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来源复杂,派别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点,即多以爵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为姓,也有不少人是赐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相传周灵王姬泄心,太子晋曾对其直谏,触怒龙颜而被废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属山西)、琅邪(今属山东胶南县一带)等地,因晋及其后裔祖宗为周天子,因此人们便称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了。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王安石捡联获妻》
传说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晚上上街闲逛,见马员外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下联。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连称“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妙。站在旁边的马家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对,立即禀告员外。
这上联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因此员外急忙出来找王安石,王却夸了一句就走了,两下里没见着面。
在科场上,王安石第一个早早交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
回头想起走马灯给他的机缘,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家人认得是日前说“好对”的人,便请他到府中应对。有了主考官的飞虎旗,自然就好对了,马家当即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成婚。
正在举行婚礼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高中,明日请赴琼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
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新朝帝王莽 前蜀太祖王建 前蜀后主王彦 太祖 神圣王 王建 877年~943年,在位期间918年~943年 惠宗 义恭王 王武 914年~945年,在位期间943年~945年 定宗 文明王 王尧 923年~949年,在位期间946年~949年 光宗 大成王 王昭 925年~975年,在位期间949年~975年 景宗 献和王 王伷 955年~981年,在位期间975年~981年 成宗 文懿王 王治 960年~997年,在位期间981年~997年 穆宗 宣让王 王诵 980年~1009年,在位期间997年~1009年 显宗 元文王 王询 991年~1031年,在位期间1010年~1031年 德宗 景康王 王钦 1016年~1034年,在位期间1031年~1034年 靖宗 容惠王 王亨 1018年~1046年,在位期间1035年~1046年 文宗 仁孝王 王徽 1019年~1083年,在位期间1046年~1083年 顺宗 宣惠王 王勋 1047年~1083年,在位期间1083年 宣宗 思孝王 王运 1049年~1094年,在位期间1083年~1094年 献宗 恭殇王 王昱 1084年~1097年,在位期间1094年~1095年 肃宗 明孝王 王熙 1054年~1105年,在位期间1095年~1105年 睿宗 文孝王 王俣 1079年~1122年,在位期间1105年~1122年 仁宗 恭孝王 王楷 1109年~1146年,在位期间1123年~1146年 毅宗 庄孝王 王晛 1127年~1173年,在位期间1146年~1170年 明宗 光孝王 王晧 1131年~1202年,在位期间1170年~1197年 神宗 靖孝王 王晫 1144年~1204年,在位期间1197年~1204年 熙宗 成孝王 王韺 1181年~1237年,在位期间1204年~1211年 康宗 元孝王 王璹,又名贞 1152年~1213年,在位期间1211年~1213年 高宗 安孝王 王暾 1192年~1259年,在位期间1213年~1259年 元宗 顺孝王 王倎 1219年~1274年,在位期间1260年~1274年 忠烈王 王椹 1236年~1308年,在位期间1274年~1308年 忠宣王 王璋 1275年~1325年,在位期间1298年、1308年~1313年 忠肃王 王焘 1294年~1339年,在位期间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 忠惠王 王祯 1315年~1344年,在位期间1330年~1332年、1339年~1344年 忠穆王 王昕 1337年~1348年,在位期间1344年~1348年 忠定王 王蚳,蒙古名是“迷思监朵儿只” 1337年~1352年,在位期间1349年~1351年 恭愍王 王祺 1330年~1374年,在位期间1351年~1374年 恭让王 王瑶 1345~1394年,在位期间1389~1392年
王姓的由来传说故事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
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
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
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
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
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
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故事亭)。
王姓的起源与演变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子姓、姬姓和妫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来“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
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第二支系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二十一世于周灵王,国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阳,已是东洲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显贵。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
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郡。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
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
各姬姓王是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大约90都出自姬姓王。第三支源自妫姓。
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
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第四支源自外族。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丸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姓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阔褥荫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王(Wáng)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
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有出自子姓,为殷商王 王姓祖先,寻根,王姓,家族网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有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太子晋。
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2、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
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
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4、他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
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主要源流: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姬姓王有三个分支: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
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
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
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部分源流1、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
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
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
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扩展资料:《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
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如年,是在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类似的还包括牧、终、常、孔、廉、乐、皮、高等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宋,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类似姓氏还有赵、吴、郑、陈、卫、蒋、沈、韩、秦、许、吕、戚、谢、邹、柏、章、苏、潘、葛、范、彭、鲁、韦、苗、任、柳等。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如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还包括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如乔姓,出于有熊氏。
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还有姜姓,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为姓。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为姓。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复姓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如穆姓、文姓等,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桂姓、田姓等,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如金姓、刘姓、郑姓等。
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如万姓、丙姓等。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
如元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
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
1、出自姬姓。
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
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 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
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 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
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 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
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 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这虽然是被记入《史记?殷本纪》中,但我们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神话传说。这种传说不仅我们今天不把它看作是历史事实,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怀疑它的真空性。
例如,传说中说简狄是帝喾的妃子,对此,三国时谯周就说,帝喾生尧,而契在尧时出生,在舜时才长大成人被提拔,所以,简狄一定不是帝喾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喾的儿子。 在我们今天看来,疑点岂只这些,吃鸟蛋怀孕这件事本身就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我们从这个传说中可以发现这样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远古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第二,在契出生的时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正常现象了,人们开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
所以才有了吃鸟蛋而怀孕的故事,以此来为不知其父制造一个体面的理由。这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陶等人的功劳。
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毫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那时候,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他有一句名言:"人通过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过民可以知道国家治理与否"。
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主,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股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
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 这些以子为姓的契的子孙们,既有汤、盘庚、武丁这样的杰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辈,而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一般人会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但要说纣王,则人人都会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着上天早点惩罚纣王,早点降下受天命的人来代替他。
然而,以子为姓的殷商宗室并不是人人都像纣王那样,他们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 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
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就连纣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以示不与纣王合作。而比干却下了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
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
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王子比干死后不久,商朝就被在其西方兴起的姬周灭掉了。商朝虽然灭亡了,但商王室的3个子姓贵族却因为不与纣王同流合污而被视为商朝的3个仁人,他们就是微子、箕子、比干。
微子后来被封在宋,箕子也受到了周武王的优待,比干的墓地所在的地方也被周武王封疆益土,赐给了比干的后代。比干的墓地,《水经注?清水》说是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在卫州汲县(治今河南卫辉市)10里250步。
比干的后代便在从淇县到卫辉市一带的土地上生活,并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最早生活在商都一带的王姓,实际上是殷商王族子姓的后裔。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
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
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
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主要源流: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姬姓王有三个分支: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
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
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
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部分源流1、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
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
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
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扩展资料:《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
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如年,是在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类似的还包括牧、终、常、孔、廉、乐、皮、高等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宋,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类似姓氏还有赵、吴、郑、陈、卫、蒋、沈、韩、秦、许、吕、戚、谢、邹、柏、章、苏、潘、葛、范、彭、鲁、韦、苗、任、柳等。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如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还包括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如乔姓,出于有熊氏。
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还有姜姓,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为姓。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为姓。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复姓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如穆姓、文姓等,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桂姓、田姓等,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如金姓、刘姓、郑姓等。
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如万姓、丙姓等。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
如元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
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