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古称“江南洲”,位于广州市的中部,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全区面积90.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3.73万,辖内有18条行政街。 海珠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海珠区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四面环水,与荔湾、越秀、东山、天河、黄埔、芳村、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此外,在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的一片不起眼的杂草中,静卧着一个世界级的遗迹珍宝——七星岗古海遗迹,这是目前世界上深入大陆最远的古海岸遗址,可惜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广州中轴线上的海珠广场,原是海珠桥北桥头地段,自清代至1938年前是广州城区最繁盛的商业区之一,是城区菜、菜栏的集中地和农副产品交易的商贸重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被拆而成为重灾区,被列为广州三大灾区之一。1950年人民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全面清理灾区的瓦砾,使北自维新 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60年前的海珠区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当年的海珠区不叫海珠区,叫河南区,而当时的海珠区处处都是农田,只是在靠近今天海珠桥南华路和同福路的地方是比较多楼房和建筑,而且比较有钱的建筑,所以至今那里广州最多骑楼和老字号和古建筑的地方。
而海珠区沿江的地方都是一些的水上人家,我们称为旦家,他们都是以捕鱼为业,而且常年生活在水上。而海珠区的大多地方都是果田和农田,一副农家地!!这60年来变化可大了,当年的旦家全上岸了,住居在今天滨江路等地。
而工业大道那边发展起工业来,海珠区的屋也多起来啦!!再后来就是今天的样子啊~~。
你们也一样呀。
我有个给你吧。 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新窖镇,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的岭南古水乡,也是一个拥有神秘传说和丰富物产的村落。
传说这村子是龙的居所,是龙出没的地方,由此得名"龙庭",后才改名为"龙潭"。 龙潭村的先民们迁自中原,到广东的珠玑巷,再辗转来到了龙潭村。
最早到龙潭村的有韩、杨、车、马、黎、罗、李等姓氏,其中杨、车、马三个姓在现在龙潭村的村头附近围垦了一个围,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取名叫做“三姓围”,后来叫成了“三盛围”。 从元代到明代,有其他姓氏人士陆续迁入,遂成了现在的黄、白、何、李、杜、吴、陈、梁等八个主要姓氏聚居在一起的自然村。
这里四面环水,水乃是龙出没之所,又经常听说这一带有龙出现,故而取名龙潭。到了清代,龙潭村的行政管辖是: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保龙潭村。
这段时间,正是龙潭村兴旺发展的黄金时期。 古老村庄,早已被现代文明的建筑所包围。
但细心留意的话,还是能找到一丝古旧的痕迹。那人字型的河流,贯穿淡雅的村庄,现代之中泛着龙潭村浓郁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传统。
四桥相连,仿似江南的水乡--小桥流水,古巷纵横,绿树成荫,还有辛勤劳作的村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让这村落失掉了古雅;但谁又能阻挡现代化的进程;谁又能永远只活在过往的记忆里。
此外,龙潭村沿河还有黄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细叶榕也遍布村中,堪称一景。 龙潭村古老的牌坊前,高大宽阔的门楼两旁,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龙伏十年三中唤醒 潭波四映百果鲜明"。
这副对联的上联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村民士气低落,是第十三届三中全会唤醒了全村人民;下联展现秀水绿树的龙潭作为"百果之乡"的美景。龙潭村种植了几百种水果树,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杨桃、石榴、黄皮、木瓜等,树龄少则几十年,长则超过一百年,水果香甜可口,美味多汁。
光绪八年(1882),白纶生捐出白银2000多两助乡里建起了"兴仁书院",书院于光绪十三年(1887)落成,当时全村儿童均免费入学。善庆堂为表纪念,特意立碑记其事,现两碑尚存。
而后,白纶生又捐出田亩作为书院专有(即基金),供书院开支,并订立管理条例,镶刻石碑于书院墙上。 龙潭村所处的位置,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河涌弯弯曲曲穿过,陆续就有人在此活动,捉鱼虾,开垦耕作。
纵横交错的河水把村庄分割成几块,为了方便村民联系,村民在清朝光绪年间建起了四座石桥,分别叫"迎龙"、"利溥"、"汇源"、"康济"桥,把原村头与西约、南约、中约、东约连贯起来,渐渐形成了如今美丽的水乡。
海珠区是广州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2005年全区总面积为90.40平方千米,总人口87.7万人。
2005年12月31日起,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处在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
海珠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 海珠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
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海珠区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仅是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
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12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疲乏横贯全区,地铁二三号线通过区内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
海珠区古称“江南洲”,位于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海珠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
全区面积90.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3.73万,辖内有18条行政街。 海珠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
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海珠区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仅是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
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12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疲乏横贯全区,地铁二三号线通过区内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
目前,海珠区正致力于建设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休闲、观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的大型零售购物、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岗地区的会议、信息、商贸服务中心,以中山大学为龙头,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保护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心。这六大中心已初具规模。
海珠区既有都市的繁华热闹,又有乡村的田园景色。以“江、涌、林、园”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使海珠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海珠区一贯坚持“经济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建区,文化立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优化提高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房地产为龙头,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 海珠区已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生物岛等重点项目落户海珠,海珠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历史悠久的海珠区将焕发更灿烂的光彩。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一条龙在海里游动,嘴里衔著明珠,此明珠异常的重视,旁边鱼虾游来游去,甚至骚扰,龙看都不看一眼,全然不理。
龙:传说神异的生物,象征祥瑞; 海珠:代指明珠,珍异的珠宝; 游鱼:游动的鱼,这里指代小诱惑。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如果一条龙要的是那颗明珠,那么身边的游鱼——那些大大小小的诱惑,都是不应该顾及的。我们在明确目标之后,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面对诱惑,就不应为之所动。
二是,能看见珍珠的只能是龙,所以真正有梦想的人,是只有他们才能看见那梦想。看与不看,梦想就在那;就像道就在那,就看你悟与不悟。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我们的命就是悲催的。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个人每代人都是公平的,机会就在那,就看你看与不看。成为游鱼,或者是那条龙。
扩展资料:
“龙衔海珠,游鱼不顾”是禅宗祖师的名言,禅宗祖师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这些故事大多产生于隋唐。中国的禅宗以祖师的言教为主是中国佛教自主发展的伟大成果,其价值、意义、影响都十分重大和深远。
在佛学中,“海珠”代表正念,代表毗卢法界,表空性;“游鱼”代表我们一大堆的习气妄想。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尽管想游鱼不顾,但免不了还要多看两眼,凡夫的习气是很难转的;当然,看归看,只要不跟着起舞就好了,要懂得游戏人间,要懂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是真修行。
后面常被用于劝诫别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抵制诱惑。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禅宗语录
1.黄埔村 黄埔村200多年前曾是远东重要的贸易中心港口。
驱车刚下东南环高速公路,远远便看见黄埔村前山上的琶洲塔,据说它曾作为当年进出港口商船的航标。从古黄埔岗码头望过去,只见江面宽阔的水域直通珠江口,码头附近依稀能辩当年繁华时的种种痕迹。
据介绍,在18世纪,这里是中国到达欧美各国最近的航线起点,是商船出洋的上好地方。广州属亚热带气候,外国商船只要夏季乘南风而来,秋季借北风而返,便可一帆风顺,十分方便。
在黄埔村里西畴里16号,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政府为港口所立的公文石碑,石碑上写到"此南社古涌为乡内出水之区"意即这里是出洋的港口,来往的商船都必须在此停泊。据史书记载,1685年清朝在全国分设粤、闽、江、浙等四个海关,到1757年只保留粤海关,广州被定为全国唯一的对外 海珠区贸易口岸。
后来港口一直南移,经现在黄埔老港直至黄埔新港。2.小洲村 海珠区小洲村是广州难得一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
作为著名的果树之乡,且处于广州的"南肺"而得以幸存。 小洲村以农业为主,盛产闻名的石硖龙眼、红果杨桃,到处可看类似苏南一带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石拱桥下、小河涌上,荡漾着几只小船,岸上是低矮的平房、枝叶繁茂的树木,当地农民在河边树荫下纳凉闲聊,静谧而清新。 由于受污染少,且受珠江水涨潮的时时冲洗,小洲村的河水清得令人羡慕。
在这里,不经意间还可看到人与狗共洗一江水的野趣。河里泊着一些显已年久无用的小船,听当地人说,过去村里没有陆路而河涌发达,运水果、货物都是通过这些船,这些年,陆路修起来了,船也渐渐少用。
在河中间,有一个长满青草的小绿洲,外人怎么也想象不出这底下埋着龙舟。原来,龙舟平时只有埋在水底才不会干裂,等龙舟节到来时,村里将举行盛大的起水仪式,才将龙舟挖起。
河上有几座石拱桥,其中一座是明代时的墨翰桥。村里有一棵大榕树,是小洲村的建村树,树根露出,状似麒麟,据说已有500多年历史。
海珠区小洲村仍可看到一些古老的房屋和小巷,这种房屋因屋顶有两个像锅耳的突起物而被称为锅耳屋。最老的屋子是西溪公祠、简氏公祠,建于明朝年间。
村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屋子叫蚝壳屋,是用蚝壳泮石灰砌墙建成,东暖夏凉,比起青砖屋造价更底。据了解,小洲村就是泥沙伴着壳冲积而成的,现在挖开地下两米,就可见到蚝壳层。
不过遗憾的是,曾在村里盛行的蚝壳屋大都在近年改建成水泥屋,现在只剩下一所有100多年历史、仍住着人家的蚝壳屋可以让人观瞻。 小洲村因风景优美,吸引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在这里购地置屋,寻找创作灵感。
村中由此建成一个艺术村,由著名画家关山月题词。 从99年5月1日,这个古老神秘的小村才开通了第一部公共汽车--从天平架经广州大道至小洲村。
目前,从南方大厦至小洲村的客船也即将开通,到时游客就可以方便地一睹岭南水乡的风采。3.故居 在她沧桑的岁月里,多少文人在这里吟咏挥毫,多少英雄在这里拍遍栏杆。
古老的传说、悠远的古迹折射着灿烂的海珠文明,它们在深沉地诉说着海珠史话。散布在各处的名胜有如沙滩上的贝壳,串出一道绚丽多彩的海珠风景线。
有世界上深入大陆最深远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和沧海桑田的见证--黄埔古港遗址;体现明清建筑风格的琶洲塔、赤岗塔、云桂桥、利济桥等;著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胜地纯阳观、海幢寺和基督教河南堂;岭南画派创始发源地十香圆及诸位革命烈士故居,如邓世昌纪念馆、廖仲恺纪念馆、卫国尧烈士故居等等。 驻立在古迹之前,弥漫上来的是不尽的故人故事。
我们穿梭时空的隧道,回荡在一幕幕的历史之间,痛哭涕下,然而又热血沸腾!1847年,洲头嘴人民的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清朝末年,孙中山、廖仲恺、黄兴等革命先驱在“河南”秘密组织反清活动;民国年间,孙中山先后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北伐和国民革命。 辉煌的历史,杰出的人物!珠江水象母亲一样哺育着海珠人民,人杰地灵的海上明珠还不断地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各界的佼佼者。
4.取名 广州人称海珠区为“河南”。海珠区建国初称河南区。
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但尚有另一种说法,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
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
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珠江三石"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
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书中还记述。
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连接河北与河南的跨江大桥,是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的,1933年2月建成。
1949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从广州撤退之前,妄图把广州城变成一座废墟,就用军用的黄色炸药100箱,在10月14日的下午5点30分把海珠桥给炸毁了。当时,炸药的威力很大,爆炸的声音整个广州市都能听见;海珠桥从中间断开两截,炸沉了民船100多艘,震毁了两岸的民房好几百间,造成广州市民死伤400到500多人,受灾居民超过3000人。
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虽然得逞了,但是,广州城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废墟,经过广州军民的努力,只隔了一年,也就是1950年的10月,海珠桥就修复重新通车了。现在海珠桥全长是486米,宽33米,也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吼吼~偶素冼~↖(^ω^)↗。
珠江得名是与一颗宝珠有关的。传说;古代南越王赵伦有一镇国之宝,叫“阳陵宝珠”,那真是件无价之宝,可惜后人把宝珠作了殉葬品。唐朝时有个名叫崔伟的读书人,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神医鲍姑送的越井岗艾,救活了一条大白蛇玉京子。王京子感激崔伟,带他神游越王墓,从越王墓中得到了这颗宝珠。消息很快传出去,不久,一位波斯商人远涉重洋而来,说波斯国王丢失了一颗摩尼珠,和这颗一模一样,就用十万贯重金把阳陵兰珠买走了。
波斯商人高兴地带着这颗宝珠登程回国,航船沿着江水一路顺风行驶,两岸景色如画。波斯商人看到迷人的山光水色,忍不住打开宝箱,取出宝珠,捧在掌心;只见宝珠光芒四射,与周围的山光水色相辉映。突然,狂风骤起,白浪翻滚,一道白光从他掌心冲天跃起,射人江中,钻进一块长满青苔的巨石之下,宝珠不忍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乡,终于永潜江中。
从此,那块巨石人夜便闪闪发光,随潮涨落,永远浮在江面上,后来就把它叫做“海珠石”这条江也得名叫“珠江”今天,海珠石已与陆地连成一片,石k生了一株大榕树,耸立在海珠花园内。有诗云:“底事明珠解去来,当时合浦已堪猜。胡贾不省何年事,老石江头空绿苔。”说的就是这件事。
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珠江三石”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书中还记述了海珠石上有慈庆寺,种有古榕,清顺治年间筑有炮台等。宋代时海珠石是羊城八景之一,称“珠海晴澜”。
在1990年编纂的《名城广州常识》一书中的“掌故与传说”中,以一个古老的神话传奇故事,记述了海珠石的来源和珠江的得名。
传说秦汉时期,赵佗在广州建南越国,他有一颗镇国之宝,称阳燧宝珠。赵佗死后这颗宝珠成为陪葬品。当时有一位书生叫崔炜,很想见识一下这颗镇国宝珠,后来他因请神医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为表谢意,让崔炜到赵佗的墓穴地宫中去探访,赵佗就把宝珠送给了他。后来,这颗宝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购得,取名“摩尼珠”,并准备把这颗宝珠带回波斯国。有一天,船至广州城南大江,两岸风景秀丽,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宝珠化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变成一块巨石。
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人们就把巨石称为“海珠石”,同时把广州城南的这条大江称为“珠江”。
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1928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1960年8月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建国后的"#($ 年& 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有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辖内有18条行政街、黄埔、芳村.73万。
海珠区历史悠久。 此外。
海珠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海珠区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广州市海珠区古称“江南洲”,位于广州市的中部,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的一片不起眼的杂草中.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东山、天河,气候宜人。
全区面积90,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四面环水,与荔湾、越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