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
再看看周围的世界,半年生、一年生、十年生的草木到处可见。
就算整个世界的树木,数百、千年,就是极限了。
亘古以来,不知多少枯荣!多少生灭!多少默默的风吹雨打、春夏秋冬、多少落叶新叶、多少前赴后继无声生死!!(这个,你看看世界那丰富的煤炭资源就知道了,震撼呐)
无数啊无数,无穷啊无穷,无止啊无止,无休啊无休
所以俱无常,所以无常。
看树,认识到树无常,引推到花草无常、山无常、大海无常、星星无常、宇宙无常、众生无常,诸行无常。
.
.
佛家有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
真正认识到世界中的这些,就不再是一个痴迷暂像的愚者;不再是了
所行所做,故亦如是
.
.
你让我一个佛家人来解释,树无常,所做故,就是上述这样一个意思了
.
.
.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据传说,古时候印度有一条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岸边长着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罗双树。
释迦牟尼80岁时(在当时的印度,80岁已经是很高的年龄了)的一天,他走进希拉尼耶底河里洗了个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罗双树林中。他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然后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最后涅槃。
所以,卧佛寺和卧佛就是释迦牟尼圆寂的式像。 传说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
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繁盛荣华之树意示涅盘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竟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这个世界本身都是无常的 从物质到思想都是在变化的你闭上眼睛 突然听到一声 “树”此刻你的大脑里面 立刻就出现了树的幻相 然而根本就没这个东西 只是你的大脑提取了以前对树的一种印象 这个从“识”里面来的总之 就是说树本来是无常的 然而你认为有 是因为你执着了你自己大脑里面的“识”中树的幻相,才会认为这个树真实存在。
就是心在起作用 五蕴假合而产生的结果的缘故其实根本找不到树 树这个名词 也是人为了分别 立的假名我自己的理解 不对的话 就罪过了。有风险 你还是谨慎参考我也等待高人解答 也许永远没答案哦。
“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再看看周围的世界,半年生、一年生、十年生的草木到处可见。
就算整个世界的树木,数百、千年,就是极限了。亘古以来,不知多少枯荣!多少生灭!多少默默的风吹雨打、春夏秋冬、多少落叶新叶、多少前赴后继无声生死!!(这个,你看看世界那丰富的煤炭资源就知道了,震撼呐)无数啊无数,无穷啊无穷,无止啊无止,无休啊无休所以俱无常,所以无常。
看树,认识到树无常,引推到花草无常、山无常、大海无常、星星无常、宇宙无常、众生无常,诸行无常。..佛家有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真正认识到世界中的这些,就不再是一个痴迷暂像的愚者;不再是了所行所做,故亦如是..你让我一个佛家人来解释,树无常,所做故,就是上述这样一个意思了。.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释迦牟尼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
菩提双树,亦枯亦容,如痴如醉,似幻似真。
荣的是常乐我净,枯的是四者皆无。
东常南乐西我北净,有无间荒废了青春。
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我坐卧红尘,看双树一枯一荣,参浮生非假非空。
可惜我终究一介凡人,看不明那拈花一笑,参不透那普渡众生。我只想由你来,随你去。来是未做多言,去是悄然无语。
两人终日对望,不顾凡间多少凄凉。何日再回尘世,早已忘记了旧时模样。
作者是六祖慧能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长在自己家中能使门楣光辉。一般指很有出息。谢家子弟确实是这样一次次安定与挽救了东晋王朝,忠诚高洁,勇敢睿智,可称为谢家之宝树,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有有其“非谢家之宝树”自谦之句。
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答摩·悉达多。
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扩展资料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传说在2000多年前, 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无论是 印度教、佛教还是 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