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
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的章华台,即位于这一三角洲江陵以东百里处。又《左传》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国故城,则在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今洪湖县东北新滩口附近。“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这东西两大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华容县(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年,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至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云杜县迁到了沔南(治今沔阳县西)。接着西晋分华容县东南境增设监利县(治今县北)。东晋又在汉南平原与夏州的接壤地带,即今沔阳县城关附近增设惠怀县。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至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伸展到江畔的沌阳县境(治今汉阳县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县也为水体所淹而撤销了。整个云梦泽被分割为大浐湖(今沔阳县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围也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马骨湖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楚王狩猎区的云梦地域相当广阔,“东部当指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致江滨一带,西部当指今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一带,北面大致至今随州市、钟祥、京山一带的大洪山区,难免则已大江(长江)为缘。”
先秦时代云梦泽的主体位于今荆州市(楚国第二任都城郢都)以东、江汉之间、南部以长江为界,是一片冲击而成的路上三角洲。翻开楚国地图便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楚国核心区的中心地带了。“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曾经的八百年荆楚早已不在,如今深藏于国人记忆中的,是汇入云梦泽(此处指洞庭湖)的汨罗江畔爱国诗人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宋代文人范仲淹感怀士人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诗句。
至秦汉时期,由于汉水和长江所带来的泥沙淤积,荆江和汉江量内陆三角洲连为一体,云梦泽被分割为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有的地区甚至已经由湖泊退化为沼泽。曾经“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不断缩小东移,主体被压缩在了当时的华容县境内。东汉末明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战败的曹操兵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至《水经注》时代(北魏晚期著作)云梦泽主体已移到华容县以东,南云梦泽已被新发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到了唐、宋年间,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大多已被填淤成为陆地。县志中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著名诗人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处时,曾经神秘美丽的“云梦泽”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曾经“方九百里”的云梦泽,如今早已湮灭为星罗棋布的湖沼平原,散布于城镇之间。云梦已无踪,宫宇覆苔痕;离骚千年颂,王孙作庶人。
自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古代统称为云梦泽。秦汉以前(距今两千多年前),云梦泽是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江湖不分,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长。云梦泽全盛时的水面总面积达26000平方千米,成为长江和汉江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因此,当时长江中下游的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时,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来越小,人们在分流河道淤塞的先决条件下,将九穴十三口先后堵口筑堤,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4年),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全部消亡。
由于荆江洪水的倒灌,洞庭湖进一步扩大,替代云梦泽成为了调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每年的洪水期,更多的江水自城陵矶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洪水期湖面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千米。洞庭湖进入了全盛时期,也成为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
从1524年荆江北岸最后一个郝穴堵口后,荆江大堤连成一线,到1860年荆江南岸藕池溃口前的300多年间,江湖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人口由约20万人增长到15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洞庭湖的全盛时期维持了300多年。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荆江南岸的藕池溃口,因当时朝政腐败、财力拮据而未能修复;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发生特大洪水,将原溃口扩大并冲出一条藕池河。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使荆江南岸松滋溃口,当年堵复,由于堵口不牢,同治十三年(公元1873年)再溃,洪水又冲出一条松滋河。
从1873年开始,形成了荆江洪水从松滋口、太平口(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1860年到1873年的14年间,是洞庭湖由兴变衰的转折点。四口分流,不但加剧了洞庭湖区的洪水灾害,而且将大量泥沙带入洞庭湖,洪水从城陵矶又汇入长江,而泥沙却淤积在洞庭湖。据实测,平均每年有9800万立方米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水面面积以平均每年约18平方千米的速度锐减。1650年至1852年间,湖水面积约达6000平方千米,容积约在400亿立方米以上;到1949年,湖面已缩小到4350平方千米,容积约为293亿立方米;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湖面又缩小到2691平方千米;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只得让位给鄱阳湖(水面面积5030平方千米)。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赏析]
这是孟浩然山水诗作的另类题材。
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角,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映带。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给人一种汪洋姿肆,海纳百川之感。
颔联特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前一半意思是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自己多么希望被荐识出仕为官。孟浩然曾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写道:“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羡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这里十分清楚地表明他早在“而立”之年求仕的希望就破灭了,然而,一心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诚恳迫切。“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其字字生泪,悲切无奈。这里抒情暗扣主旨,婉曲传旨,引人入胜。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也恳请他的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意思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以免使自己的愿望落空。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焉向往,又怕无门的思想感情。诗人那种有志难酬而不得已为之的难隐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诗来看,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逸士风神与高人的性情。
泽名。
古云梦泽历来 说法不一。一说为二泽,即“云”在长 江以北梦”居长江以南。
又说:“云梦”实为一泽,可单言“云”或“梦”。 按汉魏人记载,云梦范围并不大,大致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
又按今人 考证,古籍中“云梦”并非专指以云梦”为名的泽薮,而是泛指春秋战国 时楚王的游猎区,大体包括整个江 汉平原和部分丘陵山峦。后多以“云梦”喻指荆湘之地。
宋•陆游《六月 十四日宿东林寺》:“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明•李梦阳 《赠何舍人斋诏南纪诸镇》江沱秋交多烈风,洞庭云梦俱眼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