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去无风雨也无晴。 注解: 1. 吟啸:呼啸歌唱。
2. 芒鞋:草鞋。 3. 蓑:以前农人穿的雨衣。
4. 平生:平时。 5. 料峭:风寒的样子。
6.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白话宋词: 不要管那穿过浓密树林敲打树叶的雨声,何不一面唱歌,一面慢慢的散步呢!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着马而还要轻快。
大雨又有什么好怕的?穿起了蓑衣,在湮雨茫茫里,照样可以像平常一样的来去自如。 寒冷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有些微的寒意。
这时远方山头上的落日已代替了湮雨,出来迎接我了。 回想过去那又是风、又是雨的地方;现在风没有了,雨没有了,甚至连晴天也没有了,而我也要回家了。
词的故事: 苏轼一生中所遭遇最大的变故,就是在他四十四岁那年,被人诬陷说他愚弄朝廷,并且时常写一些讽刺朝廷的文章。朝中大臣听了大怒,马上把他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到严厉的拷问,且动不动救被重重的杖打。他自知没有希望生还了,就写了两首诀别诗给他最亲爱的弟弟。
谁知到当时的神宗皇帝怜惜他是个难得的才子,不忍心让他平白死去,就命令臣子再重新调查这件案子。审办的结果,苏轼被贬谪到湖北,结束了一百三十天最悲惨的狱中生活。
由于他经过了这么大的苦难,到了湖北,他的人生观变的很豁达,这首“定风波”,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纵使一生都遭遇到挫折困苦,不过,“谁怕?一蓑湮雨任平生”啊!等到烟云雨雾都过去了,那不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吗。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王定国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云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春风吹拂。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风雨萧瑟处,已经云消雾散了。
【标题】定风波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过树林时打在叶子上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慢慢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地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以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微微有些寒意,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对于风雨和天晴,我都无所谓。
[编辑本段]【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1。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2,腻云亸3,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4,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5,只与蛮笺象管6,拘束教吟课。 镇7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1.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2.暖酥消:脸上的油脂消散了。 3.腻云亸:头发散乱。
4.无那:无奈。 5.鸡窗:指书窗或书房。
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
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6.蛮笺象管: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称蛮笺。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
7.镇:整天。 鉴赏 柳永是北宋前、中期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词人。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多用新声,谐于俚俗,比较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即是他的词多写俗事,与市民阶层的生活相当接近。但在上层社会,柳永却是被排斥的对象,先是考进士受到皇帝黜落,继而又受到宰相晏殊的奚落。
张舜民《画墁录》云:"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晏殊所举的"彩线慵拈伴伊坐"句,即出自这首《定风波》。这是当时一般人所认识的柳词的风格。
这首词以女性的口吻来写,属代言体。但与温庭筠词中仅把女子孤立起来,作为一个美的形象和艺术图画不同,柳永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沉沦于社会底层的歌妓舞女。
先从她情绪低落写起。继而写她并没有沉溺于悲哀怨艾之中,她对"薄情"是无奈的,但"恨"却是自己的权利。
这样写,就使人物显得很真实。下阕铺叙,类似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将女子的悔恨和希望一一写出。
"向鸡窗"六句勾画了思妇理想中的家庭生活,平凡而不失情趣,以此凸现了女子纯洁无瑕的爱情追求。然而在男子们奔竞于仕途的社会里,这种极平常的愿望也变得遥不可及了。
词中展示的,既是一个女性的个别境遇,又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定风波 王定国】 王定国1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2。
常羡人间琢玉郎3,天应乞与点酥娘4。自作清歌传皓齿5,风起,云飞炎海变清凉6。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7。
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2.缀词:作词。
3.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4.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5.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
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6."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7."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楼主说的是哪位诗人的 《定风波》?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