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二度 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
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
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
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
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
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
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
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2 梅花妆 古妇女之妆饰。是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
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
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3梅妻鹤子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
他常常四处寻访,但遇佳奇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
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屋种梅三百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
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
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
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
4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1、“折梅寄远”——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梅妻鹤子——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
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
3、梅花妆——“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4、知梅者——指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
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写出了梅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
5、望梅止渴,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6、梅开二度,意思是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
“梅开二度”源于惜阴堂主人(宣澍甘)编写的长篇小说《二度梅》(后京剧、越剧、评剧均有改编和演出)。该书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梅父遭宰相卢杞陷害,梅良玉在盛开梅花被狂风全部吹落的当晚设祭,祝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以昭雪 。
后来,梅花果然二度怒放。梅、陈历经患难,终得圆满结局。
“梅开二度”从此广为流传。“梅开二度”是一赞美用语,它象征美好和幸福,它使人们得到最大的满足,但该成语有滥用之嫌。
相传隋代赵师雄游浮罗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
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运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典故。
《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有一种梅,名苔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丝飘飘可玩。” 《武林旧事》载,苔梅有两种:一种苔藓特厚,花特别多;一种苔如细丝,长尺余。
1、一枝春
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
西湖处士、孤山处士均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
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同时“海妻鹤子”也成了典故。
3、梅花妆
“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4、何 郎
何郎,即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写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
5、
高士、美人
此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袁安卧雪,一是罗浮遇仙。(柳宗元《龙城录》),前者讲洛阳大雪时,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却高卧家中忍饥受寒,不求助于人。
后者讲陏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芳气袭人,举止高雅,因扣家门与之共饮。师雄醉卧至晓,发现自己在大梅花树下。用这两个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花妆
1、一枝春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西湖处士、孤山处士均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
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
同时“海妻鹤子”也成了典故。3、梅花妆“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
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4、何 郎何郎,即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
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
写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5、高士、美人此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袁安卧雪,一是罗浮遇仙。
(柳宗元《龙城录》),前者讲洛阳大雪时,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却高卧家中忍饥受寒,不求助于人。后者讲陏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芳气袭人,举止高雅,因扣家门与之共饮。
师雄醉卧至晓,发现自己在大梅花树下。用这两个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花妆。
苏州邓尉山及其附近山坞,遍植梅树,以梅著称。相传邓尉山因东汉太守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宋代淳祐年间,有高士查某在山坞大种梅树,后来山民就以种梅为业,越种越多,以致遍地是梅。据《光福志》载:“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清代诗人张诚有“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的诗。邓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弹山、青芝山、铜井山等,也是千树万树的梅花连成一片。花盛开怒放时,满山盈谷,香气四溢,势若雪海,以至于清代巡抚宋荦即寓意在司徒庙西的山崖上,写下了“香雪海”三个斗大字,从此名著吴下。相传乾降皇帝曾先后六次到邓尉山探梅赏景,并六赋《邓尉香雪海歌》的长诗。在万树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闻梅馆”,又称“闻梅轩”。不远处一巨大岩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为赏梅佳处。亭作五角形,铜鹤结顶,屋檐、石柱、石槛、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状。整座亭子借喻宋代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典故。与周围梅花融成一体。亭旁,有乾隆皇帝于1751年来邓尉山赏梅时的手书碑刻一块。下得山来,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别墅。内有四梅阁,以宋代杨补之《四梅花巷》而得名。
梅开时节,满山皆白,像坠入云海,分不清哪是云哪是花,闪闪银波,在山间流光溢彩,奇丽无比。移目远眺,山上山下,银海荡漾,红绿相间,弥漫无际。真有“入山无处不春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觉。“邓尉梅花甲天下”,邓尉探梅,已成为吴地春游的主要胜地。
杭州的孤山、灵峰、西泠并称“西湖三大赏梅风景区”。孤山在杭州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四面碧波萦绕、孤峙湖中,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也称“梅屿”。这里在宋代建有西太乙宫,清代康熙、乾隆时曾建有行宫,辛亥革命后改建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孤山北麓有放鹤亭,是赏梅胜地,有诗云:“人们蓬岛是孤山,高阁清虚类广寒。里外湖光明似镜,有梅花处好凭栏。”灵峰位于杭州西湖西北,晋开运年间,吴越王在此建鹫峰禅院,北宋治平二年赐名“灵峰”,寺后山颠有来鹤亭,与孤山放鹤亭遥相呼应,也是过去妙高台的旧址。宋苏东坡曾题诗壁上:“灵峰山下宝陀寺,白发东坡又来到;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寺院附近有古梅近百株,较别处早开晚谢。故有“灵峰寻梅”之景。
杭州超山梅花味更浓。超山自唐代以来,广植梅林,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更有古梅两株,一唐一宋,闻名江南。每当超山梅开,香雪成海,蔚为壮观,香风十里,醉入心田,素有“超山之梅天下奇”的美名。如今超山的“唐梅”和“宋梅”,仍苍劲古朴,姿态奇特。如大明堂内的唐梅,虽是千余年老树,但其冠仍如伞,老枝扶疏,蓓蕾满枝,似有无限青春活力。在梅林上空,云烟飘渺,远处钱塘江水苍茫,山水梅林相互辉映。无怪乎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先生与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并作画题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直至84岁高龄,他仍偕子吴东迈、门生王个移等人,手持木杖到超山赏梅。逝世后,其亲属遵其遗愿,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筑陵安葬,以永居梅林。
“梅开二度”是一句成语,意思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
唐代肃宗年间,邯郸城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她家有株梅花树, 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
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
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
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
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
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
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
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梅开二度”是来自传统戏曲剧目《二度梅》,而此戏曲乃取材自同名故事的古典小说。《二度梅》主人公梅良玉父亲被奸臣陷害,他侥幸被人救出并送到其父好友陈日升家中寄居。
陈视梅良玉如同己出,常带他在花园的梅树边拜祭故友。梅良玉不辜负厚爱,发誓要苦读诗书,决心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将来好为父亲报仇。
一日,盛开的梅花被夜晚的风雨吹打得凋谢了。陈日升带梅良玉诚恳地再拜,祈求让梅花重开。
诚心感动天地,结果真的满园芬芳,梅开二度!这是个吉兆,梅良玉最终学成进京,中了状元,还和陈日升的女儿结为琴瑟之好。如此可见,“梅开二度”原本表达的意思是好事再现,并没有不健康的义项,更没有“男女再度欢好”的意思。
“梅开二度”源于惜阴堂主人(宣澍甘)编写的长篇小说《二度梅》(后京剧、越剧、评剧均有改编和演出)。该书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梅父遭宰相卢杞陷害,梅良玉在盛开梅花被狂风全部吹落的当晚设祭,祝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以昭雪 。
后来,梅花果然二度怒放。梅、陈历经患难,终得圆满结局。
“梅开二度”从此广为流传。“梅开二度”是一赞美用语,它象征美好和幸福,它使人们得到最大的满足,但现在该成语有滥用之嫌。
“梅开二度”来自一出戏曲《二度梅》其中主人公梅良玉父亲被奸臣陷害,他侥幸被人救出并送到其父好友陈日升家中寄居。陈视梅良玉如同己出,常带他在花园的梅树边拜祭故友。
梅良玉不辜负厚爱,发誓要苦读诗书,决心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将来好为父亲报仇。一日,盛开的梅花被夜晚的风雨吹打得凋谢了。
陈日升带梅良玉诚恳地再拜,祈求让梅花重开。诚心感动天地,结果真的满园芬芳,梅开二度!这是个吉兆,梅良玉最终学成进京,中了状元,还和陈日生的女儿结为琴瑟之好。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在唐代肃宗年间,有位美女叫陈杏元,一日她家中的梅花突然凋谢,同日一位被奸臣所害的才子梅良玉走到她家中,当书僮为生,后来两人堕入爱河。不久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便派了陈杏元安抚。
陈杏元在万分不愿下,前往番邦途中跳崖自尽,传说被王昭君的阴魂所救,更被送返陈家。最终大团圆结局,陈杏元与梅良玉成婚,这事感动了陈家的梅花树,当日重开,因此便有了「梅开二度」这成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