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虽然建城不到百年,却有着久远的历史,是文化蕴藉灿烂的地方。据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地理位置上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这里生活着满族的先祖肃慎,以后又称挹类人的古都,是满族人的故乡。佳木斯之称起源于何时,开始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上,在佳木斯地区上被与写作“甲母克寺噶珊”。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标注战绩图》上,又以满汉文字称“嘉木寺屯”。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而噶珊为村的意思,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兰旗署高“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最后转化为“佳木斯”,一直延用至今。
民间关于佳木斯名字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佳木斯”为满语“尸骨“之意。相传此地曾是古代的墓地。这并非空穴来风,在市区东郊敖其镇一带考古工作者确实曾经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古墓。在现桦川县境内,也曾发现过许多墓地。
佳木斯这三个字无论是古驿站的谐音,还是代表古代的墓地还有待人们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确确实实来源于满语,就像黑龙江省的其它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加各达奇起源于满语,可见当时满族文化在此地的兴盛。
佳木斯,清康熙年间晚期写作“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 佳木斯”。
“佳木斯”一词,一说赫哲语,意为“骨头”或“尸体”;一说满语,“驿丞” 或“站官”之意。 周属肃慎,汉晋属挹娄,南北朝属勿吉,隋唐属靺鞨,辽属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
据史书记载,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这里生活着满族的先祖肃慎,以后又称挹类人。佳木斯之称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上,在佳木斯地区上被与写作“甲母克寺噶珊”。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标注战绩图》上,又以满汉文字称“嘉木寺屯”。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
1888年,由依兰旗署高“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
佳木斯市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有着6000多年人类活动的历史。关于佳木斯名称的由来一直是众说粉纭,发现较早标有佳木斯地名的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版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上面把佳木斯这个地方叫“甲母克寺噶珊”(噶珊即村、屯之意)。1778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标注战迹图》中的“嘉木寺”、《大清一统舆图》上的“佳穆斯”及《三姓志》所云的“贾木司”,都是佳木斯的曾用名。满语专家穆哗俊认为佳木斯为满语即清代的佳木斯噶珊,giya-musai“驿丞”gashan“村”,译成汉语为站官屯或驿丞地村;还有说佳木斯系满语“尸体”之意,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西郊敖其一带曾发现金、元时代的墓群;1926年出版的《桦川县志》认为“有汉人江明斯者曾居此,四无村屯,因以其名名之。“也有说”佳木斯在前清末期,曾经有东兴镇之称,但没有人知道它的来源。在1888年,此地居有汉人江明斯时,原称改为佳木斯镇,它的意思是因佳木斯生长着荗密的森林,表示此处有好木材之美称。”
1986年出版的《佳木斯市地名志》和1996年出版的《佳木斯市志》都采用了穆哗俊的说法:“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为满语,意译为站官屯或驿丞村。”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佳木斯 是个土名,1888年三姓副都统衙门在佳木斯屯建镇时官称东兴镇,当时镇中心就是今永红区志同街北市场那一带,但官称东兴镇未得通用,老百姓仍管这里叫佳木斯。1930年3月1日,东兴镇名废除,定名佳木斯镇,1932年5月1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佳木斯后,沿用了老百姓所熟悉的名“佳木斯”这一土名。
1937年12月1日,佳木斯镇升格,叫佳木斯市,沿用至今。佳木斯很不错后属吉林省、伪三江省、合江省、松江省,今属黑龙江省。今日的佳木斯 已由一个荒凉的小渔相,变成祖国东北边陲的新兴城市,成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佳木斯,清康熙年间晚期写作“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 佳木斯”。
“佳木斯”一词,一说赫哲语,意为“骨头”或“尸体”;一说满语,“驿丞” 或“站官”之意。 周属肃慎,汉晋属挹娄,南北朝属勿吉,隋唐属靺鞨,辽属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
据史书记载,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这里生活着满族的先祖肃慎,以后又称挹类人。佳木斯之称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上,在佳木斯地区上被与写作“甲母克寺噶珊”。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标注战绩图》上,又以满汉文字称“嘉木寺屯”。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
1888年,由依兰旗署高“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 佳木斯1888年建镇,原名东兴镇,清末始称佳木斯,一九三七年析桦川县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置佳木斯市。
此地早在清雍正年间为三姓副都统辖地。光绪年间改置为依兰府地,光绪末年,佳木斯已成为具有百余户人家的小镇。
宣统元年(1909年)上派桦川设治员来佳木斯掌管行政事务,民国二年(1913年)因遇水患,将县治移至悦来镇,并于此地设置县佐。自民国五年(1916年)始,随着鹤岗煤矿和梧桐河金矿的开发,佳木斯迅速发展起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建立伪满洲国,日本武装移民在此开拓。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后,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佳木斯成为三江省公署所在地,与此同时,桦川县公署再度移驻于此,此地遂成为省、县的政治中心。
佳木斯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地,而且也是经济中心和水路交通的枢纽。随着各种机构设施的陆续建置,佳木斯已初具建市规模。
康德四年(1937年)九月于三江省公署内设置佳木斯市制筹备处,同年十二月一日治外法权撤销后,正式建置佳木斯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将伪三江。东安两省合并为合江省,佳木斯市为合江省省会所在地。
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佳木斯市隶属于黑龙江省,为县级市。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 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佳木斯,清康熙年间晚期写作“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 佳木斯”。
“佳木斯”一词,一说赫哲语,意为“骨头”或“尸体”;一说满语,“驿丞” 或“站官”之意。 周属肃慎,汉晋属挹娄,南北朝属勿吉,隋唐属靺鞨,辽属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
据史书记载,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这里生活着满族的先祖肃慎,以后又称挹类人。佳木斯之称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上,在佳木斯地区上被与写作“甲母克寺噶珊”。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标注战绩图》上,又以满汉文字称“嘉木寺屯”。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
1888年,由依兰旗署高“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于今市内永红区丈放“东兴镇街基”,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广商户渐开” 。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依兰府,归依兰府管辖。 1910年3月1日(清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正式设置桦川县,改隶桦川县管辖。
桦川县署驻东兴镇。 1930年佳木斯屯与东兴镇合并,定名为“佳木斯镇”,隶属桦川县管辖。
东北沦陷后,1934年12月1日,伪满新设三江省,伪省公署驻佳木斯。同时,伪桦川县公署移驻佳木斯镇。
1937年6月27日,伪满决定,调整行政区划,设置佳木斯市,9月成立佳木斯市制筹备处,12月1日正式成立伪佳木斯市公署,由三江省管辖。1942年全市人口达到11.6万人。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0月下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佳木斯成立三江地区行政公署;11月21日,撤销三江地区,设置合江省,省政府驻佳木斯市。 1946年将市郊纯农村部分村屯划归桦川县管辖。
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并入松江省,由松江省直辖。 1952年1月,将桦川县的耿家、模范、双合、四丰、中兴5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同年全市分设4个区。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将与市郊周围毗连的桦川县太平山、三家子、新华、靠山、蒙古力、新民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同年3月,桦川县人民委员会由佳木斯移驻湖南营镇。
1956年夏,撤销市辖区,分设街道办事处。 1957年11月,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大来岗、裕太、兴华6个乡和四合山乡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58年1月,全市人口超过20万人,恢复市辖区,分设长安、三合、和平3个城市区和1个郊区。同年8月,佳木斯市划归合江专区代管。
1959年3月,将桦川县的悦来、新城、星火3个公社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61年1月,增设佳东区。
同年3月,撤销郊区。1964年8月,为缩小城市郊区,将郊区的大来、永安、西格木、悦来、建国、星火、拉拉街、苏家店、中伏、梨树、新城11个公社划归桦川县管辖,但西部的大来、永安、西格木3个公社因距桦川县城较远,不便领导,仍由佳木斯市代管。
1966年2月,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辖。 1968年4月,划归合江地区管辖。
同年,将长安、三合、和平、佳东4个区分别更名为向阳、永红、前进、东风区;将大来、永安、西格木3个公社移交桦川县管辖。 1972年恢复设立郊区,全市共辖5个区。
1978年12月,将桦川县的大来、永安、西格木3个公社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82年8月,将依兰县的高峰、桦南县的陡沟子和桦川县的顺山堡等6个生产大队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83年11月1日,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辖。 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合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其原辖的依兰、汤原、桦南、桦川、萝北、绥滨、富锦、集贤、宝清、饶河、同江、抚远、友谊13县,于1985年1月1 日正式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87年2月,同江撤县设市,由佳木斯市代管。同年11月,将佳木斯市所属的萝北、绥滨两县划归鹤岗市领导;将集贤县划归双鸭山市领导。
1988年8月,富锦撤县设市,由佳木斯市代管。 1991年4月1日,将佳木斯市所属的依兰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将宝清、友谊两县划归双鸭山市领导。
至此,佳木斯市共辖5区、5县,代管两个县级市。 1954年,佳木斯农业机械厂(今联合收割机厂)试制成新中国第一台MK型-1100号脱谷机; 1954年,从前苏联引进全国第一座列车电站,容量4000千瓦; 1958年,佳木斯综合纸浆造纸厂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卷220千伏高压电缆纸; 1973年,佳木斯电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中型高温、高压防爆电机; 1978年,佳木斯煤机厂试制成功EM1-30煤矿 掘进机,填补国内空白; 我筛检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