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未达:达,明白。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乡也:乡,同响,刚才。
富哉言乎:富,形容孔子之言含意丰富。不仁者远矣:远,此为近贤远侫之远,不仁者远离。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这篇讲的是 里仁。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唯有仁者爱人,这就是他一辈子奔走呼号的政治理想。可见孔子诸侯能否采纳他的仁政很是看重。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这个‘闻’字,应该是跟《出师表》中 “不求闻达于诸侯”里的‘闻’字一个意思。
这里的闻指的是:出名 被统治者重用。 孔子刚说完 “朝闻道,夕死可矣”似乎觉得还不能够说服众门人,于是乎接着说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 这‘道’字就出在这里。
“士志于道”中的'道‘跟“朝闻道”是一样的意思 这里的 道 指的是政治理想即 仁政 。 综合上述 ,我们可以 很容易的就知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意思说的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在这里绝对不能简简单单的把“闻道”二字看作等闲的“明白道理”那就未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尔雅释诂:「怀,思也。」说文:「怀,念思也。
」段注:「念思者,不忘之思也。」 君子小人,不必指在位与不在位者,皆就普通人而言之。
四句经文,上二句是说居处,下二句是说行动。怀字作思念讲。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此为上二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
例如书经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迪,孔传为道。
顺道而行则吉。逆,是相反。
反其道而行则凶。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
小人怀惠,中庸:「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此为下二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程氏树德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
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
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
」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出自《论语》第五章第十句,全句翻译: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原文】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圬(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圬:音wū,抹墙用的抹子。
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详细解释
原意为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可翻译为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远离了 或 用正确的做法代替错误的做法是正确 也可以翻译为 人才选准用好了,就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和事业的成功;反之则会加速国家、民族的朽亡和事业的衰败
典故
语出《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未达:达,明白。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乡也:乡,同响,刚才。富哉言乎:富,形容孔子之言含意丰富。不仁者远矣:远,此为近贤远侫之远,不仁者远离。
孔子说:"举直材压于弯材之上,能使弯材变直。
1. 举直错诸枉是一个典故,原意为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可翻译为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远离了 或 用正确的做法代替错误的做法是正确 也可以翻译为 人才选准用好了,就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和事业的成功;反之则会加速国家、民族的朽亡和事业的衰败。
2. "在《论语》中有两处论及。《论语·为政》篇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另,语出《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未达:达,明白。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乡也:乡,同响,刚才。富哉言乎:富,形容孔子之言含意丰富。不仁者远矣:远,此为近贤远侫之远,不仁者远离。
3. 译文:有天樊迟去问夫子"仁"的意思,孔子说:"爱人。"樊迟不太明白,又问什么是"知",孔子说:"知人。"樊迟不语。孔子说:"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樊迟不太明白又不敢去问,出来遇见子夏,说:"刚才呀,我去问夫子,什么是"仁",夫子说"爱人",我不明白又问什么是"知",夫子说:'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什么意思啊?"子夏说:"啊,我们的老师太伟大了,这句话包含的含意太丰富了!当年舜治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便远离了。汤治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亦远离了。"
4. 此章孔子阐发了仁知合一之理。仁之核心为爱人,知之难点在知人。知人才能辨贤人与不仁者,才能用贤人而远离不仁者。举贤人而不仁者自远,从而仁得以光大。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句话含义很丰富,包含很多方面哲理。从大的方面讲包含治国管理各个方面的方法,从小的方面讲包括人与人、同事和上下级之间做事进步、学习、管理的方法。
5.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6.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举直错诸枉是一个典故,原意为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可以翻译为人才选准用好了,就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和事业的成功;反之则会加速国家、民族的朽亡和事业的衰败。
详细解释
原意为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可翻译为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远离了 或 用正确的做法代替错误的做法是正确 也可以翻译为 人才选准用好了,就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兴旺和事业的成功;反之则会加速国家、民族的朽亡和事业的衰败
典故
语出《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未达:达,明白。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以积材为喻,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乡也:乡,同响,刚才。富哉言乎:富,形容孔子之言含意丰富。不仁者远矣:远,此为近贤远侫之远,不仁者远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