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弱冠“冠礼”,是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源于周朝。
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二、而立而立是古代汉族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三、不惑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
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
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四、知天命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五、花甲花甲,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花甲”。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体好的人超过六十岁,白痕还在,而有的人身体衰弱,未到六十岁也有可能没有白痕。六、古稀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
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六、耄耋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
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七、期颐古时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 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 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唐 李华 《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 陆游 《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耄耋之年:八十、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之年: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源自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知天命之年:五十岁。形容人到了五十就要一心一意滴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行 。
而立之年:三十岁。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出自《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另附: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期颐
百岁老人 读音:qī yí 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希旦集解:“《论语》:期谓百年已周,颐谓当养而已。”指百岁老人应当有人照料护理。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颐”即为颐养天年的意思。 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期颐的意思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一、期颐的拼音
qī yí
二、期颐的文学作品示例
宋 陆游 《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我的一生已经过的很足够了,不需要到时候别人供养或照顾。
扩展资料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总角:童年。
古代,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垂髻:童年。
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髻”指童年。
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及笄:女子15岁。
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
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寇”年华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破瓜: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
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
《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
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
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
《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
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
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 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唐 李华《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 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颐”即为颐养天年的意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