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中华药浴,古已有之。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药浴又分为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两种,局部药浴多选用足部、小腿为浸泡部位,足部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上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足部有内脏及全身反射区,有52块骨头,60余条肌肉,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而小腿的角质层较薄,且血管、神经、肌肉丰富,更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全身药浴是浸泡和熏蒸除头颈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积更大,药物利用度更高,适合用病变部位广泛的全身性疾患。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其功能,直接针对病位、病因发挥治疗作用;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 药浴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的吸收、扩散、辐射等途径进入体内, 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 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 , 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同时湿热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 , 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 使新陈代谢旺盛 , 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 , 从而使疾病向愈。
药浴疗法通过药物作用,水的温热效应以及磁疗效应,能够到达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透达腠理、祛邪和中、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养荣生肌、美容保健等作用,不但可以治疗硬皮病、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顽症,而且对失眠、便秘、骨折等疾病有确切疗效,为患此类顽疾的患者带来福音,取得了疗效的突破,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晋、南北、隋唐时期,临床医学发展迅速,药浴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各科。
宋、金、元、明时期,药浴的方药不断增多,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药浴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元代周达观在《真蜡风土记》中记有“国人寻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频频洗头便自痊可。”可见当时药浴已成为当时医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
到了清朝,药浴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清代名医辈出,名著相继刊物。随着《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医药外治专著的出现,中药药浴疗法已进入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公元前三世纪,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开沐浴疗法之先河,他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医治疗经验,经过汇集提炼、临床验证,著成 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中就有“洗”、“浴”、“熏”药浴法的记载。
并且对药浴的用法、适应证作了详尽的说明,在《金匮要略》 中张仲景明确记述了治疗百病用百合洗方:以百合一列,以水一 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载:若是热,即取黄柏、黄芩一 两,切作汤洗之……若有息肉脱出,以苦酒三升,渍乌喙五枚以洗 之;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以雪水煎浓汁,趁热熏,冷即 温,再洗……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和脓肿分别采用醋水洗、酒洗 治疗等进行了详尽介绍。 唐代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大量的运用香料洁身、香体、美容 等配方。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用的方药有汤、酒、散、丸、膏剂、油膏等,治法分内服和外用两种,而外用方就有洗浴的记载,并对药 物局部浴、全身浴的方法作了记述,为药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 论基础。 宋代王怀隐所著《太平圣惠方》一书中有用淋射、淋洗等药浴治痈疽的记载。
同期儿科名医钱乙在他所著的《小儿药证直 诀》一书中已有用药物水煎浴儿,治疗胎热的描述,说明药浴的治 疗范围在不断发展扩大。金元时期的张子和主张以汗、吐、下法攻祛百病,他将药浴法 归入汗法的范畴。
到了明清时期,公共浴室则更为普遍,清代名医 吴尚先(字师机)收集历代临床资料,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著成《理瀹 骈文》,集外治之大全,收集药浴方80余首,为药浴的整理归纳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清代开始,药浴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中医界的推崇。
到了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髙,中医学的发展,特 别是药浴的广泛应用,洗浴保健也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
护肤美容方:绿豆、百合冰片各10克,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克。研末入汤温浴,可使容颜白润细腻。
健发美容方(清宫慈禧太后用):零陵香30克,玫瑰花、辛夷各15克,细辛、公丁香、山奈各10克,白芷90克,檀香20克,甘草12克。共研细末,用苏合油10克拌匀入汤浴头,可预防脱发和白发,使秀发常年乌黑亮泽。
延年保健方:用枸杞子煎汤浴身,可令人皮肤光泽,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牛皮癣药浴方:穿山甲、癣清散、徐长卿、乌梢蛇、血蝎、皂角、蒺藜、紫花地丁、大青叶、地肤子、蝉蜕、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大黄、石膏、地龙、白术、生地、羚羊角、黄药子、太子参、金银花、五味子、花椒、芜花、蛇床子、木鳖子、闹羊花、九节茶、贯众、乳香、白芥子。研末入汤温浴,可使皮肤恢复正常。
药浴,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功效而得以流传至今。
药浴,是利用水温热力以及药物本身的功效,通过对皮肤、经络、穴 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起到疏通经络、活血祛湿、保健养生的神奇效果。中华药浴,古已有之,但这神奇的药浴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早在秦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温熨、“药摩”、“外洗”等多种药浴方法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药浴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药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 利用水温热力以及药物本身的功效,通过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经 皮吸收,起到疏通经络、活血祛湿、保健养生的神奇效果。
对常见的皮肤病、感冒、高血压、风湿都有显著疗效,同时对美容保健功效亦十分明显&药浴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中医学对药浴的定义是:“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通常用单方或者 复方中药煎熬”。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 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药浴比内服药见效快,舒适,无任何不良反应,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 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中华药浴,古已有之。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的方,书中记载了“温熨”、“药摩”、“外洗”等多种药浴方法。
《礼记》中讲“头有疮 则沐,身有疡则浴”。《左传》中也记载有当时人们对药物保健的认识,认识到 人与水土的关系。
药浴的发展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而最早全面将药浴记载并保存至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书中 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介绍了一些药浴疗法,其代表性的治疗方剂则有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乌梅丸等方。 如对桂枝汤的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 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说明了内病外治的作用机制。另外,在《金匾要略》中对“洗”“浴”“熏 洗”等多种药浴方法有了明确详细的记载,开创了“辨证施治”的中医学思想,为药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则收录了更多的药浴内容,对不同的疾病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酒冼、醋洗、黄柏洗。如书中记载:“若有息肉脱出,以苦酒 三升,渍乌梅五枚以洗之”。
当时药浴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人们提供了全 新的治疗方法。到了唐朝,药浴的发展已经进入全盛时期,运用药浴治疗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常见外科皮肤疾病如痈疽、冻疮、丹毒外,还应用于妇科、儿科以及临 床急症抢救等。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就提出了内服外 用的方法,更增加了洗浴、敷溻等方法,对药浴的使用方法做了全面的描述和记载。在宋朝,人们有端午沐浴的习俗,《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 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
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可见药物 沐浴已经得到人们更广泛的喜爱和认可。
明朝时期,药浴疗法至臻完备。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为出名,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其中药浴治法就有沐浴、热浴、坐浴等不 同的治法,其治病范围也日益扩大。
清朝是中医药浴疗法成熟的阶段。 主要体现在中医外治的问世及药浴外治理论的建立。
如《串雅外篇》、《理渝骈文》、《医宗金鉴》、《急救广生集》、《外 科大成》等,其中吴尚先的《理渝骈文》在药浴的种类上分了洗、沐、浴、浸、渍、浇等法,辨证用药贯穿于整个临床药浴过程,理、法、方、药备全。 药浴疗法不但在民间流传,也是清代宫廷医学的一大特色,为皇族所推崇。
在清宫医案 中就有大量的药浴方,有许多沐浴、冼头、洗眼睛及其他外冼方。临床应用基本 与内科治法并行,并广泛用于急症、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目,达数百种疾病的治疗。
在慈禧太后的医方中专有沐浴方和洗药方,慈禧太后 认为这是她一生美容养颜的妙法。步入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中医保健的日益重视,药浴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另外,伴随着新的医学仪器和医学设备的产生,使药浴 的开展更加便捷。在城市的街头出现了很多药浴场所。
药浴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 力的产业,必将随着中医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治疗方式。也期待药浴以自身的魅力,为人们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易仁仪表示,药浴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古人会将中药材配合时令煎汤沐浴,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后来也广泛用於疾病治疗和康复上,热水浴可以舒缓紧张的肌肉,热水疗法能扩张血管壁,降低血压,增加肌肉和皮肤的供血量,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往组织细胞输送更多的养分和氧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促进新陈代谢。
药浴可以透过皮肤在温水作用下的强渗透力,加强人体对於中药材药性的吸收,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体内血液循环及加强代谢废物的排除的功效。
药浴对人体具有独到功效,自古以来一直受医学界重视。
沐浴前在水中“加料”亦有助促进健康,例如加入适量白酒,可清洁身体及消除疲劳,更能治疗痔疮、便秘及有助增强性能力。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
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
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从清代开始,药浴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
药浴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谨慎选药,暨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
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浴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
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
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隐形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盛凯元养生商城)。
浴皿这个典故的溯源:《酉阳杂俎·语资》中记载,唐代开国大将李勋有个孙子李敬业,骑术高超,箭法熟练,可是李勋却很不喜欢敬业,认为这个孙子长相不善,将来必会惹祸诛连家族,便总想着把他害死。
某次,李勋外出打猎,敬业一同随行,当敬业追逐野兽进入密林时,李责下令放火烧林,想把孙子活活烧死。火势漫天卷来,情急之中,敬业杀死胯下骏马,剖开马腹藏身其中,一直躲到大火将熄之时才钻出马腹,浴血而立。
李勋未料到敬业竟会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他面前,不由得惊异万分。这就是“浴血”一词的由来。
意思为: 本指全身浸于血中,后形容战斗激烈血染全身。
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藏浴”“苗浴”“瑶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
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谨慎选药,暨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
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浴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
详情请登《药浴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