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孩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尊师重教的经典例子,欢迎阅读。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但凡孩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
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尊师重教的经典例子,欢迎阅读。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教育小故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植物的生长有其自然规律,需耐心等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育人是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她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等待。
发通知书的第二天,我收到了一张贺卡,贺卡上画着一个笑容满面的小男孩双手捧着一大把鲜花,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十分美丽。旁边还工工整整地写着“衷心地感谢您,赖老师!衷心地祝福您,永远快乐,健康!——您的学生苏阅”。
苏阅又进步了,他知道了感激,学会了关心别人,我真感到高兴。 苏阅的成长进步,让我知道了要真心地去关心、爱护一个学生,而且这种爱需要等待,需要宽容。
苏阅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里,父母在他三岁时就离了婚,父亲把他寄养在他的姑婆家。姑婆五十多岁,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此对苏阅很娇贯,迁就。
好动任信的他上幼儿园时就喜欢和同学发生矛盾,一年级时,贪玩、打游戏,甚至发展到不按时上学。姑婆无力管教他,在我多次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由苏阅的母亲带养。
他的母亲是一位以打牌为职业的人,成天沉浸在麻将里,根本没有精力来管理他,当他犯错误时,他的母亲会狠狠地打他,常常是打得遍体鳞伤,有一次,头上的伤口还缝了五针。但父母的打骂并没有让他改掉撒谎、拿东西、进游戏室、打架等坏毛病,他就是我们班上的问题学生。
每位任课老师都知道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大眼睛男孩坐不住,好动,从不听老师的讲课,也不完成作业,真拿他没办法。 这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下午,有一位学生到我办公室说:“赖老师快去!苏阅又打人了。”
真是的,昨天他才因为和同学打架被我叫到办公室批评了,还写了说明书,怎么今天又犯毛病了,我一边往教室走,一边想。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苏阅正在和胡洪滔赤手空拳地搏斗,苏阅一边打,还一边说:“今天,我不把你打瘪,我不姓苏……”“住手!苏阅,你又犯毛病了!”我厉声叫道。
苏阅松开手,气乎乎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胡洪滔的脸上已留下了几条红道道,刚才还比较勇敢,可见到老师,眼里的泪水怎么也噙不住,“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连忙安慰他,不要哭,并派班长陪他到医务室擦药。再看苏阅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令我十分生气。
但我还是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先把事情弄清楚后再说,于是,我蹲下身子,尽量和气地对他说:“苏阅,你能给我谈谈这件事吗?”苏阅沉默不语,但明显可以看出他没有刚才那么傲慢了。我又说:“苏阅你能谈谈今天为什么打架吗?如果你能诚实地说出来,老师会原谅你的,也可以不写说明书……”他开始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事情的经过,原来他在地上拾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想占为己有,后来被胡洪滔发现了,说这块橡皮是他的,于是两人就打起来了。
“为这块小小的橡皮而打架值得吗?”我没有过多地责备他,只是把这个问题留给他回答。第二天我买了一块一模一样的橡皮送给了他。
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上,苏阅始终不愿意坐着上课,要么站着,要么双膝跪在凳子上。下课后,我发现了他不坐的原因是:屁股被打开了花,坐着疼。
问他为什么挨打?他说,半期考试没考好,挨了骂,心理不舒服,于是拿了妈妈皮包里的180元钱去打游戏……。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捂着屁股,可能是疼,可能是害怕他的屁股再挨打。
听了他的叙述,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亲自到医务室拿了一些药轻轻地敷在他的伤口上。第二天我借给苏阅一本有关电子游戏危害的书,让他认真阅读。
下午放学后,又叫他的父母到学校来交谈有关教育苏阅的方法。告诉他们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能简单、粗暴,要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补救的措施,特别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急于求成,经常打骂孩子不但起不了教育的作用,还会让孩子产生暴力,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一次又一次地宽容苏阅的过错,后半期,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进步:上课不那么好动了,作业也能完成。对于他每一点小的进步,我都会在全班表扬。
期末考试,他居然双科都考上了九十分,这个成绩是我没有想到的。发通知书那天,我发给他一张进步奖,还奖励了一个大笔记本。
苏阅双手捧着奖状和笔记本站在讲台上,向着同学、老师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我看见他眼里噙满了泪水……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认识水平低的小学生, 他们极易发生过错行为。
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给多宽容,给他改正的机会,耐心地等待,帮助其自悟自醒,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甘落后”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信地抬起头,一步步走向成功。 每一个孩子摆脱幼稚,告别无知,健康地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让我们耐心等待,学会宽容,在等待中不忘播撒爱的阳光,让等待充满憧憬,寄托希翼。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wang20001201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王瑞凤多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
在学校教育中,教书活动从来不是孤立的。古人讲“文以载道”,就说明了教书与育人是高度统一的。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能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在育人上取得主动权,必须在教学上和学术上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对教师建立了信任,才能通过教书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教书育人,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崇高事业。
因此,“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成为教师人格的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必须在做人上站得住脚,而做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 自我认识,就是 在长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学校党政领导以。
1、安车蒲轮 宋纤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酒泉山中办学,受业弟子3000多人。
他的弟子学成出山,来到凉州游学,立即被凉王委以官职。凉王张祚很崇敬宋纤,几次派人到酒泉去请他下山,欲聘为太子的老师,都被宋纤谢绝。
当地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
马岌认为宋纤能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教书育人,澹泊处世,感慨地称他是人中之龙,说:“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
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黄色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
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
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
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2、先拜师后拜王 有位叫刘昞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
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昞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陆观”,辟为刘昞讲学之所。
沉陆馆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昞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昞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
《魏书》载:刘昞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位,尊受业师刘昞为国师。
沮渠牧犍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遇到节庆日,沮渠牧犍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昞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昞行跪拜礼,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昞的讲述。
《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3、堂前为官 堂下为师 古代武威士子崇尚儒学,许多士子在他乡为官时,格外重视办学,有的甚至堂前为官、堂下为师,留下了崇文重教的嘉话。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惟一的榜眼郎。
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望办教育,择品行好的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
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
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
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4、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5、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
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
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1. 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周侗老师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周侗老师不仅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教会他射箭的绝技。
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2. 杨时:程门立雪尊师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 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4. 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 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程门立雪
搜狗百科-端木赐
搜狗百科-刘庄
搜狗百科-魏昭
出处:《礼记·学记》厚德篇
原文: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
翻译: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便是身教,用自己的日常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这便是为人师表。
拓展资料:
《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由西汉戴圣编纂。汉代的郑玄对《礼记·学记》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其中奥妙。因此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因此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
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