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
班姑指班昭,字惠班,班固之妹。以才德闻名,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因适曹氏,因此又尊称为“曹大家”,“家”在此处读为“姑”,所以后人又称她为“班姑”。 她是当时著名的才女,最著名的表现是协助其兄班固修成巨著《前汉书》。
据说,《前汉书》中最棘手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死后独立完成的。而其才名之著,竟使得当时大学者马融虚心求教。
但使这位才女倍受历来的封建社会传扬的却是因为她写的七篇《女诫》。这《七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
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因为其中崇尚女子柔和顺从,很符合男尊女卑的观念要求,所以一直广受称颂,班姑也因此被奉为“女德”的典范了。
蔡女就是蔡文姬了,素以才名著世,代表作品《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后者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真情穷切,自然成文”。
但她曾陷于匈奴左贤王,后虽被曹操迎回, 因而封建人士往往认为她受辱虏庭,诞育胡子,且归汉后又嫁两次,因此文辞有余,节烈不足所以此处所谓“班姑蔡女之德能”,大概可解读为:“班姑之德,蔡女之能”吧。
班姑指的是班昭
简介:
班昭是东汉女辞赋家。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班彪女,班固妹。嫁曹世叔,早年守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去世。昭博学高才,和帝下诏令其续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为“曹大家”。每有贡献异物,常令昭作赋颂。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著有赋、文等16篇。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的父亲班彪也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班昭经常到皇宫里教皇后和嫔妃们读书,在宫中被尊称为老师。
班昭后来帮助她的哥哥班固写了《前汉书》,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和《史记》一样有名。班昭还有一个兄弟叫班超,这就是现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创造者。
班昭的才华主要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卑弱”篇里说女人生下来就不能和男人平等,妻子要为丈夫服务,这是封建典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夫妇”篇写的是:丈夫比天还大,要尊敬,要小心地照顾他。“敬慎”篇主张男子要刚强,女子要柔弱,不论对还是错,妻子都要听丈夫的。“妇行”篇中制定了女人的四种做事的标准:要有道德,要好好说话,要穿衣整齐,要认真纺纱织补,做饭洗衣服。“专心”篇是说女人不能结两次婚,但是丈夫可以再娶妻子。“曲从”篇是教育妻子要好好照顾丈夫的父母,忍耐顺从。“叔妹”篇是说如何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相处,要谦让,宽容,使家庭没有矛盾,和睦相处。
班姑就是班 班昭是东汉女辞赋家。
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生卒年不详。班彪女,班固妹。
嫁曹世叔,早年守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去世。
昭博学高才,和帝下诏令其续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为“曹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常令昭作赋颂。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
著有赋、文等16篇。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的父亲班彪也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
班昭经常到皇宫里教皇后和嫔妃们读书,在宫中被尊称为老师。 班昭后来帮助她的哥哥班固写了《前汉书》,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和《史记》一样有名。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叫班超,这就是现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创造者。 班昭的才华主要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
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 》等 。
现代有同名历史剧《蔡文姬》,剧本作者是郭沫若。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
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 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1. 班昭的主要功绩在于她继承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的未竟事业,整理并最后完成了《汉书》这部重要史籍。《汉书》是一部续《史记》的历史巨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百篇,共120卷。
2.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三十年之久。
3. 她是个很厉害的女子(看红楼的人一般都很有气质的哦,能问红楼,更是好样的)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咸阳北)人,公元32年生。
幼年时就胸怀大志,读书很多,明理善辩。公元62年,同母亲随往洛阳,帮助校书郎的哥哥班固编写《史记后传》。
那时,北匈奴经常进犯,边境不宁。羡慕张骞、傅介子出使西域的班超,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
至于班超出使西域,也是同汉匈战争有关。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国力削弱。
匈奴乘机控制了西域,实行奴隶制统,“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东汉明帝时,国内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重新打通西域的商路,下决心击退北匈奴。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忠率兵由酒泉向天山东麓进军,出击匈奴。班超随窦固出征,就开始了那漫长的军事生涯。
作为假司马,他异常勇敢,带兵别击伊吾(今哈密市),战于蒲类海(今哈密巴里坤湖),多斩首虏而还。窦固看到班超很有才,为了联络西域各国,以便配合军事行动,就派他去西域进行外交政治活动。
班超携带随从36人,来到鄯善。当他觉察国王的态度由热情变为冷淡时,就判断定有匈奴人作祟。
后经诈问侍者,证实匈奴派遣的使者及士兵100多人到达鄯善已经数日。当天夜里,班超率其随员36人向匈奴使者的住地发起进攻,杀死了匈奴的使者,从而解除了鄯善王的顾虑,终于使鄯善摆脱了匈奴的统治。
班超离开鄯善,西行到于阗。这个天山南道的大国,受到匈奴的操纵。
迷信的于阗国又受亲匈奴的巫师指使,对汉朝进行造谣中伤。班超巧妙周旋,智斩巫师,揭露了匈奴使者的阴谋,从而使于阗归向东汉。
第二年春天,班超以过人的胆量和远见卓识,率36骑,绕开叛汉的莎车国,渡过寒冷刺骨的克孜勒河,直逼疏勒王宫盘橐城。抓住听命匈奴的的龟兹人兜题,拥立疏勒王冗子忠复位,从而恢复了东汉初以后封闭65年的丝绸之路。
疏勒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因为出河西走廊西行,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然后在疏勒汇合。
它是南到印度、西达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又是货物的集散地。而地处雪山之侧,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是一片天然的绿洲,自然成了南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班超以疏勒为据点,长期住守,是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选择。由于班超在西域外交的成功、东汉军队进击匈奴的军事胜利,到了公元74年,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脱离了匈奴的统治。
于是,东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及戊己校尉府。因中原地区连年灾荒,班超也接到了撤回洛阳的指令。
这就意味着匈奴的卷土重来,西域人民将陷入横征暴敛的重负之中。所以,当班超离开疏勒的时,疏勒苦苦挽留,连都尉黎弇也以自刎的形式来阻拦他的离去。
班超退到于阗,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足,不得行”。班超深受感动,权衡再三,只好勒马返回了疏勒。
但就在这时,疏勒已经有两城投降了龟兹。班超依靠当地的力量镇压了叛变者,击败了尉头国(今乌什县境)的叛军,使疏勒得以安定下来。
当班超在疏勒住下来的时候,匈奴已经占据了天山以北和山南北道的广大地区,切断了疏勒通往内地的通路,从而使班超与东汉政府失去了联系。于是,班超首先击败了疏勒附近的匈奴,巩固了据点。
然后又把莎车争取过来。最后凭借着南道诸国的支援出击匈奴。
公元78年,班超率领疏勒、拘弥、于阗等国的士兵1万人,攻破了匈奴的姑墨石城(今阿克苏县境内),解除了这一地区的威胁。班超上奏皇帝,建议增兵保护西域。
东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派徐干为假司马,率兵千人增援班超。从章和元年(公元87年)到永元六年(公元94年),他陆续平定了莎车、龟兹、焉耆等地贵族的变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天山南北路各地大都归向东汉,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东汉政府又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府,任命班超为都护,后封定远候。他在西域活动达三十一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的西海(今波斯湾)而还。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八月,71岁的班超带着重病之躯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就离开了人世。班超死后,安葬之地没有记载。
有说在今陕西华阴市区25公里处的班庄村官道旁,有说在今陕西兴平县。在今河南省还有两处,一在孟津县朝阳镇张阳村,一在襄城县……,这都反映了对这位历史人物崇敬热爱的感情。
真墓尽管不在新疆,但新疆在今喀什盘橐城旧址上建起了“班超公园”和博物馆,展现他住守疏勒17年、平定西域36国、团结各族人民、安定社会的丰功伟绩。班超那宏伟雄武的花岗岩雕像,气宇轩昂,显示了他坚强勇敢的英雄姿态。
园内的建筑布局和各种设施,都会把人带到远去的那个年代,感受仁爱之心、民族之情。尽管班超靠平生戎马建功立业,实际却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将”。
他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其父班彪是史学家,鉴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续写《后传》60篇。
兄长班固写成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又有文学成就。妹班昭补写《汉书》的遗篇,还有《东征赋》等文学名篇。
班超本人也曾任“兰台令史”,“涉猎书传”。在处理民族关系、人际关系和。
班姑指的是班昭,蔡女指的是蔡文姬,两人都是东汉时有名的才女。
班昭简介: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的父亲班彪也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著名的文学家。班昭经常到皇宫里教皇后和嫔妃们读书,在宫中被尊称为老师。
班昭后来帮助她的哥哥班固写了《前汉书》,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和《史记》一样有名。班昭还有一个兄弟叫班超,这就是现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创造者。
班昭的才华主要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蔡文姬简介: 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
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
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已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班荆道故
[ bān jīng dào gù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伍举在从郑国去晋国的路上,和老朋友声子相遇于郑国郊外,两人就铺开荆条席地而坐,一边吃东西,一边谈往事。后用“班荆道故”形容老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谊。班:铺开。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布也。”
例 句
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竟使一位艺术殉道者在冥冥里忽闻天籁,于混沌中顿悟禅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班荆道旧
尧王访贤从羊獬村(洪洞以南)回平阳后计划让女儿娥皇,女英由伊杜村,迁至羊獬村落户。
二女尊从父王意见,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准备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轿,决定骑马赴羊獬。临行侍者递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讣划进朝向父王辞行。
走到宫门下马,见宫门上挂着两面红旗、—对红灯,旗上写着:“先有无极生太极,太报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离三、坤三、兑三。
二女向旗帜跪拜致敬。 羊獬的村民闻讯后,积极热情的为娥皇、女英的落户,作了隆重的准备,安排了居住的院落。
到进村的一天,人们成群结队,欢声震耳,迎接二女。娥皇、女英莉群众的热情,感激莫名。
二女落户后,能发扬父王帝尧的家风,克勤克俭,劳动生产,并能与乡亲和睦相处,博得人们的敬佩。贤良事迹流传万代。
以后帝尧将二女娥皇、女共许配给舜王为妻。临出嫁考虑着一个问题,姊妹两个,究竟谁该为大,谁该为小,难以定夺。
最后帝尧巧设办法,以炮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在相同的时间里,谁先煮熟,谁为大。
炮声响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认为这样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杆已经烧完了;女英则用小火煮,豆杆未烧完,而豆子已经熟了。
这时炮又响了,时间已到,经检查评定,女英将豆煮熟了,决定为大。这时娥皇不同意,母亲又想办法,让纳鞋底,谁先纳完谁为大。
娥皇紧接着拿起针绳马上动手,总想完在前头。可是女英心儿细,有计划,将绳子分成五尺一小节。
才做好准备工作,不料娥皇已纳了—尺多绳子了,娥皇暗中高兴——这一会可要领先了。稍待一会儿,女英虽然动手迟,但速度快,眨眼间女英的鞋底已纳了多半只了。
娥皇一见超过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湿了绳子,更拉的费劲了。俗话说:“笨老婆拉绳子,一根拉了一筐箩”,时间已到鸣炮验收,又是女英告捷。
娥皇虽为姐姐,仍羞于认输,在为难的情况下,尧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见,他说:择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车,一人骑马,谁先到姚丘, (洪洞万安)谁为大。娥皇觉得骑马路上不误事,争着要骑马。
女英说:姐姐骑马我就坐车吧,但有个条件,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让车先行。娥皇愿意骑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见。
皋陶说:就如此决定。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亲人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决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车骑马,依先后次序上路。
不料女英车到仁义村市头,车轮陷入泥坑,送亲人将车抗出辙窝,因泥糊了车辐,当时未发觉车辐折断。走到仁义村北头,车辐掉了,正在请木匠修理时,娥皇骑马赶来,见此情景,问女英为何如此?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诉姐姐,并请姐姐与舜(重华)先行吧。
娥皇心中暗喜,亏了骑马,免此事故。接着对女英说: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
后人将女英断车辐的仁义村南头,叫成车窝村,北头叫成车辐村了。一个村子两头两个称呼。
女英的车修好了,又继续赶路,忽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车靠近一看,原来是姐姐,愁容满面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头不语。女英忙下车安慰姐姐,问明情由,始知乘马生了马驹。
事已至此,女英让姐姐一同乘车赶路吧。因此后人将王家庄南头称南马驹,北头称北马驹。
随从人员牵马跟车行进,老马护马驹又踢又蹦,因马有龙性,后人将小王庄改为龙马村,迄今未变。 马走了不多远,仰首嘶鸣,似乎是口渴的样子,一面叫一面阳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马便低头畅饮。
后人将这股清水,称为“马刨泉”。把村名改为尺井村,即今之赤荆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庙。
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车上,在这件事上难免有所感触,都倾吐了衷怀,把心里的话谈了谈,把争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是。娥皇首先夸奖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肠,高风格。
关于论大论小之事,父王无法定夺。后来采取煮豆子和纳鞋底子的办法。
结果娥皇又失败;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决定让一人乘马,一人乘车,结果娥皇仍然失败。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说明妹妹是聪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
车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历山,劳动生产,妹妹留在姚丘,侍奉双亲,照料家务。 姊妹二人,在车上越谈越亲切,女英为之感动,愿意学习姐姐虚心处事、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
不知不觉车已到达姚丘,当地的亲朋厚友和群众们夹道欢迎,将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举行拜堂礼仪。舜王向迎接的人们深表谢意,并说:旅途中发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姊妹与舜王婚后,遵照在车上的谈话办事,娥皇赴历山劳动种庄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双亲。 女英生子,名姚商均。
当时社会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商求均匀,互通有无,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头,开设陶窑,生三子,长子姚温。
次子姚龙、三子姚能。 娥皇、女英的故事,传至现在,羊獬就成了二女的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万安(姚丘)神立的日子。
女英虽小但为正宫娘娘,住娘家则是以长幼为序。羊獬村的人们,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万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