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
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对“用典”知识有了这些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谈《扬州慢》的用典了。我们按词的叙述顺序来分析。
上片起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意在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回忆。“竹西”,即“竹西亭”,是扬州城东一处古迹,因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而得名。下一句“过春风十里”仍旧是暗用辞典,语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暗引杜牧这句诗,是为了写出往日扬州的繁盛,并使之与下句现实扬州“尽荠麦青青”形成反差、对比。第三句“胡马窥江”是暗用事典,指的是金兵屡次南侵,宋高宗、宋孝宗魂不附体、惊慌失措等史事。词的上片的三次用典(前两次用辞典,后一次用事典),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回忆,对比扬州的今昔变化。这为词的下片抒情志感作了事理上的铺垫准备。
下片四句话,四处用典。首句,“杜郎俊赏”引用了杜牧当年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好作“冶游”等事情。第二句顺承前面提到的杜牧的故事,两次暗用辞典(都是从杜牧的诗句中摘引的)。“豆蔻词工”源于《赠别》一诗(见上片“春风十里”典),“青楼梦好”源自《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如此集中地用典,意在说明面对今日扬州衰败破落的样子,杜牧那样的风流才子也“难赋深情”,会惊异不已。当然,名义上说的是杜牧,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词人的自况呢?这样理解,也是符合用典的用意的。下片的第四处用典在第三句。“二十四桥”是姜夔从杜牧的诗句中引过来的。杜诗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桥据传说是因为曾经有二十四个美女,即杜牧诗中所谓的“玉人”在此吹箫而得名。)
用典多且巧,这是《扬州慢》一词的一个明显特点,它使整个词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避免了语言上的干瘪、表达上的直白、意蕴上的单薄,显得耐读有艺术感染力,因而我们要特意谈谈它的用典。
《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中用了杜牧的三个典故:
"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
《扬州慢》(淮左名都)的用典主要表现在化用成句上。
在这一点上,姜夔颇费苦心:他不想把前人诗句硬套进自己的作品里,便精心剪裁,使之故露痕迹;为避掠人之美之嫌,还特地在词中直截了当地点出“杜郎”其人。词中多次化用杜牧不同的诗句,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同为风流名士的杜牧其人其诗的崇拜,另一方面又以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残破,可谓用心良苦。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同诗:“媳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褛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许之多的佳句,被一曲《扬州慢》网罗殆尽。剔除杜牧的旧句,真正出自姜夔之手的词句,不过参半而已。
杜牧旧句皆在言扬州的风流繁盛,而姜夔“填补”的,则全是“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一类令人断肠的词语。这种大胆的化用成句,使得此词与众不同,其魅力不仅没有因多用杜诗而减损,反而越发显得深沉凝重。
这些课程内容在101教育ppt里面都有详细课件你可以下载体验一下。
在我国的名花中,琼花,可算是最珍贵和令人向往的了。
相传扬州后土祠有琼花一株,为唐人 所植,本大而花繁,香如莲花,清丽可人,其他地方并未有第二株。北宋诗人宋郊建亭花侧,名曰“无 双亭”。
南宋淳熙以后,花匠以聚八仙花接木移植,流传遂广。词人赵以夫得友人折赠琼花数枝,把 诸贤召集起来共同咏赏,并作《扬州慢》词,郑觉斋是词即当时和作。
郑氏的身世还有待考证,当为 赵以夫的朋友或幕客。 前人论咏物诗词,每主张要物我有情,以抒情的心理去感受景物,使词人的主观感觉与客观事 物凝聚成统一体,以求得物之“神”。
若视野只限于描写景物,虽工极巧,终落下乘。而觉斋此词,在 咏花中兼写情事,字字透露人情,若即若离,便有着较为深远的情味。
开篇数语,就本题发挥,并且把人和花放在一起写。琼花,像轻盈雅淡的仙女,试罢新妆,满身 香气,走下楼来。
“弄玉”,相传为春秋秦穆公之女,后与萧史一起升天了。“飞琼”,许飞琼,西王母 的侍女。
“淡泞”,本来形容水色清亮明洁,而这里谓飞琼的衣装素淡。 “袜尘”,化用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谓仙女的步履轻盈。
“迷楼”,点出扬州。隋炀帝时在扬州建行宫,。
回环四 合,不小心闯入的人将出不来,名曰迷楼。“香毯”,一种熏香用的铜球,中分三层,圆转不已,可置于 被褥中,香烟不灭。
前五句以仙女作喻,描绘琼花的姿态、颜色、气味,但并没有绘形画状,而是浓墨 重彩写琼花的情态。 “记晓”三句,承上“迷楼”,悬想当日炀帝赏花时的情景:把清丽脱俗的琼花在 清晨剪下,插入金瓶中时还沾有晨露,由护卫皇帝出行的“缇骑”以流星快马送到行宫让炀帝玩赏Q 而“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两句,转入眼下的琼花。
赵以夫原唱《扬州慢》词序云:“琼花大而瓣 厚,其色淡黄。 ”这里以“天中月色”拟之,可谓恰到好处。
“南州”本泛指南方州郡,此指临安,相比于 产琼花的扬州而言,临安在南。词言琼花“被风吹梦(到)南州”,下语极迷离恍惚。
词开首既数次用 仙女比喻琼花,则此番在临安出现的、经过移根再植的花,原是她的梦魂被风吹至,想象新颖。 下阕由“吹梦南州”一语发出。
在酒筵前相见者,人与花已合二为一,故加以拟人化的描写:“似 羞人、踪迹萍浮。”词人也曾在扬州看到过原本的琼花,而今也同样飘零至江南,宜乎“踪迹萍浮”之 感与此同之了。
词人不由得回忆过往。他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 中摇动,而又不知自己何日才能重游扬州,再一睹那琼花的绰约风姿。
秦观《琼花》诗云:“无双亭上 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花与月应知。”
郑词所写情境,与之相似。“我欲” 二句,写词人想去扬州但又没能去成的感慨。
“缠腰骑鹤”,语本梁殷芸《小说h“有客相从,各言所 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
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 者。”
词中用此,谓自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望云霄、回忆往事罢了。“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 春愁”,这两句含无限情意。
在这烟霭迷离、繁花旖旎的浓春三月,怀念扬州的悠悠旧事,更引起了 词人浓烈的伤春悲秋之愁,于是独倚阑干,默默无语。 两句与上阕末二句呼应,虽然没有直接去描 写琼花,而词意更深远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4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