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三国时期的名医。之前,华佗曾用刮骨去毒的方法给关羽治疗箭伤(关云长刮骨下棋),并对关羽面对刮骨之痛面不改色深为敬佩。曹操原有头痛顽疾,久医无效。后日益严重,且闻华佗医术高超,于是请来。但听华佗说必须用他特制的小斧头将脑袋劈开方能根治,原本就多疑的曹操又想起华佗曾与关羽有过一面之缘,于是说华佗借此机会杀他,便将华佗囚禁。华佗自知难逃此劫,便将所著之医书交予狱吏并嘱咐用于济世。谁料狱吏妻子煮饭将医书作引火用,待狱吏发现时只剩几页(传民间许多偏方出于此)详见《三国演义》之 关云长刮骨下棋 。
发明了五禽戏
我在阅读《成语辞典》时,发现在5000多条成语中,与医药卫生有关的典故近百条,在释义中,涉及不少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知识,如病入膏盲、疥癞之疾、延年益寿等,现部分摘录其中如下: ·良药苦口 [释义] 能治病的好药大都味道很苦。
[语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惜疾者能甘之。”
·对症下药 [释义] 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情况开方用药。
[语出] 宋·“朱子语类等四十二卷:“克已复礼。便是促得病根,对症下药。”
·不可救药 [释义] 药,治疗,不可救药:病沉重得没法医治。 [语出] 《诗经·大雅·板》:“多将高,高不可救药。”
·讳疾忌医 [释义] 讳,有顾忌而不说,隐瞒;忌,怕、畏惧。讳疾忌医:不肯说出自己有病,怕去医治。
[语出]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宗马: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病入膏肓 [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最难治的地方。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不可救药。 [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马,不可反也。’” ·疮痍满目 [释义] 疮痍,创伤,疮痍满目: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创伤。
[语出] 唐·杜甫《北征》待:“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头疼脑热 [释义] 指一般的小病。 [语出] 元·孙仲章《勘头中》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养痈遗患 [释文] 留着毒疮不医就会留下后患。 [语出] 汉·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痈长疽,自生祸殃,”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14回“兄弟此条,决计不能够养痈贻患。”
·病从口入 [释义] 指疾病是由于饮食不小心而造成的。 [语出]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久病成医 [释义] 人生病久了可以成为医生。形容经常生病的人对疾病和医药知识都比较熟悉。
[语出]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
·手到病除 [释义] 手一到病就好了。形容医生的医术高明,能很快把病人治好。
[语出] 《水浒传》第65回:“百药不能得治,后请得建康府安道全,手到病除。” ·疥癫之疾 [释义] 比喻不必计较的、不足为害的小毛病。
[语出] 《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夫各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水浒传》第63回:“疥癞之疾,何是挂意。”
·救死扶伤 [释义] 抢救快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 [语出] 汉·司马迁《振任安书》:“虏救死扶伤不给。
“ ·妙手回春 [释义] 妙手,指高超的医术;回春,比喻把快要死的人医治好了。妙手回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能使病危的人痊愈。
[语出] 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治病救人 [释义] 治好病,把人救活。
[语出] 晋·葛洪《神仙传》:“沈某,吴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思德。” ·延年益寿 [释义] 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益:增加。寿:年岁,生命。
[语出]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回光返照 [释义] 比喻病人临死前精神的短暂兴奋。 [语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6《洪州云居义能禅师》:“方便呼 为佛,迥光反照,肩身心是何物。”
元·杨景贤《刘行首》第3折:“楚岫云遮,弃死归生,回光返照。” ·病急乱投医 [释义] 形容到了紧急时候,顾不得选择对象或办法。
[语出] 《红楼梦》第57回:“所谓‘病急乱投医’了。” ·死马当活马医 [释义] 比喻在看来已经绝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
[语出] 宋·何袁《春诸纪闻》卷4:“有名士为泗卒者,卧病既久。其子不慧,郡有大医生杨介,名医也,适自都不还……其子曰:‘大人疾势虽淹久,幸左右一顾,且作死马医也。
’闻者无不绝倒。” ·心病还须心上医 [释义] 旧时俗语。
指思想上的问题必须从思想上解决,必须对症下药。 [语出] 《初刻拍晏惊奇》第25卷:“自古说得好:‘心病还须心上医’,眼见得不是盼奴来,医药怎得见效。”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释义] 比喻遇事临时应付,不作根本的彻底的解决。 [语出] 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六》:“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
(马金林)。
很有必要看的典故:三国时候,吴国侯官(今福建闽侯县)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传说有“仙术”。
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裁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不须报奉(不用告诉董奉本人),但将一器(容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账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旅客断了盘费的),岁二万余人……。”
后来董奉“仙去”了。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张仲景 李时珍 葛洪 皇甫谧 钱乙 朱丹溪 孔伯华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
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
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
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
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我国古代四大名医有⑴扁鹊(战国);⑵华佗(东汉末); ⑶李时珍(明);⑷张仲景(东汉末)。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
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
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晋、医学家。
炼丹行家,道教理论家。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
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储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
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
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皇甫谧(二一五-二八二) 魏晋问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
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
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李时珍(公元1518-1593) 明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
湖北蕲春人。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
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於世。
钱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儿科医学家。字仲阳,山东东平县人。
曾任太医丞。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儿科造诣最高。
被尊为中医儿科鼻祖。著述多已失传,谨有《小儿药证直诀》流传至今。
书中载述的五脏补泻诸万为后世医家广为采用。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
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
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叶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医学家。
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并有重要的建树,尤其对一些疑难重危病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著《温热论》对温病的理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温病学的奠基人。
后人根据叶氏所存医案整理成册,还出现了一批托名著作。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
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诞生於浙江羲与县赤岸镇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著有《局方发探》、《格致馀论》、《素问纠略》、《本草衍羲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四大名医太少了,给你搬来十位,请笑纳. 回答者:_★海韵īnɡ﹏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9-5 21:13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 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 。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华佗,字元化,东汉未年出生于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约生于汉冲帝永憙元年(公元145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华佗行医主要是通过潜心钻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图荣华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不仅为华佗精心研究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土,官至礼部主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是,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曾预料英帝国主义可能出兵侵犯,建议清廷应加强战备,巩固边境海防,绝不能妥协,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重视和采纳。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借喻中药名枣远志,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境。诗的大意是说,我纵然通晓兵书,熟悉边境的作战地形和有抗击敌人的具体办法,可是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所以虽有保卫国家的远大理想,但却像中药的远志一样,空有其名,仔细看看其长相,它和普通小草无二样。现在虽有健身好汉的抱负,不平凡的身手,但却像被大雪封阻在山东道上的游子一样,不能前进。
诗人在这里借喻中药远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抒发了不被重用的心境和愤世之情。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茎入药,别名“小草”,为什么又叫小草呢?据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载,东晋大臣谢安,开始隐居东山不出,后来下山做了桓宣武的司马官。
当时有人给桓公送了不少中药,其中有远志,桓宣武就问谢安,这种(指远志)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样药又叫两个名字呢?在场的郝隆立即回答说:“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以诙谐反喻的语言讥笑谢安。
诗人借喻“远志枣小草”这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切合实际,符合时宜。远志性温味苦辛,是一味常用的益智安神良药,《本经》中列为上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