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杀鸡儆猴的成语故事:
有个杂耍艺人新买来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只猴可机灵了,它会跳舞,也会翻跟斗。可有时候就不听主人指挥,鼓声四起,那猴像没听到似的,坐在那里东张西望,一动不动。主人很生气,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抓来一只公鸡,对着公鸡又是打鼓又是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被吓呆了。
主人拿起一把刀,把公鸡宰了,坐在旁边观望的猴子吓坏了。以后,只要主人一打鼓它就跳舞,一敲锣它就翻跟斗,一点不含糊。观众们都佩服艺人的训练办法。
二、释义:
杀鸡儆猴为常用成语,读音为shā jī jǐng hóu,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警告别的人。
“杀鸡儆猴”也作“杀鸡吓猴”、“杀鸡骇猴”,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杀鸡吓猴”和“杀一儆百”都含有“惩罚一个来警诫其余”的意思。但杀鸡吓猴所警诫的可以是很多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杀一儆百”所警诫的必须是多人。
三、近义词
杀一儆百:儆,警告;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扩展资料:
一、英文翻译:punish some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成语资料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二、由来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三、典故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
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
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杀鸡儆猴
这个其实可以杀其他的动物给猴看的,最关键的是这个典故造就了这么一句话,杀鸡敬猴. 是这样的:1 一位古人在山上抓了一只野猴子,希望这只野猴子帮他做点事,他把这只猴子用链子锁在自家门口,希望能给他看家,一天这个古人上山砍柴去了,结果有一天发现家里的鸡被狐狸给偷了几只去,很心痛,就跑去教训猴子,可是猴子却幸灾乐祸,在那里叫,这个猎户非常恼火,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二次又是一样的,他把猴子打了一顿,可是无济于事.第三次出去发现鸡还是不停的被狐狸偷吃,眼看着鸡快被吃光了,只剩下几只了.猎人就想啊,还不如自己杀了吃,这天,他出去之前就在门口杀鸡吃,结果猴子看见猎人拿着刀子割鸡喉咙,怕的连忙用爪子遮住了眼睛,猎人想:这猴子怎么打都不怕,看来他怕杀鸡.所以在这以后,猎人每出山之前总做样子给它看,后来慢慢的猴子就不敢放肆了,就老老实实的给他看家了. 2曹操夜里杀了小兵,就是要告诉别人不要在夜里偷袭他。
让他杀李典那些大将,他舍得吗?这是杀鸡给猴看。 3当年孙武为吴王训练宫女,杀了大王最宠爱的两个美人,之后宫女们就训练的特认真,这是杀猴给鸡看。
成语“杀鸡儆猴”而成语最早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杀鸡儆猴”说的是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 在耍猴人看来杀掉鸡的成本远远低于杀掉猴子的成本,鸡较之于猴子要无用的多。
而鸡们一向是“作秀”的高手,什麽“鸡飞狗跳”、“蛋打鸡飞”,总之上得了台面,于是被杀的鸡总要把“被杀”演绎成一场大张旗鼓奢侈铺张的大片。满地鸡毛的挣扎,雪流四处的惨境,呼天抢地的鸣冤。
用这种效果来吓唬猴子是绰绰有余的了,猴子们自然不想身首异处,只得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了。 可是杀鸡儆猴却有不妥之处。
首先动机不纯。杀鸡就是杀鸡,如果该死那是咎由自取,如果不该死硬给杀了不免冤屈。
为了儆猴而杀鸡总会以人丰富的联想,多半以为杀的屈了。如此杀来杀去,该死的不该死的各个哭冤,每一只鸡都以为代猴受过,不免滑稽。
而且这杀鸡也就彻底的蜕变成一种权术,合理合法性丧失不亦悲哉。 其次方法不当。
“杀”也好,“儆”也好,让人觉得有高压之感。非得鸡头落地才得猴胆心惊不敢越雷池一步。
俗语言,君子以仁,小人以智,分而治之不亦善哉。如果能深入的研究猴子们的特殊习性,施之以法,何须费用鸡们的头颅而吓坏猴子们的神经,只怕各个呆若木鸡,又如何能真正的发挥它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效果不佳。杀的多了鸡们自然心怀不满,猴子们的神经也有了耐药性,看的多了便会遗下诸如的印象:鸡是该杀的,能杀得是鸡;猴子是不该杀的,不能杀的是猴子。
长此以往,猴子们便会津津有味的欣赏杀鸡的风光,一方面洋洋自得于自己无死的荣耀,便如古罗马竞技场看台上的贵族一般……被杀与死亡自此与猴子们绝缘。及至你拿了刀要割猴子们的脑袋,猴子们哪会买帐,它会指着鸡们说“杀它”。
唉,久病成医,猴子们也会给自己开药方了。 所以,该杀得鸡要杀,该杀的猴子也要杀,二者且莫混为一谈。
杀鸡儆猴慎谈的为妙。
杀鸡儆猴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所谓“杀鸡儆猴”,即是“杀一儆百”,有威胁恫吓之意,这是权术,是驭众手段。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非以严厉手段对付不可,此之所谓“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的解释。
“治乱世。用重典;治乱军,用严刑。”孔子诛少正卯,虽然不合情理,但权术奸诈,却因这一刀而使得权臣畏惧,市井安然;孔明于挥泪斩马谡之时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废法何以讨贼,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这就是平乱与治乱的权术,是杀鸡儆猴的妙用。
人是神秘的,社会愈复杂,愈见机巧奸诈,各有主张,各行其是,如不限制于一个范围,必至正邪莫辨,人欲横流。所以乱世英雄多,盛世英雄少,就在于范围限得紧不紧。古时的所谓“英雄”越多,对国家对社会越不利,常言道“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英雄”者,等于枯木中的蛀虫也。这等人贪婪暴戾,好乱成性,或谣言倡乱,或患连造反,总之惟恐天下不乱,乱就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可以实现他的企图,象补锅的师傅一样,先把锅子裂缝敲宽了再来施补手术,越敲得宽越显出技术超群。试看中国历史,哪一个朝代不是把锅子敲破了再来补? 为了要巩固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对于这批作乱的人,应予严惩痛处,借几个人头教他们瞧瞧。这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见了棺材泪涟涟”的攻心战术。“杀鸡儆猴”的意义就在此。
姜太公灭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后,要罗致一批人才为国家效力。
在齐国有一位贤人狂橘,很为地方上人士推重。姜太公慕名,想请他出来做事,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
姜太公忽然把他杀了,周公但想救也来不及,问姜太公:“狂橘是一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
姜太公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时,人人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人人学他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儆效尤!”
果然经此一杀,想杯葛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呜清高,隐居下去了。
这话是脱胎自成语“杀鸡儆猴”的。
而成语最早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杀鸡儆猴”说的是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 在耍猴人看来杀掉鸡的成本远远低于杀掉猴子的成本,鸡较之于猴子要无用的多。
而鸡们一向是“作秀”的高手,什麽“鸡飞狗跳”、“蛋打鸡飞”,总之上得了台面,于是被杀的鸡总要把“被杀”演绎成一场大张旗鼓奢侈铺张的大片。满地鸡毛的挣扎,雪流四处的惨境,呼天抢地的鸣冤。
用这种效果来吓唬猴子是绰绰有余的了,猴子们自然不想身首异处,只得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了。 可是杀鸡儆猴却有不妥之处。
首先动机不纯。杀鸡就是杀鸡,如果该死那是咎由自取,如果不该死硬给杀了不免冤屈。
为了儆猴而杀鸡总会以人丰富的联想,多半以为杀的屈了。如此杀来杀去,该死的不该死的各个哭冤,每一只鸡都以为代猴受过,不免滑稽。
而且这杀鸡也就彻底的蜕变成一种权术,合理合法性丧失不亦悲哉。 其次方法不当。
“杀”也好,“儆”也好,让人觉得有高压之感。非得鸡头落地才得猴胆心惊不敢越雷池一步。
俗语言,君子以仁,小人以智,分而治之不亦善哉。如果能深入的研究猴子们的特殊习性,施之以法,何须费用鸡们的头颅而吓坏猴子们的神经,只怕各个呆若木鸡,又如何能真正的发挥它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效果不佳。杀的多了鸡们自然心怀不满,猴子们的神经也有了耐药性,看的多了便会遗下诸如的印象:鸡是该杀的,能杀得是鸡;猴子是不该杀的,不能杀的是猴子。
长此以往,猴子们便会津津有味的欣赏杀鸡的风光,一方面洋洋自得于自己无死的荣耀,便如古罗马竞技场看台上的贵族一般……被杀与死亡自此与猴子们绝缘。及至你拿了刀要割猴子们的脑袋,猴子们哪会买帐,它会指着鸡们说“杀它”。
唉,久病成医,猴子们也会给自己开药方了。 所以,该杀得鸡要杀,该杀的猴子也要杀,二者且莫混为一谈。
杀鸡儆猴慎谈的为妙。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
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所谓“杀鸡儆猴”,即是“杀一儆百”,有威胁恫吓之意,这是权术,是驭众手段。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非以严厉手段对付不可,此之所谓“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的解释。
姜太公灭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后,要罗致一批人才为国家效力。 在齐国有一位贤人狂橘,很为地方上人士推重。
姜太公慕名,想请他出来做事,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 姜太公忽然把他杀了,周公但想救也来不及,问姜太公:“狂橘是一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 姜太公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天下大定之时,人人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人人学他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
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儆效尤!” 果然经此一杀,想杯葛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命清高,隐居下去了。
杀鸡儆猴由来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
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
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所谓“杀鸡儆猴”,即是“杀一儆百”,有威胁恫吓之意,这是权术,是驭众手段。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非以严厉手段对付不可,此之所谓“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的解释。
杀鸡儆猴简介 “杀鸡儆猴”说的是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在耍猴人看来杀掉鸡的成本远远低于杀掉猴子的成本,鸡较之于猴子要无用的多。
而鸡们一向是“作秀”的高手,什么“鸡飞狗跳”、“蛋打鸡飞”,总之上得了台面,于是被杀的鸡总要把“被杀”演绎成一场大张旗鼓奢侈铺张的大片。满地鸡毛的挣扎,雪流四处的惨境,呼天抢地的鸣冤。
用这种效果来吓唬猴子是绰绰有余的了,猴子们自然不想身首异处,只得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了。 古人按语 按语说: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
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统率不服从自己的部队去打仗,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想用金钱去利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正确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责备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
这种警戒,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迄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从。或者说,这就是调遣部将的方法。
对待部下将士,必须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军纪不严,乌合之众,哪能取胜?如果只是一味地严厉,甚至近于残酷,也难做到让将士们心服。
所以关心将士,体贴将士,使将士们心中感激敬佩,这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指挥官。《孙子兵法》中对此早有名训:“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这就是强调治军要严。“视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这就是强调要关心将士,使他们愿意与将帅一同战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阴阳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
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的根本意思所在。
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阴阳学说 战国时的阴阳学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