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平瓜圃:邵平为秦东陵候。秦亡,隐居长安城东种瓜。其瓜味美。时谓东陵瓜。
班超(东汉建武7年一永元14年公元31—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流传近两千年,脍炙人口,成为历代有志立功边疆之士学习的榜样。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是继司马迁著《汉书》有“三班”之誉的史学家。
东汉永平5年,明帝召班固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随之来到洛阳,常受官府雇用抄写文书,很不得志,曾投笔感叹“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以后,班超参军来到西域,建功立业,封定远侯,实现了他的誓言。
汉11年(公元前196年),陈豨在河北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大军从关中到邯郸去讨伐。
淮阴侯韩信在长安被人告谋反,吕后即用萧何计策,诛杀了韩信。刘邦在前方听说韩信已被诛杀,立即派使臣拜萧何为相国,益封5000户,令500名士兵保护他。
当时各位朝臣听到这一喜讯,都纷纷前来向萧何表示祝贺。但唯有邵平却单独对他说:“你的祸事到了。”
他向萧何解释说,你都不想想,你在关中后方,有谁会来攻打你,要500名士兵干什么用,其实是那位疑心太重的刘邦,怕你与韩信一样,在后方谋反,所以是让他们来监视你的行动的。萧何听后,大惊失色,问邵平该怎么办?邵平向萧何献计说,让他将所有的封物一一辞掉,并将自己的家私献出来支援前方,将自己的亲属都送往前线去打仗,这样刘邦就放心了。
萧何按照邵平的谋略去办后,刘邦果然大喜,从此更加信任萧何了。由于邵平所种的甜瓜汁多味美,在长安颇有名气。
于是,人们便将他种的瓜称为“东陵瓜”,历代多为文人们称颂。 三国魏国著名诗人阮籍,在他的《咏怀诗》中曰:“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灞门)外。
走轸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耀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祸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阮籍在这首诗中将邵平当年种瓜卖瓜的盛况,描述得十分详尽。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诗中言道:“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劝人们不必计较衰败与荣盛,应随遇而安。
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帝京篇》诗中用“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来描绘自己因得罪圣上,被贬到临海为丞时的心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古风》诗中用“昔日种瓜人,青门东陵侯”,来表示对邵平的怀念。
还有那位唐代诗人王维,在自己不得志时,先是想到邵平种瓜卖瓜之地,“门前学种先生柳,路旁时卖故侯瓜”,但不知他为何后来又到蓝田去过田园生活了,还有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唐代诗人孟浩然等,都在诗中歌颂过邵平种瓜卖瓜的事。专门到邵平店村去做过一次调查,该村现有1000多户人家,3000多口人,但在这么多的人口中,居然没有姓邵的人家。
但也许是祖祖辈辈邵平店村人,出于对那位创建这个村庄的邵平之尊敬与缅怀吧,一直将这个村名沿用了2200多年,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长安城东南第一座城门名为霸城门,又叫青门。
广陵人邵平是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成为平民。在青门外种瓜。
邵平所种之瓜十分皮薄瓤红、味道甜美,相传皮有五种颜色。邵平瓜、召平瓜、邵平瓜圃、东陵瓜、青门故侯等典都与次有关。
唐太宗辞别阎罗王还阳之前,为了感谢阎罗王的送回还阳之情,特地的问阎逻王需要点什么阳间的土特产,阎王说了:听说你们长安城外有一个老头种的瓜很是特别,如果可能的话,我到是想尝尝鲜。
唐太宗是个守信之人,决定要送这个人情。送瓜不同于送还纸钱,送纸钱只是把纸钱装在黄纸糊的信封里,写清收钱人的详细地址和收钱人,带着足够的邮资,在十字路口烧掉,自然就有本方土地转交到冥府银行了。
送瓜的皇榜贴出去不久就有人揭了皇榜,自愿的前去阴曹地府,心甘情愿的去死,此人名唤刘全。
唐太宗是有道明君,爱民如子,有前面没能救得了泾河龙王的经验、教训,自然对此事就比较慎重,对于刘全的自愿去死,一定要问明想死的详细原因。
原来,刘全也是京城郊区人士,虽然家境一般,却也衣食无虑,家有贤妻,通怀达理,夫妻之间感情默契,儿女一双,可爱至及,儿女绕膝,其乐融融。
有一日,刘全下田干活归来,发现妻子的插发金钗不见了,问及此事时,妻子说是被一个游方道士化缘给化了去。家中唯一的一件值钱之物送给了一个陌生的道士,刘全确实有些一时的不解和心痛,另外,对妻子的话也是将信将疑,出语也就重了一些,言语过头了一点,没想到,妻子羞愧难当,一时的想不开,这个刚烈的女子,趋刘全下地干活的时候,把一双儿女骗到户外出去玩了,自己却在自己的家中寻了短见,悬梁自缢。(这又是袁天罡惹的事)
事后,刘全又当爹又当娘,追悔莫及,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整天的闹着找妈妈,弄得个刘全无计可施,思妻心切,肝肠具裂,也就安顿好了一双儿女,决心到地府去陪伴贤德之妻。恰有皇榜招人去地府送礼,刘全这才把皇榜揭了去。
受刘全妻子的刚烈和刘全的重情重义所感动,唐太宗决定,用国库的库银来抚养刘全的一双儿女。这样能使刘全更加安心的死去。
按照给死人送终的习俗把刘全安顿好,带上太白金星所种的、被泾河龙王的狂风刮的没剩下几棵的瓜苗所结的珍贵果实,服入水银,踏上了黄泉之路。
阎罗王见唐太宗如此的守信心中暗喜,心想,我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他还真的这样守信义。但仔细地想来,这不是又逼死一条人命吗?一查生死簿得知刘全阳寿真的未到,仔细盘问刘全才得知事情缘由,阎王也为之感动,也就开了一个先例,遂问刘全:现在送你们夫妻二人回到阳间去团聚,你可愿意。刘全当然是求之不得,马上就是满口的愿意。
阎王一边安排还阳小鬼送刘全还阳,一边派小鬼去查找刘全之妻。小鬼回报说刘妻的尸体已经完全地腐烂了,已经无法还阳。阎王马上调来生死簿查找,恰好是唐太宗的妹妹,大唐公主赶上今天阳寿到期。阎王一面派出黑白无常前去接回大唐公主,一面派出还魂鬼带着刘妻的真魂尾随而去。(当年的九尾狐狸精就是用这个办法对付的苏妲妃)
刘全的丧事还没办完就突然有又还阳醒来,在场的众人心中一阵的惊喜。突然有丫环前来禀报:正在御花园中荡秋千的公主,被一股微风吹的从秋千上掉了下来,一命归西。
毕竟是手足之情,唐太宗得到禀报后立即的赶到了现场,但见在场的丫环、宫女们哭作一团,而“公主”却从地上慢慢地爬了起来,但却是疯疯癫癫地,不认识了皇兄,不认识了群臣,也不认识了身边的宫女,哭着喊着要找自己的丈夫刘全,哭着喊着说是想孩子。聪明的唐太宗认识到了这也许是天意。从此,唐太宗一直承认着这个妹妹,大唐王朝没有失去这个“公主”,可刘全的行为,感动了皇上,感动了阎罗,自己却意外地成为了“驸马”,成为了皇亲国戚。
哈密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维吾尔语称“库洪”,源于突厥语“卡波”,意思即“甜瓜”。哈密瓜有“瓜中之王”的美称,含糖量在15%左右。形态各异,风味独特,有的带奶油味、有的含柠檬香,但都味甘如密,奇香袭人,饮誉国内外。在诸多哈密瓜品种中,以“红心脆”、“黄金龙”品质最佳。哈密瓜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哈密瓜有180多个品种及类型,又有早熟夏瓜和晚熟冬瓜之分。冬瓜耐贮存,可以放到来年春天,味道仍然新鲜。
/view/22513.htm
精究美食
明中叶以后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不但货物种类繁多,且谷布丝棉、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换的领域,从地方市场走向跨区域市场,甚至远达海外。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提高了城镇生活的水平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则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以致饮食消费尤其惊人。于是富豪之家的穷奢极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饮食形成风气,集两者之大成的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里,用了不少篇幅记述了自家的饮食生活和饮食品。
张岱自称“越中好吃
的人没有超过我的”,喜欢吃各地的特产,但是不合时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苹婆果、马牙松;山东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丰城脯;山西的一定要吃天花菜;苏州的一定要吃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的一定要吃马鲛鱼脯、陶庄黄雀;南京的一定要吃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的一定要吃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萧山的一定要吃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今浙江诸暨)的一定要吃香狸、樱桃、虎栗;临海的一定要吃枕头瓜;台州的一定要吃瓦楞蚶、江瑶柱;浦江的一定要吃火肉;东阳的一定要吃南枣;山阴的一定要吃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而且不管多远,只要是自己想吃,就不惜时间去品尝,如不一一弄到手,绝不善罢甘休。
而且,张岱善于吃蟹,他认为食物不加盐、醋的,够滋味的就是河蟹。河蟹到十月时更加肥大,连蟹足都有很多肉。尤其是壳里面的蟹黄、蟹膏厚实而实惠。因此,他每到十月时节,就与友人举行吃蟹会,所搭配的菜色,则是肥腊鸭、牛乳酪等,在蔬菜、果品上则搭配兵坑笋、谢橘、风栗、风菱,饮品上则是兰雪茶。
巧对眉公
陈继儒是晚明山人群体的
领袖,声名远播。他与江浙士林联系紧密,他的生活方式、文艺著述对晚明的士人都有导向意义。张岱祖父张汝霖与陈继儒交情深笃,万历三十三年(1605)张汝霖赠给陈继儒大角鹿,眉公携至西湖,竹冠羽衣,往来于长堤深柳之下,见者称羡不已,眉公因此又号“麋公”。这样的馈赠显得十分风雅。陈继儒说:“肃之与余称三十季老友,而素心遥对,杖屦诗酒,呼吸相通”。万历三十年张汝霖带六岁的张岱到杭州拜见陈继儒,这次经历给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终生难忘: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跨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张岱的对句与眉公的出句对偶工整,还带着几分揶揄嘲讽,眉公不以为忤,反称赞张岱敏捷的才思,在这样的细节中显示了洒脱的胸襟和气度。
童年的记忆是深刻而坚韧的,就像埋入地下的一粒种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芽、开花、结果。眉公是当时的大名士,交际酬酢繁忙,他的记忆里并没有留下这件事的痕迹。到崇祯元年,他对张岱已毫无印象,这一年张岱写成《古今义烈传》一书,托友人请陈继儒作序,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使他对眉公一直充满敬仰之情。虽然他与陈继儒直接接触很少,但在晚明的时代氛围中,陈眉公对于张岱来说并不遥远。在张岱的心目中,陈眉公是一位值得效法的前辈。张岱对陈继儒的风度和文章了然于心,他自己的诗文随处可见受到陈继儒影响的痕迹。陈眉公的形象已进入张岱意识的深层,参与了张岱思想的建构和人生的设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