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出自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二、相关延展
1、原诗如下: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3、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4、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行政位置: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坎门办事处
经纬度:东经121°15′25〃 北纬28°15′50〃
基本类型: HCA 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
性质和特征:渔灯用竹篾扎成花果、鱼虫、楼台、亭榭和器具什物等模样,糊以纸或布。绘上画或贴上剪纸,中心燃烛形象逼真。鱼灯每队分两组,每组9人,由龙、龙珠、“乌良”鱼及其它6种鱼组成。
农历正月十三(上灯日),个别得喜,人家欢欢打打欢送花灯供庙堂悬挂,表示谢意。正月十八“乐灯”(落灯),在庙焚化。有的专供儿童提玩,或张挂人家厅堂作新年装点。
环境背景:玉环县,西临乐清,北接玉环,水路交通方便,26省道经过玉环。
保护开发现状:玉环民间传统项目,每缝春节,元宵等节日,有渔灯展览。
等级: 三级
箬山,是个温岭东南滨海的小渔镇,第一次来到这陌生地,眼前是一排排依山而建又极度稠密的民居,码头上零乱叠放的渔具,港湾内横七竖八的渔船…这浓郁的渔乡风貌又使我很熟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在经过一户人家门前时,听见两个老人在交谈,没想到他们说得那闽南话跟我们是一样的,都能听懂,只是口音稍微有些不同。闽南语是早先随福建惠安一带渔民迁居而来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以前我还以为温岭的闽南语区就只有石塘岙,最近才了解到原来是以箬山为主的。小镇箬山只有一万多人口,不知道他们年轻一代的人是否用闽南语作交流,如没有的话,那闽南语文化在温岭民间将逐渐衰灭,剩下的只有地方史里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为这样的结局而惋惜!
与‘坎门渔灯’一样被列入中国民间舞蹈的‘大奏鼓’也出自箬山,这两年似乎大奏鼓的名气更大些,这是温岭市为了打造旅游品牌而大力宣传的成果。还有箬山丰富的民间特色小吃及制做方式和坎门大部分也是相同的。
看来,温岭政府在宣传上所为的石塘独特的民间文化还大多来自箬山,虽然箬山已并入石塘镇,但这对箬山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自2000年曙光节后,箬山就被石塘的这道曙光压盖着…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泪”表现的是思乡之情 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
夜雨灯光之中,游子难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不禁落泪如雨,泪水和船外连绵不断的雨水连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潇湘夜雨”是对主客观情景的统一。
开篇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
“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
“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
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本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渔灯舞是古代沙头角沙栏吓村渔民为拜祖祭神,祈求妈祖女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模仿鱼的习性编成的情节性民间广场舞蹈。市文化局的有关申报材料介绍,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沙头角、盐田、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渔灯舞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200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了90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民间艺术之乡”,沙头角就因沙栏吓的渔灯舞而上榜。
流传三百年渔灯舞重返舞台放异彩
很多深圳人也许还不知道,就在毗邻中英街的沙头角沙栏吓村,还有一项民间艺术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为沙栏吓人所骄傲的渔灯舞!继去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这项曾经中断50 年又重返舞台的民间艺术,又迎来了新的艺术价值的肯定。
渔灯艺术是什么?在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再度浓墨重彩地登台背后,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在沙栏吓,记者收获了无数的感慨、惊喜与感动。
惋惜!流传了300年的渔灯舞曾沉寂50年
渔灯艺术是流传于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间气息。而据史料考证,沙头角的渔灯艺术就起源于今天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沙栏吓村。
据一项1986年展开的研究考证,沙头角沙栏吓村渔灯艺术始于明末清初, 活跃在今天的沙头角、盐田和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那个时候的沙栏吓渔民都过着半渔半农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很恶劣, 民不聊生的渔民们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以自己最熟悉的各种鱼类的形象创造出了渔灯舞这种艺术形式,以此拜祖祭神,祈求妈祖女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一提起渔灯舞,为了抢救这项民间艺术而倾注了20 年心血的盐田区街道办的邓小伟如数家珍。
邓小伟介绍说,沙头角渔灯舞是由古代沙栏吓人模仿鱼的习性编成情节、由20 多位男演员手举着渔灯表演的民间广场群舞,反映的是海底世界中,群鱼集体反抗欺凌弱小的黄鳢鱼的故事。在演出过程中,伴随着锣鼓齐鸣、唢呐声声,演员们藏在渔灯下面,以低马步曲背半蹲手举渔灯穿插行进,通过模仿鱼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情节。
沙栏吓村渔灯舞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成为当时村民们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时的必备节目,可谓盛极一时。早前,大鹏湾一带的村庄每逢重大节庆都要邀请他们去表演,这一习
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 年代。
抢救! 古老民间艺术“咸鱼翻身”重放异彩
66 岁的吴观球是如今沙栏吓渔灯舞队的领队。作为“总教头”,吴观球走到哪里都极受沙栏吓村民的尊重,大家都尊称他一声“球叔”。沉寂了50年的渔灯舞能够在今日重返艺术舞台,让沙栏吓村民欢欣鼓舞、深深自豪,也让吴观球等老艺人倍感安慰。然而说到这项艺术的“咸鱼翻身”,吴观球和沙栏吓当地人都说:有一个人一定要提。用当地人的话来说: “没有她, 就没有渔灯舞的今天。”她就是邓小伟。
1986年,邓小伟从湛江调到深圳市沙头角文化站工作。在走街串巷、和当地居民聊天的过程中,一个居民经常提到的词不断地撞击着她的神经:渔灯舞。从事文化工作的她敏感地意识到,这项民间艺术价值珍贵,绝不能就这样失传!时值盐田区文化局委托市有关部门帮助创排《沙头角渔灯舞》,她立即开始了渔灯舞的资料采集工作。
她努力地收集渔灯舞的资料,请老艺人“饮早茶”、“侃大山”,参观文化站。其实,这些老艺人也有着让渔灯舞重现于世的强烈愿望,在邓小伟诚意的感动之下,向她透露了一些渔灯舞的制作方法、表演招式或是锣鼓点。邓小伟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只要听到哪怕是渔灯舞的一丁点细节,她就会立刻掏出小本子,一五一十地记下。就这样,10 多年之后,邓小伟从当年的姑娘迈入中年,又先后当上了沙头角文化站的副站长、站长,收集渔灯舞资料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放弃。
2003年, 沙头角街道办拨款" 万元,作为恢复“沙头角渔灯舞”的专项经费。消息传来,沙栏吓村民们奔走相告,赶忙制作渔灯,把已迁居香港和国外的老艺人都请回来参加排练。沉寂了50年的渔灯舞在当年的中秋节再现神韵了。2006 年, 在邓小伟以及沙头角文化站、盐田区文化局和市文化局的关怀下,沙头角渔灯舞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接着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个沙栏吓村都为此沸腾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