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时间。
周原来是商朝的一个部落,生活在渭河流域,在周文王姬昌时开始强盛,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死后,其年幼的儿子成王即位,当时只有12岁,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就是我们常说的周公。)桐叶封虞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顺手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弟弟,随口到:“我把这个送给你当作信物,封赐给你。”成王只把这件事当作玩笑,周公则认为天子无戏言,不能随便说说。成王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城迁到晋水岸边,改唐为晋。后来闻名于世的晋国就始于桐叶封虞,亡于三家分晋(战国时,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
南北朝词坛宗师庾信笔下的“剪桐封帝”,是有一个历史典故的,那么这个历史典故主要讲的是什么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剪桐封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
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
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
这就是广为传颂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帝”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后续历史事件是: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
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剪桐封弟的佳话流传千古,在广为称颂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其代表作便是山西人柳宗元的《剪桐封弟辨》。也有人认为,“剪桐封弟”应为“翦唐封弟”,即翦灭唐地分封给叔虞,其依据是古时陕西一带“桐”、“唐”同音,但这一推断缺乏有力的佐证。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时间。
周原来是商朝的一个部落,生活在渭河流域,在周文王姬昌时开始强盛,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死后,其年幼的儿子成王即位,当时只有12岁,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就是我们常说的周公。)桐叶封虞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顺手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弟弟,随口到:“我把这个送给你当作信物,封赐给你。”成王只把这件事当作玩笑,周公则认为天子无戏言,不能随便说说。成王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城迁到晋水岸边,改唐为晋。后来闻名于世的晋国就始于桐叶封虞,亡于三家分晋(战国时,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
剪桐封弟的历史典故是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 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
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 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
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
这样看来,晋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水帘洞是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绝壁上。洞宽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水帘挂雪”是明清以来桐柏八景之一。
后来,有一个叫李公佐的人在东吴访古时,在一石洞中得到了一本名叫《古岳渎经》(即古《山海经》)的书,第八卷有文字记载说,大禹治水时在桐柏山遇到“淮涡水神” 巫支祈兴风作浪,阻碍治水,于是禹命人用大铁链锁住巫支祈的颈子,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铜铃铛,然后把他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而这巫支祈“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正好与李汤见到的怪兽一模一样。宋代李昉在《太平广记》中对此事全文转录。另外,宋代曾慥《类说》、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清代蒋义彬《千金裘》、阮葵生《茶馀客话》、周清原《西湖二集》、袁枚《子不语》、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宣鼎《夜雨秋灯续录》、薛福成《庸庵笔记》等书中均有转载,部分还敷衍出了更新奇的故事。这就是鲁迅所持观点的依据。这一传说本身虽属无稽之谈,但并不影响神话小说创作的借鉴和发挥。
剪桐封帝: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
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
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扩展资料: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
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
这样看来,晋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桐叶封弟
淳安历史悠久,古为新安郡治,严州首邑。早在5万年前新安江两岸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东吴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击山越,平黟、歙,分歙县叶乡置始新县,分歙县武强乡置新定县,此为淳、遂两县建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县为遂安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县入新安县。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遂安县从新安县分出复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新安县为雉山县。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复改雉山县 为新安县,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改新安县为还淳县,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避宪宗李纯名讳,改还淳为青溪县。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青溪县为淳化县。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淳化县为淳安县。淳安建县的同时,于其地置新都郡治所,后为新安郡、睦州治所,在六朝和隋唐时期就已孕育出灿烂的新安文化。1958年淳安、遂安两县合并为淳安县。三国吴置新都郡,以始新县治为郡治。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易新都郡为新安郡,县治仍为郡治。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郡置州,属婺州。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置睦州,县为州治并属之。唐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睦州治所始迁建德县治。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改为建德府,隶属未变。元时,淳安、千岛湖
遂安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浙江省;3年(1914年)属金华道;24年(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后又多次变更,至1949年,淳安、遂安两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
跳竹马
跳竹马起源于明代,传说朱元璋被张士诚打败后,躲在淳安梓桐的打铁山石洞里,恰逢一匹竹扎架子外糊彩纸的竹马,他用鞭一抽,竟然昂首长啸,痴风快步奔跑起来。凭借这匹神马,他所向无敌,打败了元军,夺取了帝位。后来,淳安老百姓就制作竹马祭奠祖宗。起初的竹马只作祭具,腹中点蜡烛,用来观赏。跳竹马又分文跳和武跳,武跳竹马流传在遂安山区,传说中讲述的是三国时期有关刘备的故事,展现的是古时战场的情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春节期间还能看到完整的民间版本,近年来几近失传。近年对跳竹马作了改进与创新,多次参加杭州西博会表演。在全国六城市民向文艺表演中,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龙灯
舞龙灯是过年最后一个高潮。据说淳安县有板龙有布龙,而遂安县全是板龙。龙珠龙头龙尾是村里的祠堂里出钱,叫村里的能工巧匠制作的。龙身一节一节,是各家各户自己做的。龙珠是比箩还大的个个圆球。里面可点蜡烛。龙头两米多高,三米多长,一米多宽。舞的时候往往十余人抬龙头。龙身的木版约一米五左右长,板上是六盏灯,灯的形状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瓶状的,有鱼状的,不胜枚举,灯与灯之间还有可以缚上彩旗的木棍。舞龙灯的时间,除遂安县城的狮城镇白天晚上都舞之外,村里都是晚上舞。舞龙灯的场面不止一处,这里舞舞,那里舞舞,直到半夜。舞龙灯村里的客人,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多的一天。特别是龙灯舞好之后吃半夜饭的客人,简直像做什么好事的日子。龙灯舞好后,元宵过去,过年算完完全全过去了。
“瑶山秋千”源起于南宋。据清《淳安县志》记,东汉间该地有一聪颖博学的人名方储,他精占卜,官迁太常,因含冤而自尽,被追赠尚书令。民间传说他善医药,故当地尊他为“方仙翁”。淳安的方姓者多为其后裔,因此纷纷为他建庙塑像,现在瑶山一带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和三月初三都要举行“方仙翁庙会”,期间要进行秋千、露台表演,以烘托庙会气氛。现在“瑶山秋千”已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里商仁灯
据说与明朝三元宰相商辂有关。里商乡是明朝宰相商辂的故乡。商辂(公元1414至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曾历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太子少保、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谨身殿大学士,晚年辞归故里,死后谥“文毅”。商辂一生功绩卓著,人称“一代贤相”,颇得皇上赏识,在他七十寿辰时,宪宗特赐礼灯百只贺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后人敬崇商辂仁德,特造商辂祠一座,并由皇上赐给的宫灯汇集龙灯一条,年年春节、元宵舞之,以表对故人的祭祀,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久而久之,这一活动就成为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祠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文宣帝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是文字记载中晋祠的第一次大扩建。北齐后主高伟曾改晋祠为“天崇皇寺”。唐朝对晋祠又进行了一次大修葺,而且唐太宗亲临晋祠,留下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诗仙李白亦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的佳句,五代年间,后晋高祖石敬塘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追封唐叔虞为“兴安王”,晋祠又被称为“兴安王庙”。宋太宗灭北汉,虽毁掉晋阳古城,但在晋祠则大兴土木,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扩建,其中包括圣母殿,并刻碑以记,仍名晋祠。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晋祠曾一度改名为“惠远祠”。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圣母殿南侧建水母楼,晋祠之名得以恢复。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昊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公元前1064年,宏图大略的周武王满怀着对江山社稷的无限眷恋和事业未竟的深深遗憾在灭商两年之后英年早逝。
太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成王。 据说,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负下接受诸候和大臣的朝见。
九百多年后的汉武帝后元元年,这一场景被绘成图画,连同托孤的重任与荣耀一同交付给了深得信任的大臣霍光。 因为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摄国政。
也曾有过恐惧流言日的周公先后平定了三监之乱和唐候之乱。此时的成王,需要做的仅仅是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未来的天子,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
”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
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
“剪桐封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 剪桐封弟的佳话流传千古,在广为称颂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其代表作便是山西人柳宗元的《剪桐封弟辨》。
也有人认为,“剪桐封弟”应为“翦唐封弟”,即翦灭唐地分封给叔虞,其依据是古时陕西一带“桐”、“唐”同音,但这一推断缺乏有力的佐证。现在,一说剪桐封弟,几乎所有的作者都要提及柳宗元的这篇被称为议论文典范的文章。
那么,《剪桐封弟辨》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公元805年,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曾侍读东宫的翰林学士王叔文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柳宗元与刘禹锡都是此次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柳宗元的这篇文章正是为他们的政治革新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制造舆论影响,“凡王者之德,在行者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很有些要打破两个凡是,以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来革除德宗留下来的弊政的意思。
因此,《剪桐封弟辨》是在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下产生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明显的针对性、倾向性。柳宗元毕竟是文学大家,他抓住了有利于他的论据,回避了不利于他的史实,将这篇文章写得言简意赅、明快锐利,颇有说服力,以至于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时周朝初定,和后来的许多新生王朝一样,都急需将本族子弟和姻亲分封到各地,以这些同姓诸候国筑成一道藩篱西周王室的坚固屏障。叔虞做为成王为数不多的亲弟弟,分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周公的劝封也只是一个时机的问题。
当然,一件封藩建卫的政治大事就在儿童的游戏中完成,这的确显得草率而又容易让人质疑,但是,纵观历史,无论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后来的专制时代,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是专制与独裁的特性使然。 周成王当时只是一个少年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去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在专制社会里,一个出尔反尔、朝令夕改、不讲信用的统治者对国家、对人民都将是一个灾难,因此,君无戏言成为封建帝王必须恪守的古训。
假如周幽王少年时代也有一个周公去教导他君无戏言,那么,还会有日后的烽火戏诸候吗?因此,我认为,剪桐封弟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周公的做法不仅无可指责,而且令人称道。 《说苑》评价说,周公旦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进言的臣子,他的劝导使成王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
桐叶封弟 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
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母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
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
"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
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
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落叶归根 是指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根旁,变成肥料滋养树根。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