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林则徐《林则徐集》。
全诗如下: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妨人不堪。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拓展资料:1.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2.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3.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4.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5.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
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6.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 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县, 祖出莆田九牧林。
他为其父林宾日所撰的《诰封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显考旸谷府君行状》载:“府君讳宾日,字孟养,号旸谷,系出九牧林氏,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祖出莆田九牧林。7. 他为其父林宾日所撰的《诰封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显考旸谷府君行状》载:“府君讳宾日,字孟养,号旸谷,系出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 徙居福清县之杞店乡,国初再徙省治(福州)。”
据考,迁居福清杞店(今海口镇岭兜村)的莆田九牧林一支为林蔇的裔孙宋进士林高德,今 岭兜 尚存林氏祖祠联:“九牧家声远,文峰世泽长”。正因为林则徐系出九牧,所以他对祖籍地莆田深有感情,与莆田进士郭尚先、陈池养、林扬祖等都有密切交往。
8. 《林则徐日记》嘉庆十八年(1813) 五月初六载:“申刻,到莆阳会馆卸车,与郑象峰同住。”他在供奉有妈祖神龛的高家寨巷内老莆阳会馆一住就是半年时间,对妈祖事迹可谓了若指掌。
此后,他不管在京或外派,只要有天后宫,他都要去行香祭拜。统计记载不全的《林则徐日记》,发现他明确记载到天后神前或天后宫行香的就有40多次。
9. 林则徐祖籍福建 莆田和福清,林则徐六世嫡孙女、中国林则徐研究委员会会长林岷一行,在林则徐研究委员会海外常任理事张飞帆陪同下,前往莆田湄洲岛寻根和朝拜妈祖。10. 林岷说,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来到湄洲来朝拜妈祖。
妈祖林默和林则徐都是“九牧林氏”后代, 林则徐先祖世居莆田,后迁居福州。 妈祖是林则徐的“祖姑”。
妈祖作为人,扶危济困、行善济困,具有神性;作为神,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具有人性;11. 林则徐从小深受妈祖的“立德、行善、”精神熏陶,他每到一个地方履职,第一件事便是拜当地的妈祖庙,如果遇到妈祖庙破旧必定会组织修缮。作为林氏的后裔要积极继续和发扬妈祖和林则徐身上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12. 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
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后来,林则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忆述:“逾年,家君入学,旋食廪饩。
此后馆谷虽稍充,而食指渐繁,贫如故。13. 先妣工针凿,又善翦彩为草木之花。
大者成树,其小至于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值,以佐家计。
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备传其妙。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
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呜尚未假寝。14. 其他困苦之状,类非恒情所能堪者。
不孝见而愀然,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辄正色曰:‘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家计虽不用代劳,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都会先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
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15.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乐的。
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后来林家以此事来教诲子孙知足常乐的道理。
参考资料:林则徐——百度百科。
陶渊明对音乐入迷,并且具有较高的素养。
他自称“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把琴与书置于并重的地位,而且屡见于他的诗文中,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答庞参军》),“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颜延之也说他“置酒弦琴”??可见音乐是他自幼开始就养成的爱好,而且临到终老之际写的《自祭文》中还对音乐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萧统说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关于陶渊明抚无弦琴之事,《宋书》、《晋书》都有记载,与萧统的说法大同小异,《晋书。陶潜传》载:“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看来陶渊明喜欢音乐是可以肯定的了。而无弦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晋书》所记,就是一张没有弦和徽柱的琴,当然也就无法弹拨出音声来了。
爱好音乐又不解音律应当怎样理解呢?这实际上是说陶渊明非常喜好音乐,并且,”载弹载咏“,而且分明在《自祭文》中写着”和七弦之素琴“,能说陶渊明不解音律吗?只是表明陶渊明所重视的是音乐的陶情冶性,寄托情志的追求,而不在对于音律理论的探讨和音声和弦的深究。萧统所说的”不解音律“是说陶渊明不长于音乐理论方面研究。
这正好和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样,他追求的只是书中精髓和音乐中的情趣,而对于琐细精微的理论倒不很在意了。以琴书相随,陶然自乐而已。
陶渊明本人在文中赫然写着”和七弦之素琴“,应当说他并不是总在抚弄”无弦琴“吧!据我揣测,一次偶然的朋友欢会,酒酣耳热之际,取下琴来弹抚,才发觉弦断徽折,于是即兴抚了这张缺弦徽的琴,就成了一则佳话。诗兴大发的诗人,随即咏出了”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
因为在陶渊明本人言及弹琴的诗文中没有任何一次无弦琴的记载,而萧统生活的年代距陶渊明时代已逾百年之久,并不都靠得住。我们宁可相信陶渊明本人的记述,是更能说明问题的。
当然,萧统所记也不是凿空之论,恐怕就是上面所推测的一次偶然友朋聚晤,兴致高涨,取下琴来才发觉弦徽俱无,为了不扫大家兴致,只好抚弄一番。这里所追求的已经不是乐器本身的优美与否了,而侧重的是琴中之趣。
如果这种琴中之趣按照审美主体的意愿展现了自然灵性与美感体验的话,琴弦徽柱无非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反倒不重要了,这正是盛行于魏晋之际的”得意忘言“理论在音乐方面的发挥。准此,我们就可以把”筌者听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进行补充:”琴者所以在音,得音而忘琴。
“其实它正体现了老子所谓”大音希声“的思想命题。真正美妙绝伦,充分体现审美主体理想情趣的音乐,是不一定表现得出来的,它是自然之音、天籁之音。
陶渊明在”大音希声“的基础上作了个性化的发挥,就是无弦音乐的佳话。当然,陶渊明这种强调自然之音是受其外祖父孟嘉见解的启迪:”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这里的丝、竹都是指乐器,而肉,当然是人发出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认为自然之音之美是最高境界,苏拭作为陶渊明的异代知音,他深得其中三味。
在他的《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音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陶、苏二人对音乐的见解并不完全一致,可是他们对琴中之趣,音中之自然和谐的追求倒很合拍。
实际上,文中的“素琴”,是用晋代的陶渊明的典故。
《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全梁文•卷二十》:“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来表示无弦。
例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 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也指出:“陶渊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谓达君子无故不彻琴瑟之意矣。”“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有名无实的琴。
由此可知,“素琴”是没有弦和徽(系弦的绳)的琴,抚弄这样的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雅趣。
“素琴”,是与晋代的陶渊明相关的典故。
《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全梁文•卷二十》:“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
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来表示无弦。
例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
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也指出:“陶渊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谓达君子无故不彻琴瑟之意矣。”
“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有名无实的琴。
由此可知,“素琴”是没有弦和徽(系弦的绳)的琴,抚弄这样的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雅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