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禹(夏朝开国君主)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人物生平
早期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 ,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
即位
《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 ,《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从有关文献看,夏禹与阳城、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 。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一,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 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 二,来源于芈姓 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
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三,来源于姚姓或妫姓 出自姚姓或妫姓,舜的后裔。舜有生于姚地,就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就以妫为姓,妫姓出现,为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为陈姓和胡姓的由来。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唐书·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
因舜帝生于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的后裔姚姓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姚姓后裔分妫、舜、虞、陈、胡、王、孙、田、袁,车、陆等60姓 四、子姓后裔 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
比干之后,避难改姓孙氏。比干是殷末纣王叔父,官至少师。
纣王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
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
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五,荀子后裔 孙姓在汉代时,荀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况,又称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代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姓荀,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
由是荀姓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六,夏侯氏改姓孙 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
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七,赐姓和改姓 孙姓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姓行列之中。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
孙河家族兴旺,为是南方孙姓的一大支派。 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
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作心腹。
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因而改姓。 八,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姓,其中有些孙姓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世说新语·捷语》:“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曹操曾经率军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着他,看见碑后题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曹操对杨修说:“理解吗?”杨修回答:“理解。”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让杨修另外记下自己的理解。杨修说:“黄绢,有颜色的丝帛,解做字就是‘绝’;幼妇,说的是少女,解做字就是‘妙’;外孙:女儿的儿子,解做字就是‘好’;齑臼:说的是‘受辛’,解做字就是‘辞’。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写好了,同杨修的一模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才不如你,相差三十里。”
只有东吴是皇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皇后大多不留名,名人就更多了:、春秋战国时的孙叔敖孙叔敖:(公元前630~?年),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著名穿求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
2、孙 阳:(生卒年待考),字伯乐,秦国人。著名相马大师。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氏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因以善相马闻名。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识别千里马而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善用。
3、战无不胜的孙将军,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军事家,被古今中外奉为“兵家之祖”。
孙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立过赫赫战功的名将,他受家教熏陶,自小喜研兵法,而当时齐国又有极为丰富的军事学遗产,这些有利条件也促使孙武成为博学的军事人才。孙武18岁来到吴国都城。
吴王阖闾继位后,孙武的挚友伍子胥不嫉贤才,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他,孙武一片苦心写就的《兵法十三篇》(即《孙子兵法》)觐见吴王。吴王知其精通军事、才智过人,遂任命他为将军。
孙武与伍子胥一同协助吴王阖闾伐楚,五战五捷,攻占楚国,又攻破越国。后来吴军在艾陵大破齐军,吴王在黄池会盟诸侯,使吴确立了霸主地位。
随着吴国霸业蒸蒸日上,吴王夫差渐渐变得刚愎自用,不纳忠言,非但不听伍子胥苦谏,反而逼其自尽。伍子胥的惨死使孙武心灰意冷,于是便悄然归隐,潜心修订他的《孙子兵法》。
孙武留给后人的最大贡献是《孙子兵法》,现已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流行世界。4、孙子膑脚,马陵复仇,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后裔,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指挥家,著有《孙膑兵法》。
孙膑曾拜古代著名的兵家大师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为同窗好友。但庞涓妒贤嫉能,将他诳骗到魏国并施以膑刑,欲使孙膑不能领兵打仗。
后来,孙膑千方百计逃到齐国,做了田忌的门客。他运用博弈原理帮助田忌在贵族赛马中获胜,其才能令田忌佩服不已。
田忌将孙膑举荐给齐威王,被拜为军师。后来,孙膑两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使庞涓所带领的魏军元气大伤。
在马陵之战之时,孙膑假装撤退,添兵减灶。待齐军退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的马陵时,孙膑挑选万名弓箭手埋伏于此。
孙膑计算魏军行程,判断魏军日落后就到,就在路边一棵大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这里,看了八个大字后才发现中计,但已来不及撤退。
很快魏军溃败,庞涓中箭,最后羞愧自尽。孙膑在马陵之战大获全胜,也报了膑刑之仇。
经过马陵之战,孙膑名扬天下。5、“药王”孙思邈,又号孙真人,唐朝最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人尊为“药王”,著有《千金方》。
孙思邈医术高明。有一次,在路上他遇到一支送葬队伍,死者是一个难产产妇。
他发现棺材里滴出鲜血,立刻叫人打开棺材,为产妇诊断扎针。片刻后,产妇苏醒,顺利生下婴儿。
孙思邈医德高尚,对病人有同情仁爱之心,不论贵贱亲疏。他不好功名利禄,称病推掉了隋文帝的征召,又拒绝了唐太宗的授爵。
6、三国时期的孙坚、孙权、孙策;孙 坚:(公元155~192年),字文台,孙权之父。吴郡富春人(今浙江富阳)。
东汉末期长沙太守7、孙 炎:(生卒年待考),字叔然,乐安人(今山东博兴),孙武的第二十代孙,著名三国时期魏国经学家、训诂家8、孙 愐:(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音韵学家。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任陈州司马。
曾撰《唐韵》五卷,增订陆法言《切韵》的韵部,并为其增字加注。9、孙 楚:(公元218~293年),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
著名西晋文学家10、孙 康:(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晋文学家,御史大夫。成语典故“映雪夜读”之主人公。
11、孙 绰:(公元314~371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
著名东晋文学家12、孙 盛:(公元320~391年),字安国,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著名东晋史学家、无神论者。
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五代后周名将孙方谏、诗人孙光宪。
北宋经学家孙奭、名士孙复。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
孙存:(1491-1547) 明滁州人,字性甫,号丰山.正德九年进士.授礼部主画,仕至河南布政使.精于吏治,尝取律之全文,以《大诰》、《会典》等与律有关者次之,附以条例、诸家注解及案例,辑为一书,名《大明律读法》。工书法。
有《岳麓书院图志》、《丰山集》。孙云球: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
孙奇逢(1584--1675) 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
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万历举人。
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
力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的调和论者。
提倡不拘门户,重深造自得。著作有《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等。
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
禹(夏朝开国君主)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
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人物生平早期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 ,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
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
即位《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 ,《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从有关文献看,夏禹与阳城、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 。
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逝世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 。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
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
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
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
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
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
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
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
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
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
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
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
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