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风”二字出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 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 伯夷,生卒年不详,商代末期孤竹君的长子,姓墨胎氏(后发展成为墨 姓)。
孤竹君想要次子叔齐成为继承人,叔齐却想把王位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样是忤逆父亲遗命,于是出外流浪,可叔齐也不肯当王,也出外流浪。
后来二人听说西伯去世,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对武王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是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是仁吗? ”武王灭掉商朝后,伯夷、叔齐以食周朝粮食为耻,后来逃隐于首阳山,采野菜吃,后来 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让国,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被后人称为“孤竹遗风”、“夷齐清风”,正符合了儒家的价值观,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孔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资而能若是乎!” 柳下惠(前720—前621年),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 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代。 “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他的谥号,所以 后人常常称他为“柳下惠”。
据说他又字 “季”,所以有时也称他为“柳下季”。柳 下惠最广为人知的是“坐怀不乱”的典故。
据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 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人来投宿,柳下惠 担心她冻死,就叫她坐在自己的怀里,解开 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也没发生非礼 行为。 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 正人君子,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
现在, 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 男子在男女关系上的作风正派。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广招生徒,传授 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
孟子对柳下惠极 为推崇,称其为“和圣”,并把柳下惠和伯 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 孟子认为柳下惠没有因为君主昏庸而感到羞 耻,没有因为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他身居高位也不忘推贤举能,贫穷困顿时 不忧愁愤懑。
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 宽容大度,原来刻薄尖酸的人会也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 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张九龄作《感遇十二首>》其二:“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 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美 人因闻到兰桂的芳香而生出爱慕之情,“坐”,犹深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 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然的转折,情节也顿起波澜,营造出一种抑扬之感。
闻风起舞 不是成语,闻鸡起舞 才是成语。
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
【辨形】鸡;不能写作“机”。
【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反义词】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例句】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唐·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典故出于淝水之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闻风丧胆。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
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胡彬水军的后路。
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天天少下去,情况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给谢石告急,说:“现在敌人来势很猛,我军粮食快完,恐怕没法跟大军会合了。
” 送信的晋兵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快马到项城去告诉苻坚。
苻坚一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更加骄傲起来。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赶到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他到了寿阳,跟苻融一商量,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降。 那个派出的使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前几年在襄阳坚决抵抗过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后,虽然被苻坚收用,在秦国当个尚书,但是心里还是向着晋朝。他到晋营见了谢石、谢玄,像见了亲人一样高兴,不但没按照苻坚的嘱咐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报。
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一集中,恐怕晋军没法抵挡。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打败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的士气,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朱序走了以后,谢石再三考虑,认为寿阳的秦军兵力很强,没有把握打胜,还是坚守为好。 谢安的儿子谢琰劝说谢石听朱序的话,尽快出兵。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
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败了下来,秦将梁成被晋军杀了。 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派出朱序劝降以后,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晋军的投降,突然听到洛涧失守,像头上挨了一下闷棍一样,有点沉不住气。 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寿阳城楼上去看看对岸形势。
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文言是“草木皆兵”)。 苻坚有点害怕了,他转过头对苻融说:“这确实是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打那以后,苻坚命令秦兵严密防守。
晋军没能渡过淝水,谢石、谢玄十分着急。如果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军到齐,对晋军不利。
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带了大军深入晋国的阵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下阵势,按兵不动,这难道是想打仗的吗?如果你们能把阵地稍稍往后撤一点,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就在战场上比一比输赢。 这才算有胆量呢!” 苻坚一想,要是不答应后撤,不是承认我们害怕晋军吗?他马上召集秦军将领,说:“他们要我们让出一块阵地,我们就撤吧。
等他们正在渡河的时候,我们派骑兵冲上去,保管能把他们消灭。” 谢石、谢玄得到苻坚答应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马,准备渡河进攻。
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来总攻。
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
这时候,朱序在秦军阵后叫喊起来:“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只看到前面的秦军往后奔跑,也转过身跟着边叫嚷,边逃跑。 苻融气急败坏地挥舞着剑,想压住阵脚,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来,哪里压得住。
一群乱兵冲来,把苻融的战马冲倒了。 苻融挣扎着想起来,晋兵已经从后面赶上来,把他一刀砍了。
主将一死,秦兵更是像脱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情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拼命逃走。
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坚顾不得疼痛,继续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死的兵士,满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脱的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文言是“风声鹤唳”,唳音lì,就是鹤鸣声),也当作东晋追兵的喊杀声,吓得不敢停下来。
谢石、谢玄收复了寿阳,派飞马往建康送捷报。 这一天,谢安正跟一个客人在家里下棋。
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床上,照样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闻风相悦出自张九龄之诗。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
^__^真心祝你学习进步,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