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时,出仕洛阳的吴郡张翰以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为借口,远离了洛阳的是非之地。
后来成为文人们借以表达自己出仕报国和消极避世的两种矛盾心理时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说鉴》、《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令张翰弃官而返乡的这道苏浙佳肴,就是“莼羹鲈脍”。
鲈鱼产于近海,味道鲜美;莼菜者,多年生水草也。张翰系西晋文学家,江苏吴县人,他在北方做官,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竟辞官归家,足见美食与乡愁的渊源了!另外辛弃疾的词中曾多次以鲈鱼和莼菜来形容自己矛盾的心理,有许多名篇中有此典故。
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做诗文《江上渔者》,就是有关松江鲈鱼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吕洞宾朱砂点四鳃:关于四鳃鲈四鳃的来源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到松江秀野桥旁饭馆喝酒,一盘塘鳢鱼,他吃得津津有味,但总觉得腥味太重,肉质太粗。他问店主这叫何鱼?店主如实告诉了他,他还要见见活鱼,店主从后厨用盘子托了6条活鱼来,吕洞宾一看觉得此鱼好生丑陋,便一时兴起,要来了一支毛笔和一碟朱砂,饱醮笔端,往鱼的两颊上描了条纹,又在两鳃的鳃孔前各画两个红色腮状。
他将鱼买下后,放生在秀野桥下,这6条被放生的塘鳢鱼传为变成了四鳃鲈鱼,成为鲈的最早祖先。
chún lú zhī sī] 莼鲈之思 编辑 据《世说新语·识鉴》:[1]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中文名 莼鲈之思 用 法 作宾语;指思念故乡 释 义 思乡之情,或表示归隐之志 出 处 《世说新语·识鉴》目录1 出自2 字词注释3 典故4 译文5 诗词引用6 英文翻译7 成语资料 出自编辑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2] 字词注释编辑1.辟:被任命2.东曹掾:官名。掾:原为辅佐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统称。
3.莼菜羹:与鲈鱼脍并称为吴中名菜。4.羁宦:寄居在外地做官5.俄而:不久6.见机:洞察事情的苗头。
机,通“几” 典故编辑 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江(今江苏苏州)人。
[3] 张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翰为人纵放不拘,而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都说他有阮籍的风度,所以给他一个称号叫做“江东步兵”。
一日,会稽人贺循奉命前往洛阳,所乘船只停泊在闾门,贺循在船中抚琴一曲。张翰恰好经过,听到琴声,便上船拜访。
两人虽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互相钦佩和喜悦。张翰问贺循的去处,方知是要去洛阳,于是他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要去洛阳。”
便和贺循同船而去,连家里人也没有告知。齐王司马冏执政时期,征召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
张翰告诉同郡的好朋友顾荣说:“现今天下纷纷扰扰,灾祸战乱都没有停止。您名声远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坛很难。
我本来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对现实社会没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来思虑前进或是后退的规划。”
顾荣握住他的手怆然说:“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饮用三江的清水。” 张翰一日见秋风起,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弃官还乡,著有《首丘赋》,诗文大多没有流传下来。
不久,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时机。政府因为张翰是私自离开职位就开除了他的公职,张翰却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愿意为了名利去束缚自己,有人问他说,“您可以一时生活很快乐,难道你没想过百年之后的名声怎样吗?”张翰回答说:“给我百年之后的名声还不如现在给我一杯酒。”
这时,世人才认为他的旷达很难得。张翰是个孝子,五十七岁那年他的母亲一病不起,张翰太过哀痛,竟身染重病,不治而逝。
张翰《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张翰虽在洛阳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莼羹鲈脍”这个用于怀念故乡的成语!李白有诗赞之曰: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莼鲈之思” 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 。
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
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
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译文编辑 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他)驾起车子便回去了。不久齐王落败,当时人都说(张季鹰)是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
诗词引用编辑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
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
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日本,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
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四鳃来源(吕洞宾朱砂点四鳃)关于四鳃鲈四鳃的来源在松江民间演绎出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到松江秀野桥旁饭馆喝酒,一盘塘鳢鱼,他吃得津津有味,但总觉得腥味太重,肉质太粗。
他问店主这叫何鱼?店主如实告诉了他,他还要见见活鱼,店主从后厨用盘子托了6条活鱼来,吕洞宾一看觉得此鱼好生丑陋,便一时兴起,要来了一支毛笔和一碟朱砂,饱醮笔端,往鱼的两颊上描了条纹,又在两鳃的鳃孔前各画两个红色腮状。他将鱼买下后,放生在秀野桥下,这6条被放生的塘鳢鱼传为变成了四鳃鲈,成为松江四鳃鲈的最早祖先。
左慈戏曹操(三国烽火情)据《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在许昌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能施用“空中钓鱼”的幻术,便叫下人备了一盆清水和一杆鱼钓,当了曹操及众人的面,倾刻间从盆中钓出几尾松江四鳃鲈来,弄得曹操疑信参半,并将刚钓出的松江四鳃鲈,取子牙姜同烧后食用。这个故事后来被编进《三国演义》,成为妇孺皆知。
莼鲈秋思(为美食而辞官)《晋书·张翰传》里的故事更为知名:话说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萧瑟,想起了故乡的雉尾莼和四鳃鲈的美味,就弃官回乡。并写了一首《秋风歌》曰:“秋风起兮佳景时,淞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来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张翰之后就在历朝历代的诗坛曲苑中,用 “莼鲈”以抒思乡之情或隐归之意,于是四鳃鲈和莼菜一起被诗人词客缀入诗行曲拍,流传千古。
隋炀帝(东南佳味四鳃鲈)四鳃鲈在隋朝时即成为贡品,一时珍美。据《南郡记》载,炀帝下江南时,吴人献松江四鳃鲈,炀帝品尝后赞道:“金荠玉脍,东南佳味也。”
《太平广记》载:“吴郡献松江四鳃鲈干鲙六瓶,瓶容一斗”;“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降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
范仲淹、杜甫、李白、陆游、苏东坡、杨万里、葛洪、范成大、郑板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东去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杜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故乡归去来,岁晚思鲈莼。”
——陆游;“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
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杨万里“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他处” ——葛洪;“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
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范成大“买得鲈鱼四片腮,莼羹点豉一尊开。
近来张翰无心出,不待秋风始却回。”——郑板桥陈继儒明代著名文学家陈继儒,人称“山中宰相”,在他所著《小窗幽记》(中国三大奇书之一)中写道:“三月茶笋初肥,梅风未困;九月莼鲈正美,秫酒新香。
胜友晴窗,出古人书法名画,焚香评赏,无过此时。”对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熙微服私访(夺鲈鱼踢伤伦公子)《康熙微服私访》第一册第12回记:康熙御笔草书一道云:朕昨到松江欲尝四腮鲈鱼,几为伦尚志父子所害,该员性极贪鄙,鱼肉子民,朕已令姚磷等于救驾出去之时,将其父子杀却,此案即可注销,毋庸追究,差来海波庄人马,火速调回。知照刘墉等不得归罪姚磷之父,朕日内亦将往别处游行,卿宜照常办事,不必前来见朕,以避传扬。
钦此。乾隆下江南(“江南第一名鱼”由来)乾隆皇帝吃罢四鳃鲈,被其美味和名气所打动,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
成为封建时代最有轰动效应的“御制”广告词,松江四鳃鲈也就身价百倍了。到了清代,松江四鳃鲈影响更为深远,许多皇帝下江南时必须到松江府,品赏鲈鱼佳味,赞不绝口,从此下令松江官员每年增加四鳃鲈进贡数量,优先满足皇室贵族的需求。
曾国藩独受四鳃鲈《曾国藩第三部》记载:曾国藩到江南主持甲子科江南乡试,李鸿章为了讨好曾国藩:“明日门生叫人送几尾松江四鳃鲈到衙门去,恩师可亲眼验看”。“要得,明日多送几尾,叫衙门里的师爷都尝尝。”
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难得有这样爽快的时候。“不过,李中丞,我倒是听说,松江四鳃鲈要出美味,还得靠蜀中姜不可。
你备了蜀姜吗?”赵烈文向李鸿章发难。“这个我就不懂了,不知厨子备了没有。
倘若没有蜀姜,还请惠甫多多包涵,勿在两位主考面前点破哟!”李鸿章的话又引起一片笑声。张之洞妙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清代末年,在一次官场宴会期间,松江知府为了炫耀自己,出了一个上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两江总督张之洞听了,对此甚为不悦,觉得松江小小知府,狂妄自大,于是以螃蟹为题,对了一个绝妙的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这两句诗被广为流传。俞粟庐民国6年,著名昆剧大师俞粟庐携17岁儿子俞振飞从苏州回家乡松江寻根拜祖,席间品尝了家乡名菜四鳃鲈。
民国19年俞粟庐在苏州仙逝,俞振飞命人回松江买四鳃鲈,烹之祭于灵前,这是他父亲最念念不忘的家乡菜、家乡味,以寄托哀思。美国总统尼克松(外交使者)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破冰之旅,来沪期间,周恩来总理亲批的菜单中就有松江四鳃鲈,作为最。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全词内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英国女皇吃不到的尼克松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到上海,点名要品尝松江四鳃鲈,一时之间忘了鱼的名字,就说要吃尼克松鱼。
市政府派遣专人到松江调拨四鳃鲈,用来招待英国贵宾,但松江政府无法提供四鳃鲈。市政府派出300余艘渔船外出捕捞,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英国女皇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而去。
英国女皇没有吃到松江四鳃鲈,政府都觉得很没有面子,有损国家形象。很快,这件事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主席李先念为了养殖和发展松江四鳃鲈,作了重要批示。
两游世博盛会1926年4月29日,应国民政府邀请,松江四鳃鲈被运往南京,参加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2010年5月3日,松江四鳃鲈再次游入世博盛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用来它来招待贵宾。
四鳃来源(吕洞宾朱砂点四鳃)关于四鳃鲈四鳃的来源在松江民间演绎出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到松江秀野桥旁饭馆喝酒,一盘塘鳢鱼,他吃得津津有味,但总觉得腥味太重,肉质太粗。他问店主这叫何鱼?店主如实告诉了他,他还要见见活鱼,店主从后厨用盘子托了6条活鱼来,吕洞宾一看觉得此鱼好生丑陋,便一时兴起,要来了一支毛笔和一碟朱砂,饱醮笔端,往鱼的两颊上描了条纹,又在两鳃的鳃孔前各画两个红色腮状。
他将鱼买下后,放生在秀野桥下,这6条被放生的塘鳢鱼传为变成了四鳃鲈,成为松江四鳃鲈的最早祖先。左慈戏曹操(三国烽火情)据《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在许昌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能施用“空中钓鱼”的幻术,便叫下人备了一盆清水和一杆鱼钓,当了曹操及众人的面,倾刻间从盆中钓出几尾松江四鳃鲈来,弄得曹操疑信参半,并将刚钓出的松江四鳃鲈,取紫芽姜同烧后食用。
这个故事后来被编进《三国演义》,成为妇孺皆知。隋炀帝(东南佳味四鳃鲈)四鳃鲈在隋朝时即成为贡品,一时珍美。
据《南郡记》载,炀帝下江南时,吴人献松江四鳃鲈,炀帝品尝后赞道:“金荠玉脍,东南佳味也。”《太平广记》载:“吴郡献松江四鳃鲈干鲙六瓶,瓶容一斗”;“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降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
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康熙微服私访(夺鲈鱼踢伤伦公子)《康熙微服私访》第一册第12回记:康熙御笔草书一道云:朕昨到松江欲尝四腮鲈鱼,几为伦尚志父子所害,该员性极贪鄙,鱼肉子民,朕已令姚磷等于救驾出去之时,将其父子杀却,此案即可注销,毋庸追究,差来海波庄人马,火速调回。
知照刘墉等不得归罪姚磷之父,朕日内亦将往别处游行,卿宜照常办事,不必前来见朕,以避传扬。钦此。
乾隆下江南(“江南第一名鱼”由来)乾隆皇帝吃罢四鳃鲈,被其美味和名气所打动,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成为封建时代最有轰动效应的“御制”广告词,松江四鳃鲈也就身价百倍了。
到了清代,松江四鳃鲈影响更为深远,许多皇帝下江南时必须到松江府,品赏鲈鱼佳味,赞不绝口,从此下令松江官员每年增加四鳃鲈进贡数量,优先满足皇室贵族的需求。毛泽东—古牧之争(什么鱼最好吃)众所周知,毛泽东爱吃红烧肉,对吃鱼的劲头不大。
有一次,古牧向其汇报工作时和毛主席闲聊:“主席,我觉得鳜鱼最好吃,他是吃活东西长大的,主席觉得什么鱼最好吃?”毛主席答道:“依我看,松江四鳃鲈味道应该不错,经常在书中听古人提起,都说它好吃,没有河鱼的土腥味。”古牧听后,立即安排人到上海松江寻找松江四鳃鲈送往北京。
毛主席品尝后大加赞赏,确实没有土腥味,以后每年鲈鱼成熟季节都会从上海弄一些给主席品尝。朱镕基(最后一位吃鱼的总理)随着环境变化,野生松江四鳃鲈越来越少,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乎难以见到,据松江水产部门的老同志回忆,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曾有幸品尝到松江四鳃鲈,同时也是上世纪最后一位吃松江四鳃鲈的人。
曾国藩独受四鳃鲈《曾国藩第三部》记载:曾国藩到江南主持甲子科江南乡试,李鸿章为了讨好曾国藩:“明日门生叫人送几尾松江四鳃鲈到衙门去,恩师可亲眼验看”。“要得,明日多送几尾,叫衙门里的师爷都尝尝。”
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难得有这样爽快的时候。“不过,李中丞,我倒是听说,松江四鳃鲈要出美味,还得靠蜀中姜不可。
你备了蜀姜吗?”赵烈文向李鸿章发难。“这个我就不懂了,不知厨子备了没有。
倘若没有蜀姜,还请惠甫多多包涵,勿在两位主考面前点破哟!”李鸿章的话又引起一片笑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东去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 杜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李白“故乡归去来,岁晚思鲈莼。” ——陆游;“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
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
——杨万里“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他处” ——葛洪;“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范成大“买得鲈鱼四片腮,莼羹点豉一尊开。近来张翰无心出,不待秋风始却回。”
——郑板桥。
莼鲈之思吧“莼鲈之思” 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
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
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
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
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韩国朝鲜,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
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
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宋敦儒的《好事近·渔夫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
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
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莼菜和鲈鱼,我也品尝过,两者其实很难同时吃到。
莼菜状如荷叶幼芽,嫩滑爽口,并无特别的鲜味。我曾经和江南的朋友开玩笑说,喝下一碗莼菜羹,感觉是吃掉了一池荷叶。
而张翰诗中所写的鲈鱼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不能确定。鲈鱼的种类很多,有四鳃和二鳃之分,据说四鳃的鲈鱼现在已难得。
我记忆中最美妙的,是一种被称为“土鯆鱼”,又称“塘鲤鱼”的小鱼,这种鱼,据说也是鲈鱼的一种。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当学徒做木匠,吃过当地人用这种小鱼炖鸡蛋,味道无比鲜美。
在饥贫交迫的日子里,这是一道让我无法忘怀的美食。我想,张翰当年怀念的鲈鱼,应该是这样的美味吧。
(编注:平安朝乃今日之日本。)。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