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原文】:
(1)据说: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
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将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中风症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2)尖吻蝮旧时产于蕲州龙峰山、麒麟山、凤凰山、雨湖一带,蕲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尔有可得。据清初顾景星的《黄公说字》说:“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昔产龙峰山洞,今无有,惟三角山出,一岁不能多得,土人获此物必食荤物方可。否则,其走如飞,牙利而毒,如人手足为口齿所创,必以刀断去,稍迟则不能救。”并说:“市肆所货,皆浙蛇,非蕲蛇,花与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蕲交界之处,相传蛇一逾界,则只一目,……。”蕲蛇名贵求之者多。《黄州府志》载有民谣曰:“白花蛇,谁教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蕲蛇性喜潮湿阴凉处,多穴居栖息在山谷溪涧岩石上,落叶间,竹林下,草丛中,外出往往伏于烂草枯叶之间,以便于发起进攻、猎取食物和隐蔽自己。
(3)尖吻蝮系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尖吻蝮若被逼捕得它无路可走时,它就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死而眼光不陷。”
(4)尖吻蝮虽毒,却是中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关于它的习性和药用价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庄绰《鸡肋编》载“白花蛇”条云:“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明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五步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对五步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据他说: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尔雅·翼柴》亦有类似记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
这是引自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打败强敌曹操的故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大船上演练水军,部下程昱、荀攸对他说:“铁索连船固然有好处,可是万一东吴用火攻,便难躲避。”曹操听后大笑:“你们那里知道,火攻要靠风力。现在正是冬天,只有西北风,东吴若要用火攻,被西北风一吹,岂不是自己烧自己?”
而这时,吴国大都督周瑜正计划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但他忙中出错,忘了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风头,刚好烧了自己,根本烧不到曹军。临到大战前,周瑜发现了问题,却无法解决。当时诸葛亮正在周瑜军中帮忙出谋画策,便建议周瑜:“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忙让诸葛亮想办法,诸葛亮答应帮他借东风,周瑜马上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上坛作法,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曹军。而诸葛亮的"借东风"其实是因为他通晓天文,善于观测天像,因此由星云中预测出什么时候有东风,而赤壁大战的胜利,让“借东风”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出自--全唐文●卷八百二 (在第五行)
◇ 书宣州叠嶂楼
郡地四出皆卑,即阜以垣,故於楼为易,而赋名必著。其当正据扉,亦雄?户竞侈。由是缭步逾千,方目相瞪,则壮邦丽廨之勋,慊在第一。繁丝机罗,错卉障锦,春以融。独峰揉云,双波屹风,夏以澄。晓黛频入,夕蟾娟来,秋以扬。云并半空,冰偏一岸,冬以明。此概举尔,?缕不尽也。然而月话方狎,竹醉始酣,则防城健卒筹三而还警绪至。越筵走榻,汇呼族噪,虽黄度展和,不能不怃而?攵。响之历举四美,悉估而倍之,不足赎矣。予春至逮秋,偶步池北,得小亭之直上,居然最胜。因命植栋斗梁,出城屋之脊。周方数间,小亭如初,而中与诸楼相差者,自为一地。其上则朗出高际,平与空等。响所谓越噪者,不复游虑。则其四美不俟说而闻,不假到而见。非闻非见,其然也。始闻始见,其向之未必然也。且闻且见,而今之所以然也。向既举?,今不可默。夫北望条风清暑之流,皆偏擅攸戡,莫全厥美。或能伸左臂,或睇右目,或独全正面。总而有诸,则我无许。斯又不闻不见,而以其然为然矣。郡以溪山著名,而蹊小负,则叠嶂之命为宜。至於兰干榻道,沙子门户等,咸有曲旨,成於新致,举之则缕,将烦於?,故抑之,而中地亦晦而不彰。咸通十二年十二月辛亥,宣州刺史独孤霖书。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于是吟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底屋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没什么典故,作诗嘛,无非是浮想联翩时所为,要么是触景生情,当然,也不能排除是应景作。
而李峤的这首《风》,很多唐诗选集都没有将它收进去,这其中大有蹊跷。因为李峤在武则天当政时做过宰相,地位很高,按理是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的。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一载袁天纲为唐宰相李峤看睡相事。李峤兄弟五人,皆早夭,待李峤长成时,其母请相士袁天纲为儿子看相。袁看后谓峤“寿苦不永,恐不出三十。”李母大惧,请袁为之再看卧相。是夜,袁天纲见李峤无喘声,用手试之,鼻中气绝,大惊,用心观察良久,方知其呼吸乃在耳中,遂起贺李母,谓气从耳出是为。‘龟息’,主大贵寿,但贵寿不富。后来在武则天秉政时,李峤拜相,家中一直清贫。
李峤官至宰相,而一直家贫,说明他的人品应该不错,而历史记载中,他的人品问题很有争议。我只能猜测,这也许是后来,他的政治敌人得势后,故意为之。
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所以关于这首《风》,没有什么典故流传下来。
楚台风,用的是宋玉对楚王赋的典故。
庾楼月,用的是世说新语里庾亮的典故。
太尉庾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庾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
另,题主问的是王安石的词《千秋岁引》里的句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