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3 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成语
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 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 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
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
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
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
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
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
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
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
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
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
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
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1、典故,必须是现代以前的;寓言故事则古代、现代虚构故事都可以。
2. 典故,无论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还是古代人讲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著名的词句,都可以算“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的范畴大;寓言故事必须是虚构的故事,真实发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现代虚构故事都可以,范畴小。
3、寓言故事,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是指为启发讲理而编造的故事(有的还是具备一定根据的)。
4、典故,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并不需要给人启发。寓言故事是指为启发讲理而编造的故事(有的还是具备一定根据的),必须讲一个道理或者教训。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0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