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赏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和回目 阅读古典文学名著,首先要熟悉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和回目。
《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真假美猴王;《三国演义》 中的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失街亭、空城计、刮骨疗毒、三气周瑜、死诸葛吓退生仲达;《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醉打蒋门神、杨志卖刀、吴用智取生辰纲;《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宝玉挨打、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都是妇孺皆知的故事,阅读上述名著时要重点精读,对有关人物要能够对号入座,避免张戴。 二、熟悉人物的姓名字号、性格特点和典型语言 抓住了人物形象就抓住了文学名著阅读的关键。
阅读时要在笔记本上列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并概括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叛逆者和反抗者的形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贪睡,滑稽幽默,作战勇敢的形象;唐僧善良虔诚的苦行僧形象。
《三国演义》中刘备诚信天下、宽厚爱民的明君形象;曹操奸险机诈、残暴害民的奸雄形象;诸葛亮智慧化身的贤相形象;关羽封建英雄的忠义形象;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等。《水浒》中宋江(及时雨)多谋善断,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鲁智深(花和尚)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气派;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上山后精明果敢,凶狠泼辣;武松(行者)是力量、勇敢和正义的象征;李逵(黑旋风)纯朴、粗直,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等。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叛逆精神;王熙凤阴险、毒辣、贪婪、虚伪的凤辣子形象等。 在阅读时,要将这些重点人物的性格与精彩故事挂钩,并熟悉他们的典型语言。
如宋江在“菊花会”上,作了《满江红》一词,由乐和来唱,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李逵便睁圆双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文学名著中人物众多,很有必要理一理,这样既可以分析人物性格,又可以将有关情节连缀成一条红线。 三、诵读古典名著中的重要诗词 古典名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文,我们在名著阅读中要有重点地熟记。
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及其重要诗词;《红楼梦》的开卷诗(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此中味”)以及有关宝玉、黛玉、王熙凤等重要人物的诗词…。
19 草船借箭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
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教学重点。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②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
教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六个步骤: 媒体引入课文 —— 了解相关知识 —— 走近故事人物 理清文章结构 —— 直奔重点段落 —— 初识人物形象 第一步:媒体引入课文 我们知道,引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种,常采用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设问导入法,插图、音乐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名言导入法,谜语导入法。
这篇课文我采用音乐媒体导入,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似水》,这是一首大家包括小孩子耳熟能详的音乐,听着歌曲的旋律,谁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国演义》这部影片,联想到影片中的人和事。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第二步: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通过与学生谈话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个国?再出示三国地图。说说各国由谁统治 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起来,共国抗御曹操的时候。
指示草船借箭的位置。曹操驻军长江北岸,孙刘的部队在长江南岸。
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后面分析故事中人物关系,理解借箭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作了个很好的铺垫。 第三步:走近故事人物 首先读下列词语: 妒忌 都督 鲁肃 迟延 幔子 私自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曹操调度 甘受惩罚 神机妙算 这些词语是这篇课文必须掌握的生字词语。
其中还有两个人物名字。字词教学,也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要检查学生读的字音是否准确,对容易写错的字,还是有必要加以强调,如“寨、曹”的笔顺很多学生写错。
再由上面词语中的人物引出故事人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出示这四个人名。) 接着分析人物身份。
通过师生谈话,让学生了解:曹操是魏国的丞相;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也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周瑜是东吴的都督。
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一个大臣。
这个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起来,共国抗御曹操的时候。所以西蜀刘备手下的军师诸葛亮来到了东吴,与东吴的周瑜共同商议军事。
然后,了解人物关系。弄明白,故事中,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之后交流: ①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理解妒忌——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嫉恨。)
②周瑜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样造箭。) ③诸葛亮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
帮什么忙——准备船只、军士,布置草船,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④最后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诸葛亮用计借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下面的板书便清楚地反映了他们四个人之间的联系 最后,利用这个板书的提示,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说。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只要三天就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用计向曹操借箭。
结果成功借来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可先由学生自由说,再出示填空练习降低难度: 这段话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运用抓住人物之间关系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解了难度。 第四步:理清文章结构 这篇课文很长,怎么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呢?我引导学生在刚才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这段话中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让诸葛亮在短期内造箭。事情的结果是诸葛亮借箭成功。
中间的这部分内容便是经过。 这样,按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
再把“经过”分成两部分:借箭的准备工作,正式的借箭过程。 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四段。
第五步:重点段落理解 在这四段中,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借箭的呢?请同学们齐读借箭部分课文内容。
完成下面练习。 接着引导学生加上连接词读这段话:(先由学生自己添加,再出示范例读) 这样,学生通过读文、理序,初步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情经过,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步:初识人物形象 通过对重点段落的阅读,再析课题——“借”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文中的借可以理解为“巧妙取得”。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谁?当然是诸葛亮。
透过课题“借”,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神机妙算”。最后布置作业:仔细阅读课文,把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划出来,并认真体会。
这就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六个步骤,简简单单,但是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学生学有所获。
草船借箭练习题及答案 1.积累字词,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
2.分析本文的对话描写及人物性格特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公瑾( )省悟( )半晌( )酬劳( ) 两胁( )布幔( )酌酒( )擂鼓( ) 2.词语释义: 连日措办军务: 子敬不肯为我隐讳: 比及号令到来: 将这一件风流罪过: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他所创作的《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全书一百二十回,以东汉灵帝到晋武帝百余年间的历史为蓝本,描述了魏、蜀、吴三国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孔明、关羽 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 知人知天 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 写作借鉴: 利用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 1.孔明是怎样化解周瑜的杀机的? 【解析】孔明善观天象,知三日内有雾,于是想到了“借箭”一计,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化解了周瑜对他的杀机。
2.课文的中心事件是“草船借箭”,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事件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 【解析】第一波,鲁肃传话,周瑜决心杀孔明。周瑜设下妙计使蒋干上当,自然十分得意,但他又不放心孔明,因此就让鲁肃去试探孔明。
这是一“弛”。没想到孔明心知肚明,这就让嫉妒心十分强的周瑜非常不舒服,下定决心地说:“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这让文中的鲁肃很紧张,也让读者很紧张。这是一“张”。
第二波,商讨军务,孔明假中计。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周瑜“请教孔明议事”。
这又是一“弛”。但越议越紧张,最后“迫使”孔明“不得不”立下了“军令状”。
这时,周瑜暗喜,孔明假急,读者真紧张。这又是一“张”。
第三波,草船借箭,周瑜自愧不如。孔明心中有数,但却假装为难,诱使鲁肃私下借给他草船。
这是故事的第三“弛”。等到“重雾迷江”,孔明率船向曹操的军营挑战,曹操的军营“箭如雨发”。
这是故事的第三“张”。结果,孔明十分潇洒地借到了“十余万箭”,周瑜慨叹不如,读者心中大快。
这是故事的最后一“弛”。故事就是这样张弛有致地逐步展开,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1.请结合你所读过的文学名著,完成下列句子。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
从吴承恩《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 ① 》里祥子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罗贯中《三国演义》里 ② 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孙漂流记》里鲁滨孙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 ③的精神。 2.修改病句 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修改: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3.本文选自 ,作者 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4.周瑜要杀孔明的原因是 ,使用了什么计谋? 5.分析下列描写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
⑴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 ⑵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 ) ⑶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
( ) 6、你能说说下列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吗? ⑴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
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 ⑵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
⑶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危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计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
盖国家大计,社傻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7.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新野山僻小县,人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