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典故,作诗嘛,无非是浮想联翩时所为,要么是触景生情,当然,也不能排除是应景作。
而李峤的这首《风》,很多唐诗选集都没有将它收进去,这其中大有蹊跷。因为李峤在武则天当政时做过宰相,地位很高,按理是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的。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一载袁天纲为唐宰相李峤看睡相事。李峤兄弟五人,皆早夭,待李峤长成时,其母请相士袁天纲为儿子看相。袁看后谓峤“寿苦不永,恐不出三十。”李母大惧,请袁为之再看卧相。是夜,袁天纲见李峤无喘声,用手试之,鼻中气绝,大惊,用心观察良久,方知其呼吸乃在耳中,遂起贺李母,谓气从耳出是为。‘龟息’,主大贵寿,但贵寿不富。后来在武则天秉政时,李峤拜相,家中一直清贫。
李峤官至宰相,而一直家贫,说明他的人品应该不错,而历史记载中,他的人品问题很有争议。我只能猜测,这也许是后来,他的政治敌人得势后,故意为之。
也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所以关于这首《风》,没有什么典故流传下来。
《旧唐书·李峤传》:“窃见 垂拱 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于别准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馀条……今之所察,但准 汉 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包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品注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作者简介]
李峤 (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5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扬扬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象“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李峤(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唐李峤少负才华,代传儒学。累官成均祭酒吏部尚书,三知政事,封郑国公。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余万斤,铁一百三十余万斤,钱二万(万原作百,据明抄本改。)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张革命之功,贬皇家之德。天枢下置铁山,铜龙负戴,狮子麒麟围绕。上有云盖,盖上施盘龙,以托火珠。珠高一丈,围三丈,金彩荧煌,光侔日月。武三思为其文,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唯峤诗冠绝当时。诗曰:辙迹光西嶬,勋庸纪北燕。何如万国会,讽德九门前。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圣泽倾尧酒,薰风入舜弦。忻逢下生日,还偶上皇年。后宪司发峤附会韦庶人,左授滁州别驾。后至开元中,诏毁天枢,发卒镕烁,弥月不尽。洛阳尉李休烈乃赋诗以咏曰:天门街东(明抄本东作中)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既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推。先有谣云:一条丝线挽天枢。言其不久也,故休诗及之。庶士莫不讽诵。天枢之北,韦庶人继造一台,先此毁拆。(出《大唐新语》)
【译文】
唐朝人李峤,少年时就负有才华。他承继家传儒学,连续升迁,最终 官至成均祭酒吏部尚书、三知政事,封为郑国公。武则天长寿三年,则天后从全国各地征集铜五十多万斤,铁一百三十多万斤,钱二万七千贯。在定鼎门内,铸一八棱铜柱,柱高九十尺,经阔一丈二尺。在铜柱上面题大周万国述德天枢八个大字,用以宣扬武氏周朝改革的政绩,贬斥李唐王朝的功德。天枢下面铸造一座铁山,下面铸有一条铜龙负载,四周布有狮子、麒麟等围绕着铁山。铁山上面铸有一只云盖;盖上置放盘龙;盘龙托举着一只巨大的火珠。火珠高一丈,周围三丈。流金溢彩,金碧辉煌。它发出的光亮可和日、月相比。武三思为天枢写文颂扬。朝中的官员争相献诗纪颂的人,不可胜数。其中,唯有李峤的献诗,冠压群臣,位居榜首。李峤的诗是这样的:辙迹光西嶬,勋庸纪北燕。何如万国会,讽德九门前。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圣泽倾尧酒,董风入舜弦。忻逢下生日,还偶上皇年。后来,御史发现李峤依附韦皇后,将他贬降为滁州别驾。到开元年间,唐玄宗下诏命人拆毁天枢,派去工匠役夫将它推倒镕化,经过一个月也没有镕化完。洛阳尉李休烈赋诗一首讽咏。他的诗是这样的:天门街东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既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推。在武则天当年铸造天枢时,世上就有歌谣说:用一条丝线就可以牵引往天枢铜柱。是说天枢铜柱只用一条丝线牵引着,是不会立得长久的。因此,李诗中用了这一典故。天枢铜柱被拆毁后,人心大快,朝野莫不写文赋诗讽诵。天枢的北侧,有韦皇后建造的一座纪功台,在天枢之前就被拆毁了。
咏竹 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全诗就是咏竹,前三句描写竹的姿态,最后一句确实是写思人,用的是一个典故:
传说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怀念舜帝,泪洒青竹,竹上生斑,因此有斑点的竹子又叫“湘妃竹”。
咏竹 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纪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这是一首咏怀诗,既是咏竹,也是诗人心境抱负的自白,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②解:分解。
③ 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⑤过:经过。
⑥斜:倾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李峤(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卒于公元714年(玄宗开元二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