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1、三国时,有仁爱之名的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
2、晋朝官员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人告诉他,现在大家都很穷困,如果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此后,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并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因此活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三年。
3、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当政时,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买卖奴婢,又带领百姓挖井开荒,制造船只,整修城墙街道,广种林木;并亲手在城郊种下黄柑二百株,在柳江边栽植大量柳树;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的措施。
经过3年努力,柳州终于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民业有经,公无负担,流逋四归,乐生兴事,猪牛鸡鸭,肥大蕃息。”
4、宋朝大文豪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痛哭原因,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了百年,刚刚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当即告诉老妇,自己乃是买房人。他还焚烧了房契,并让老妇的儿子将母亲迎回旧居居住,而且没有将购房款要回。这年7月,苏轼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扩展资料: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是孟子的思想。
仁者爱人译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者爱人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
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
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
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
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
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
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课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画像,都来自汉代-山东武氏祠画像石。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
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
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
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
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
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
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
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
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
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
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
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
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
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
(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
《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
《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
1、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
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
各位老师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2、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晋中魏恒子的孙子,是一个很贤明的国君,他那个时候,魏国山多地少,人多粮少,夹在赵、韩、齐、秦等几个强大的国家中间,就像一块肥肉放在一群饿狼中间一样,魏文侯怎么能不着急呢?不过,魏文侯却依靠自己的贤德把魏国很快变得强大起来了。
宝宝,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么贤德吧,那就仔细听下面的故事。(1)魏文侯很重视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门生)和田子方(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家圣贤)为师。
听说段干木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隐士,每次经过段干木家的时候都先下车,然后低下头,手扶着车走过,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这三个人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各个诸侯国都有他们的学生,所以这些事很快就在诸侯国中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来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饭喝酒,正高兴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魏文侯赶快让人备车。
大臣们很奇怪,说:“国君呀,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跟虞山看护树林的人约好去打猎,现在时间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诉人家一声,今天不能去打猎了。”别人一听是这么回事,便说:“嗨,你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个守林人吗,派个人说去通知一声不就可以了吗,怎么还要亲自去?”魏文侯一听这话,严肃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亲口答应的人家,怎么能不守信诺去赴约呢?”就这样,魏文侯冒着雨前去赴约了。
大臣们都说:“我们的国君真是一个遵守信诺的人呀。” (3)有一次,韩国派人来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很不高兴地说:“赵国跟魏国就跟兄弟一样,我怎么能借兵让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韩国的使臣很不高兴地走了。
后来,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还是用同样的理由回绝了,赵国的使臣也非常生气地走了。过了几天,两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很敬重魏文侯,韩、赵、魏三过又团结起来,亲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乐羊占领了中山国后,便交给他儿子来管理。有一次他问身边的大臣:“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呀?”大臣们都说:“仁德的国君。”
有一个叫任座的人却说:“你占领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给你的弟弟,而是封给你的儿子,怎么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听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闯祸了,赶快溜之大吉。文侯气哼哼地问一个叫翟璜的人,这个人说:“我听说国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很正直,所以您是一个仁德的国君。”
文侯听了很高兴,立刻派人叫任座回来,还亲自到外面迎接他。(5)一天,魏文侯对李克说:“我听你说过这样的话‘家贫时想起贤良的妻子,国家动乱时想起贤能的宰相’,你觉得魏成和翟璜哪个当宰相好呢?”李克说:“对于臣下,平时要看他亲近的人,富有时看他相交结识的人,有权势时看举荐任用的人,穷困时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贫寒时看他不要什么东西。
从这五点就能看出谁适合,何必问我呢?”魏文侯说:“好了,我知道让谁当宰相合适了。”李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翟璜,便问:“国君叫你问宰相的事,怎么样了?”李克说:“是魏成。”
翟璜很不服气,说:“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举荐的,他五战五捷,把强大的秦国赶出了中原;邺那个地方很难治理,是我举荐了西门豹;占领了中山后没有人去守护,我推荐了先生您;他的儿子没有老师,我叫来了屈候鲋。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诉翟。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
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
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
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
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
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
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课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画像,都来自汉代-山东武氏祠画像石。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
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
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
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
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
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
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
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
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
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
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
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
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
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
(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
《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
《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
译文: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处于俭约中,也不能够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能够安守于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有利于仁。
出自孔子所著《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扩展资料
论语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
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