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日记》,现代短篇小说集。
丁玲著。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5月初版。
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2462)》。《自杀日记》收《自杀日记》、《小火轮上》、《岁暮》、《潜来了客的月夜》、《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和《过年》等短篇小说6篇。
这些作品描写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的情形。《自杀日记》,作于1928年冬,初载于1928年12月1日《熔炉》创刊号。
小说描写女子伊萨在上海因厌倦生活想自杀,写下自杀日记;当房主催交房租时,她让房主将日记拿去出卖抵债。女主人公伊萨,背负着沉重的因袭重担,陷入失恋的痛苦中,生活非常窘迫,因而觉得“生活很无意思,她固执地屡次向自己”说:“顶好是死去算了”为此她认为:“我不好奇,我毫不羡慕自杀的美名,也没有什么理由会使我觉得自杀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我死去,我的心很平静。”伊萨极端痛苦和愤感,世间的一切在她的眼里都是异常的空虚,所以她呼喊:“我所负担的苦,实在太重了!”伊萨的痛苦固然暴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恶,但作品中弥漫着沉重的感伤绝望情绪却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一个不好的发展。
小说运用便于描写人物内心隐秘活动的日记体,采取大胆真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手法塑造伊萨形象,与《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划基本相同。由于能把“别人的说谎处、假情处、浅薄的可怜处,都裸露地看出来,”因而对生活绝望的伊萨,只能发出自杀的呼号。
伊萨是个与莎菲命运极其相似的知识女性,同样一个人漂泊在外,渴望着友情、理解,同时也渴望着爱情。但与莎菲不同的是,伊萨需要为吃饭、为房租、为生存而操心、而奋斗。
可是她的力量却又那样的渺小以至无用,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将自己的自杀日记交给房东拿去换钱,伊萨的生命、生存已经沦落到最底线,离最后的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小火轮上》,作于1929年3月,初载于1929年3月《红黑》月刊3号。
小说描写一个女教师因与有妇之夫恋爱而被辞退的故事,表现了女子在黑暗中的恋爱不幸。小学教师节大姐爱上了有妇之夫,最后被抛弃,工作也被辞了,结局很悲惨。
因为被轻薄无耻的“新式”青年所骗,既失了爱情,又失了工作,茫茫无主的节大姐找不到一块可以安置受伤心灵的地方,只能把自己囚禁在孤独中,把自己推向一种完全与社会对立的绝境,陷入生存与精神灵魂的双重孤独。节大姐是一个比较不幸的女性。
她向往自由的爱情,追求真诚的两情相悦的婚姻,也有“欢欣和决然而去的气概”,她是准备为着爱情而承担风险的,生活同她开了个玩笑,她爱的那个男人,那个也曾信誓旦旦地说爱她的男人却娶了另外一个人做他的新娘。节大姐直至这时才明白自己陷入了怎样的一个尴尬境地。
为了这令她感到屈辱、受骗的爱情,她又被学校无理地解雇了,节大姐只有孑然一身地离开学校。《岁暮》,作于1929年2月,初载于1929年2月20日《人间》2号。
小说描写女大学生佩芳因恋人另有所爱而产生的孤寂和痛苦。一对密友,逃亡到女性之间的情谊和爱里面,以抵御着男性欲望的侵犯和玷污,这种性苦闷变态而为“同性恋”。
通过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描写,作家鞭挞了那个不合理的社会所带给这些无辜青年的精神的戕害和心灵的创伤。《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作于1928年底,初载于1929年《红黑》创刊号。
小说写一个农家良妇沦为娼妓的故事。本来通过这个题材揭露封建军阀统治下农村经济的破产,上流社会荒淫堕落的罪恶是很好的,可是作者却把它写得有着强烈的女性变态的“肉”的追求。
小说写农妇阿英被迫进城卖淫,沦为娼妓。小说里的阿英似乎已经麻木不仁,十分安于自己的卖笑生涯。
小说中的老鸨也似乎良心未泯,对阿英不仅不是声色俱厉,反而还可以谈得“异常投机”。在这个污秽不堪的低等妓院里,似乎还有着些微的人性。
但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规,阿英十分怀念自己的贫苦农民丈夫陈老三,她甚至梦中和他相会,她梦见“她给了他许多钞票,都是十块一张的,……她现在都给他了。她要同他两人安安静静的在家乡过一生。”
她要让陈老三把她赎出去。可惜,这只是南柯一梦。
严酷的现实是:“陈老三就不是一个可以拿出钱赎她的人!……一个种田的人,能养得起一个老婆吗?”无奈,她只得“打碎”自己的美梦,继续在姐姐不堪的妓院中“鬼混厮守”。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表明,作家绝不是赞美妓女生活,而是冷静地客观地描写妓女生活,通过对她们矛盾心理甚至变态心理的刻画,更深一层地鞭挞娼妓制度,更深一层地揭露娼妓制度的社会经济根源。
所以,丁玲的这篇作品,尽管在描写变态性心理的个别细节上不自觉地陷入了自然主义,但统观全篇,仍不失为现实主义的佳作。对于那位妓院老鸨,作家的憎恶和批判也是入木三分的。
她一出场,就是一个十分鄙俗凶悍的形象。她的那些难以入耳的“骂语”,正是她的卑污灵魂的写照。
她对阿英的好感和“优容”,完全出于她的嗜钱如命的生意经。在她看来,阿英“做生意很贴心”,是一棵不可。
岁 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赏析】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
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烟尘”。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
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题解:唐朝代宗广德元年,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
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因而写了这首诗,抒发感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
原诗释义: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语译: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 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
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
这里“寂寞”一是说自己流落阆州,真是寂寞,二是说自己为朝廷所弃,他乡作客,报国无门,但诗人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
小题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小题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小题1: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寂寞壮心惊”是诗歌的结句,也是对诗歌情感的总束。因而,对诗人发出这样感慨原因的分析,自然就要在立足该句的基础上,从诗歌前面寻找答案。应重点关注“岁暮远为客”“朝廷谁请缨”“寂寞”“壮心”等语词。
小题2: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所给注释“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以及“烟尘”用在动词“犯”之前的语法分析可推知,“烟尘犯雪岭”一句使用的是借代手法。“请缨”扣合了教材《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典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知识迁移即可推断出“朝廷谁请缨”一句使用的是借代手法。鉴赏表达技巧类诗歌,需要注意:①明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运用该手法的好处;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一句用了典故。
“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翻译
年中白日的光阴逐渐缩短,寒夜霜雪笼罩着荒远天涯。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的悲壮,星河的影子在三峡上荡漾。
荒野中的人家为战争痛哭,远处传来渔夫悲凄的歌声。
英雄的业绩最终成了黄土,我何必介意书信音讯即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阁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