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三生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传说冥海之畔有块三生石 若有情人到那里成心的拜三拜
就会有三生三世的缘分 而且不只是爱情只要下辈子还想见到的人都可以去拜 朋友也可以做三生的,而三生石正是人们的一种寄托方式;其实三生石的最早由来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家破人亡夫妻阴阳两隔;后来有仙人点梦:只要在梦中所指的地方将石山凿成碎石便可与家人相见;许多失去恋人丈夫,的女姓毅然离家千里找到梦中石山;曰以继夜劳做;却未能如愿;在只剩下一快大石之时,终因劳累过度全部死亡;但凿石之举感动上天;准许凿石夫妇三生不弃不分;这就是三生石的真正由来。
缘定三生的一块石,多少人梦寐以求。
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许没人说得清。三生石上旧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
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
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
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
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
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
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
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
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
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
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
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
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
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块。
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与伤感。
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
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丽江的三生石没有特殊典故,因为三生石说法并不是丽江独有,而是一个更广博的概念。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典故来源:
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园泽交好,互为知音。两人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园泽想从道长安,从北部陆路入川。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从从长江水路入川。在路上河边遇到一个怀孕三年的孕妇。园泽看到这个孕妇就哭了,说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走水路,因为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遇到了就躲不开了。他和李源相约在13年后杭州三生石初相见。当晚园泽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三生石,见到一个牧童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与之相认,牧童说他就是园泽,但是尘缘未了,不能久留,唱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完就离去了。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人袁郊《甘泽谣·圆观》,僧人的名字叫圆观,而非园泽。亦见于《西湖梦寻·三生石》和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僧圆泽传》流传最广,也题刻于西湖三生石上。林清玄亦作《三生石上旧精魂》,根据的就是苏东坡的版本。
三生石的传说很美妙,但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但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
缘定三生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是人们对爱的一种坚定的信仰。
缘定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认为人可以有“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缘定三生是存在于我国文学戏曲传说等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说法。
究其思想来源是出自佛教的轮回转世观点。由于其带有唯心和神秘的因素,所以一直以来,“缘定三生”这个词语在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中就被赋予了一种浪漫的色彩。
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一般都认为"缘定三生"就是有关爱情的。在古典文学名著中如《西厢记》,《红楼梦》等都采用了这种说法,而这些名著的流传,又进一步丰富了“缘定三生”的文学内涵,赋予了这个词语更强烈的爱情色彩。
前世今生,相遇相识,很多人都喜欢用一个“缘”字来解释。比如缘分,姻缘等等。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等等。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士叫李源,他与洛阳慧琳寺的当家圆泽和尚有很深的友谊。有一天,圆泽想到四川峨眉山朝圣,约李源一同前往,李源欣然同意。圆泽计划出河南向西,入潼关,经长安,然后过汉中入川。李源坚决不走长安一路,原因是李源自认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曾发誓一身不再踏入京城,因此他主张南下江南,沿长江溯流而上,经江西、湖北,再进入四川。圆泽听了李源的话,默默良久,长叹一声,就依从了李源。两人从洛阳出发,南下江浙,乘船溯长江而下;船到瞿塘三峡,相偕上岸游天开图画寺。正在此时,一个三十余岁的孕妇,外着旧衣、内穿红裙,背着瓦罐到江边汲水。圆泽见到妇人,沉思良久,似有所悟。
到了图画寺,圆泽对李源说:“我今生有幸,与君相交莫逆,情谊深厚,我因不忍离你而去,所以提出走长安,从汉中入川。如今我的大限已经到,只得与君诀别。你刚刚看见的那个孕妇,是我下一生的母亲,三天之后,请你到她家一访,我看到你的时当以一笑为验。当晚,我投胎的婴儿就夭折了,我会到别处投胎,十二年后,到杭州西山下下天竺寺再与君相见吧!”
圆泽说完,跏趺而作,口诵佛经,两个时辰就坐化了。三天后,李源依约去寻找圆泽,果然在离寺院不远的张家找到三天前出生的婴儿。那正在呱呱啼哭的婴儿看到李源时,立即破涕微笑,当天晚上,就夭折了。
十二年后,李源一直记得圆泽“到杭州西山下天竺寺再与君相见吧”的约定,千里迢迢从洛阳到杭州的西山下天竺寺,他入寺参拜观音菩萨,并祈愿:“请菩萨保佑李源,此行能与故友相见。”
许愿后,独自在寺后散步,看到远处山脚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临溪而立,景致非常秀美,他信步走到大石头上坐下,望着潺潺 的溪水,思念着故友圆泽,不禁入神了。
这时候,在溪的对岸传来一阵清越的歌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少年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一曲歌罢,牧童又歌一曲: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当年恐断肠。
吴越山川游已遍,
欲寻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远远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李源想向牧童问个究竟,牧童已转身穿过柳树林,隐没在飞来峰的三谷中。李源被溪水阻隔,无法探问,只好坐在大石上怅惘许久。
李源依依不舍回到寺内,问了僧人,才知道那块大石头叫“葛稚川石”,是著名的道士葛洪炼丹用过的炉台。他猛然想起故友圆泽,以及十二年前的约定,如果不是圆泽来赴约,寻常牧童何以能吟出如此深情的诗句呢?
屈指一算,自从才三峡天开图画寺与圆泽相别,正好是“三生”。
后来,李源花了很长时间在下天竺寻问牧童的下落,竟无人知晓,李源只好怏怏地回到洛阳。
后人为了感动于李源与圆泽的友谊,把李源坐过的那块“葛稚川石”改成“三生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