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字忆翁,别号所南,福建连江人。
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他是宋元之际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和画家。
他的一生形迹足称为人景仰的奇人: ——他20岁左右,已是太学优等生。这是通达仕途的一条途径,但他放弃了,随侍父亲寄居西湖侧畔,与四方名儒硕学交往,增广见闻。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
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一一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兆页交往较多。
后赵降元并任官。郑即与之绝交。
——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
从这些行事可以大致看到一位“奇人”的身影,但当读过陈福康先生所著《井中奇书考》后,便深感我对郑思肖所知的肤浅。陈书以四章的篇幅论述郑思肖的生平与家世、郑思肖的绘画、郑思肖的诗文与创作历程以及郑思肖与宋季爱国文人诸方面,凸现了郑思肖的立体形象。
他努力挖掘元明人的私家著述及郑思肖有关自述中的生平资料,从元初柴志道为郑父文集序中涉及的一言半语至明初卢熊所撰《郑所南小传》之详尽,共有十余人为之传,而从郑氏自著诸作中更多有所得,至是郑氏生平,应称大备。谓福康为竭泽而渔,似不为过。
而郑思肖之“独往独来,独处独坐,独行独吟,独笑独哭”的奇人之“奇”,也已勾画无遗。尤以对郑思肖所撰《先君菊山翁家传》之考辨,博引旁征,鞭辟入里,不仅使郑氏家世明晰,更可证《心史》之非伪书。
郑氏善画兰,人多知之,而深入钻研其事者盖鲜,陈福康先生于此广搜博采,阐明郑氏绘画题材不仅限于墨兰而更为广泛,凡古今中外人士有所论述及著录郑氏画作者均以入文。而总其意旨说:“郑思肖的绘画,是他的爱国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于郑氏诗文搜罗颇富,而于条列诸书,皆能撮其大要,论其指归,以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得作者深意。陈福康先生以郑氏一篇自序为据,依次对所列72位人物进行考索并论及与郑氏之关系。
实则陈福康先生意不仅在于论述有关人物,盖借此示人将郑氏置于宋季知识群体中予以研究论断。其方法固称科学,但非殚精竭虑不可得也。
字忆翁,号所南,宋末诗人、画家。
连江(今属福建)人. 思肖一生著作甚丰,其诗文直抒胸臆,充满爱国激情,哀叹难酬壮志。《铁函心史》是宋亡前后的力作,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为能使《心史》留给后人,思肖想出一个绝妙办法,用“外铁函”、“函内石灰”、“灰内锡匣”、“匣内生漆”、“书折成卷”加以牢固地保藏起来,外署“大宋铁函经”,内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月,趁夜沉入苏州承天寺一口古井里。
直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因大旱淘井发现,历经355年居然完好无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奇书。 传世《墨兰图》,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亦不画土,益显花的品格不凡。
画上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落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以“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之章。
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是时为元大德十年),这都表明他与元朝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独立疏篱所用的典故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
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