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梦飞熊”这一传说流传了大约几千年了,《封神演义》对这一传说描写比较详尽;周文王下令建了一座祭祀用的坛,起名叫“灵台”,竣工之日文王与群臣设宴庆贺,晚上就寝在灵台上。书中描写:“文王与众文武在灵台上设宴,君臣共乐。席罢之后,文武在台下安歇,文王台上设绣榻而寝。时至叁更,正值梦中,忽见东南一只白额猛虎,胁生双翼,向帐中扑来,文王急叫左右,只听台后一声响亮,火光冲霄,文王惊醒,吓了一身香汗,听台下已打叁更,文王自思此梦主何吉凶,待到天明,再作商议。有诗为证:“君臣共乐传杯盏,夜梦飞熊扑帐开;龙虎风云从此遇,西岐方得栋梁才。” 第二天一个叫散宜生的大夫给文王圆梦,宜生曰:“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得传说於版之间。今主上梦虎生两翼者,乃熊也。”这个“飞熊”就是指的姜子牙。姜子牙,姓姜名尚,道号飞熊。当时姜子牙正在:“短竿长线守溪,这个机关那得知;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钩,并且不听樵夫劝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为锦鳞,只钓王侯。”
由此看来,古时虎、熊都是吉祥之物,《三国演义》里董卓的精锐部队就称“飞熊军”。但不知为何,演变到现在,“虎”仍然虎虎生威,“熊”却一天天熊了下去,特别是加一个“狗”字,那更是惨不忍睹的变成了“狗熊”;是英雄是“狗熊”拉出来遛遛,这狗熊成了“英雄”的反义词。股市也欺负“熊”,股市好了是“牛”市,股市大跌就是“熊市”。连骂人的话都是:你这熊样!凡是带“熊”字的词语,都带贬义,好在“虎背熊腰”这一成语带点正面意思。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柳永(?——约1053),北宋著名词人。
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宋代景祐年间进士。做过工部屯田员外郎。
其实作为一个词人,叫柳三变要比柳永有趣的多。他为什么要改名呢?这里面有一个典故。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也就是说,这位柳七爷某次参加科举考试(国家官员录用考试)落榜,郁闷之下填写了《鹤冲天》一词发泄,引起诸多落榜生的共鸣,流传很广。
他再次科考成绩不错,已经投档进士(预备官员),不料,宋仁宗亲自调阅考卷,看到柳七爷的考卷时,很不高兴地说:“这个写歌词的柳三变思想观念挺差劲的,上次他高考落榜,发牢骚说什么‘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不稀罕当官,还来考什么?给这家伙退档,让他写歌词玩儿去吧。”柳七爷“状元宴”都请过了,方才接到退档通知,没办法,只好自我解嘲说:“官当不当无所谓,皇上瞧得起我,明确指示让我好好写歌词,这是好事,今后我可是名正言顺,奉旨填词的作词家了。”
话虽这么说,可他对当官还是不死心,景祐年间,他灵机一动,改名柳永,再次参加高考,终于考中了进士。等宋仁宗知道这新科进士柳永就是那个讨厌的柳三变时,已经发榜公布,既成事实了。
这样,世间才不光有“柳柳州”,还有了“柳屯田”。柳永是词作家中千古少有的大师级人物。
他作词擅长叙事刻画,且不拘泥,尤其是在慢词方面,大开大阖,神韵天成。他通晓音律,既能将古典音乐翻新,又善于创作音律谐婉的新词。
柳永一生,词作甚丰,著有《乐章集》。他的词作以表现缠绵悱恻、凄美哀婉的情思爱意见长,感人至深。
他文化底蕴丰厚,旁征博引而不着痕迹,对方言俗语运用自如,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柳永的歌在他生前便风行四方,到处传唱,在辽国、西夏等邻国也一样流行。
到后来,“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歌。”可以说,柳永是名副其实的情歌圣手,大众词作家,这是他最大的骄傲。
“推敲”的典故源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现在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的诗,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扩展资料
王安石“推敲”炼字的典故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敲 (汉语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诗作名句)
《南史 梁元帝徐妃传》:“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
见则大怒而出。”
参考资料:
萧绎是南朝梁武帝的第七个儿子,小字七符,字世诚。由于他生下不久就患了眼病,虽经医治,但没有治好,一只眼睛便失了明,成了一只眼。但萧绎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凭着聪明的天资,好学不倦,不但练就了一身武艺,而且工书善画,很受时人的推崇。
梁武帝也十分爱怜萧绎,在萧绎七岁时便封他为湘东王,在十岁时就为他娶了信武将军徐绲的女儿徐昭佩,并册封她为湘东王妃。
在迎娶徐妃的那天晚上,迎亲的花轿遇到了狂风雨雪,萧绎虽然只有十岁,但已很懂事,他认为新婚之夜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是个不祥的预兆,因此虽然徐昭佩长得十分漂亮,他却一点也不喜欢她。而徐昭佩看到萧绎瞎了一只眼睛,十分难看,心中也很不是磁味。
这样过了几年以后,萧绎长大成人,但因为他对徐妃一直没有如感,所以很少到徐妃房中去,有时甚至一年也不进徐妃的房中一次。
徐妃出身名门,生性高傲,她虽然对萧绎的相貌不中意,但她仍希望得到萧绎的宠爱。萧绎对她如此冷待,心中便十分怨恨,决心进行报复。
一次,她得知萧绎将到她房里来,便刻意把半边的脸化妆了一番等候萧绎的到来。傍晚,萧绎来到徐妃房中,看到徐妃半面浓妆艳抹,半面一点脂粉也没有,不由十分奇怪,问:
“你为什么只化半面妆?”
徐妃冷笑着说:
“殿下向来只用一只眼睛看人,而且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我只要化半面妆就可以了!”
萧绎受到徐妃的嘲弄,气得脸色发白。但徐妃是他的原配王妃,而且受过册封,他当着官人的面,不便大发雷霆,便悻悻离去。从此以后,他再也没进徐妃的房中。
后来,“徐妃半面妆”这一典故,用来表示没有看到全貌,仅仅看到一半或一部分。(单尔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