四面楚歌 秦朝灭亡以后,反秦将领中势力最强大的西楚项羽和汉王刘邦进行了长达五年的争权斗争。
在战争进行的最后一年,刘邦会同韩信、彭越等追击项羽,将其围困在亥下,此时项羽的军队已经不多,粮草也完了,刘邦和诸候的军队将其包围了里里外外好几层。半夜里忽然听见四面汉营中都在唱起楚地民歌,全部项羽在大吃一惊说:“汉军已经把楚地全部占领了吧?那为什么楚地的人这么多呢?”其实这里汉军的计策,故意唱起楚歌来吓唬项羽,动摇其军心。
现在多用这句成语来比喻陷入四面包围,孤立无援,身处绝境,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爱听吹竽,但是他不爱听独奏,最喜欢三百个乐师一齐吹竽,听起来才觉得过隐。
有一位南郭先生,知道这件事后,也背着竽来见齐宣王,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吹竽,每次演奏的时候,他就双手捧竽,腮帮子鼓鼓的,脸涨得通红,装出很卖力的样子,还不时地晃动着头,其实他根本没有吹出声来。
有时装过了头,会突然冒出一二声刺耳的高调声来,他总是说是自己吹的,就这样,这个冒牌的乐师和其它的乐师一样,享受很高的待遇。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 王继位。
齐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和其父不同,他喜欢听独奏,他叫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吹。此时南郭先生知道再也混不下去了,于是就悄悄溜之大吉。
人琴俱亡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子猷(即王徽之),二儿子王子敬(即王献之)。兄弟二人自幼形影不离,情同手足。
他们同在一块读书学习,后来两人又一起生病。王献之病死后,王徽之前往他家吊丧。
走进灵堂后,他先坐在灵床上痛哭,当看见弟弟生前所弹的琴放在一旁时,便触景生情,取过琴来弹,却始终调不好弦。于是,他把琴摔在地上,悲伤地说道:“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失去了。”
这句成语是说人和琴都没有了,后来用以表示看到故友的遗物而触景生情。
1.《0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
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
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
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
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
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1、《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影,宫崎骏担任原作、监督、脚本设计、角色设定及导演,田中真弓、横泽启子、初井言荣、寺田农等人配音。该片于1986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2、《蓝色多瑙河》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3、《献给爱丽丝》
此曲是一首极为普通的钢琴独奏小曲,但旋律非常优美动听,节奏轻快而舒坦,技巧也十分容易掌握,所以很受大众欢迎。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构成。轻快的A段主题(片段1)是以a小调出现的,反复过后,如歌似的B段插入部(片段2)以 F大调出现,情绪欢快、色彩明朗。
4、《卡农》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复调音乐。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
5、《斯卡布罗的集市》
《斯卡布罗的集市》是七合板乐队 的一首歌,语言为国语。
6、《墨西哥郊外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文: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又称莫斯科之夜。歌曲原唱者弗拉基米尔·特罗申,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原是为1956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而作。
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了金奖,成为苏联经典歌曲 。这首歌于1957年9月年经歌曲译配家薛范中文译配后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大众知晓
扩展资料:
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韶》乐是上古的圣贤君王尧舜时代最为著名的乐舞。
孔子对它的评价是:“《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孔子集语·子观》),以及非常著名的“尽善尽美” 和“三月不知肉味”(原文附后)。
“九成”是指音乐的进行婉转九段而成,“凤凰来仪”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原文文字古奥,暂略),因音乐传达了作者和演奏者光明美好、内在充实的智慧境界,故而唤起百鸟共鸣,凤凰来礼。 “大乐与天地同和。”
(《礼记·乐论篇》)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思想,故事说明了人的中心(内在精神)光明充实,与天地精神相通,可与吉祥美好的事物感应、共鸣。 “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类似的故事还有师旷鼓琴而白鹤舞于庭(见《韩非子·十过》)等,这些典故不仅透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境界与风骨,也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一些基本特色。万物有灵,心体相通,人心若能广大无碍、归于本源,所出之乐亦可与含灵共舞。
对高超的乐师而言,弹琴也是谈心。音乐语言本是心灵语言,动物对音乐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很自然的。
还有一些古代一直传下来的说法,不少典籍中都可见到的,如:“瓠巴鼓瑟,沉鱼出听,伯牙鼓琴,六马仰秣”。(见于《荀子-劝学》,《淮南子·说山训》、《论衡·感虚篇》等等,文字略有出入,意思大致相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见于《尚书·尧典》,《尚书·皋陶谟》等)都是形容音乐的动听,以致于动物也被打动和吸引的境界。
[注:六马仰秣,是说正在吃草的马儿听到乐声传来,不禁从草料堆中抬起了头;游鱼出听,是讲水中的游鱼被乐声吸引,浮出水面,好象也在倾听。]海上移情伯牙跟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尚未能精神专一、通于神妙,于是,成连先生说:“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之情。”
一起到了海岛上,成连先生又假装说:“吾将迎吾师”,独自驾船而去,经旬不返。伯牙心悲,举目四望,山林幽静,寂寞无人,但听海水汩没、群鸟啁啾,终于领悟师父的用意,仰天叹道:“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援琴而作《水仙操》,曲成之后,成连先生才来接他返回,伯牙于是成为天下妙手。
[注:这里的水仙不是花的名字,而是类于水神的称呼。] 这个故事见于《琴史》、《通志》、《太平御览》、《乐府古题要解》等不少史书上关于琴曲《水仙操》来由的记载中,它体现出心归无极、师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法则,强调了人本身的精神境界直接决定着音乐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境界这个基本规律。
孔子学琴孔子学琴: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
“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学琴的过程一般要经过: 1、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2、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学习、体会,在磨练中达到技艺纯熟,并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3、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这样几个阶段。
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地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显而易见,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对于反复咀嚼,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这个过程却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学可见其知音之深,也可见孔子作为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国上古文化人文传统的继承、整理和弘扬者,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