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郑堂骗舅
福安新闻网 郑堂从小就灵活机智,一日来到舅舅家,他舅舅在楼上看郑堂进门来了,想试试外甥聪明不聪明,说:“小堂!舅舅在楼上,你能把舅舅骗到楼下来吗?”郑堂随口应道:“舅舅在楼上,我怎么能把你骗到楼下呢?如果你在楼下,那我就能够把你骗到楼上去。”他舅舅应道:“好!我就下楼来,我不信你能把我骗到楼上去!”他舅舅走下楼,站在郑堂面前说:“来!小堂,你骗来吧!”郑堂应道:“舅舅,你不是已经给我骗到楼下来了吗?”舅舅失愕一下,清醒过来,才发觉已受骗了,笑着说:“我的外甥,果然机智!”
二、红米莫混白米缸
福安新闻网 郑堂家道贫寒,与老母相依为命,缺衣少食,赊不来,欠不得。他不忍老母白白饿死,不得已叫他母亲装死。他在床沿兜痛哭流涕,声音传到左邻右舍,大家怜其无依无靠,无力治丧,纷纷送钱、送米来救济他。郑堂一人哭着又收钱又收米,弄得手忙脚乱。
他母亲突然在灵床上说起话来:“儿呀!红米莫混白米缸去呀!”把侪人吓了一大跳!
后来人家在闲聊中一提到恶作剧骗钱骗物,都要讽刺道:“郑堂娘奶死人吩咐,红米莫混白米缸。”
“天上天公,地下母舅王”。闽南一带有这样的风俗,凡有婚丧喜庆摆宴席,要尊舅父为首席,俗话叫“母舅坐大位”。舅父的大位是怎么坐上的,还有个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富贵人家娶媳妇,六亲五戚都来庆贺,宾客满堂,好不热闹。婚宴开始,请客人入坐时,却闹出了姑嫂争席位的纠纷。姑说:“娶亲人是我哥哥的儿子,内亲属我最亲,姑丈该坐大位。”嫂说:“娶亲人是我儿子,我娘家兄弟是母舅,该坐大位。”姑说“侄儿是我哥哥的种子,我未出嫁时,有帮助养育之恩,亲戚中该尊我为最大。”嫂说“儿子是我生的,没有我,哪有他,这养育之恩归根结底该报答我娘家,尊我兄弟为大。”姑嫂争得面红儿赤,都不无道理,闹得众人面面相觑,司仪和村里老大也难于分解。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小孩,大模大样地说:“种子只是种子,没有田地,一百年一千年也还是种子,哪得发育呀?” 众人听了,都觉的有道理,就请司仪把首席让给母舅。
从此以后,婚丧喜庆便有了这样的礼俗:亲戚中尊母舅为大,姑丈次之,姨丈居三,其余按辈论次。
正月不理发的由来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理发"的习俗,理由很简单,"正月理发死舅舅"。
头发和娘舅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
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其中一部分人。
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
然而,顺治皇帝随便找了点茬儿,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乘鹤西去。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
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鞑靼人"动真格的了。
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未结。
自古至今,人们对妻父、妻母称为"岳父"、"岳母","丈人"、"丈母"或"泰山"、"泰水"。
“丈人”原来泛指男性老人。《论语-微子第十八-荷蓧丈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泰山”、“岳父”之词主要是根据《汉书-效祀志》:“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山”演变而来的。又据《酉阳杂俎》载,唐玄宗来到泰山封禅时,当时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前来做些准备工作,以迎圣上驾到。泰山封禅,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张说奉旨前往,而他自己却另有打算,认为封禅动用黄金万两,无据无数,吃喝玩乐,大有油水可捞,再说事后还可以因功受赏,便乘机把女婿郑镒也拉上一齐赴岱。
唐明皇到泰山封禅,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事后,按惯例,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凡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并大赦天下,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由于他老丈人的作用,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趾高气扬,威威武武,好不显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唐明皇的耳朵里,皇帝马上召张说进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说默不作语。这时,有个叫黄幡卓的人在旁边一语双关地为他开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
此事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话。以后,人们便把祭坛旁边的那个高耸入云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自唐代开始,"泰山"、"岳父"便成了妻父的专称,“丈人”也由原来泛指老人的含意而演变为“岳父”,沿袭至今。
“丈母”则有两个含义:
一为尊称父辈的妻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王利器集解引钱大昕《恒言录》三:“是凡丈人行之妇,并称丈母也。”《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滉曰:‘滉力可及,弟宜早入朝。丈母垂白,不可使更帅诸妇女往填宫也。”胡三省注:“诸父执谓之丈人行。韩滉与刘玄佐结为兄弟,则礼其父为丈人行,故呼其母谓之丈母也。”
这个解释大概是从“丈人”原来的意思泛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丈母”是指“丈人”的妻子,即女性老人。
二是称妻子的母亲。俗称“丈母娘”。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柳子厚有祭杨詹事丈人、独孤氏丈母,则知唐已如此。”《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这安公子才作了一天的女婿,又遇见这等一个不善词讼的丈母娘,脸上有些下不来。”
这一条也同时可以作为把妻父为何称为“丈人”的解释吧。
岳父--出处: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若得岳父扶持,足感盛德。儒林外史˙第五回:岳父岳母的坟,也要修理。亦称为丈人峰、岳丈。
--岳母--出处:西游记˙第九回:拜了天地,夫妻交拜毕,又拜了岳丈、岳母。红楼梦˙第六回: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亦称为泰水、丈母娘。 2.称宋朝名将岳飞的母亲。京剧有岳母刺字。
--岳--出处:对妻子父母长辈的称呼。如:岳父、岳母。聊斋志异˙卷二˙水莽草: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
对于岳父、岳母的称呼,旧时一般都随子女称呼;现时太多随妻称呼。背称则称“丈人”或“丈人公”,“丈母”或“丈母婆”。对妻子家人长辈的称呼,一般都随妻子称呼。
对岳父、岳母的称呼,还有称岳父为“泰山”,称岳母为“泰水”之说。“丈人”、“丈母”也好,“泰山”、“泰水”也好,自当有典籍可稽。“呼妻父为岳父,以泰山有丈人峰乎?”另,古时通称长者为丈人。古语还有“丈人吉”(见《周易》)、“遇丈人以杖荷条”(见《论语》)等句。而与之相对应的“丈母”、“泰水”,现查不到出处,大概是对应而言的牵强附会吧?!
无意为之 by neleta
只喜欢沉浸在文学世界中的林无意,这辈子做过的最疯狂的事,
就是在街头跟两个男人“热吻”,还被拍到了。
结果就是被愤怒的父亲赶出家门。
多年后再次回到家,林无意却是因为父亲的病危,
他爱自己的父亲,但不愿卷入大家族的麻烦中;
老爷子疼这个小儿子,但怒他不够听话;
林无意如父亲所愿地回来了,不再离开;
殊不知,他这一次的回来,竟然要面临那样令他难以预料的追逐;
他,无意为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