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有个姓董的书生,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突然病了。
走到莱阳境地,但觉浑身无力,不思饮食,一天到晚咳嗽不止,行动则虚汗淋漓,头重脚轻。虽有书童细心照顾,看来也难以走到京城长安了,主仆二人只好在山前小店下榻。
请医服药,可是病情总不见好转。且说,这一天,清晨起来,书童去倒痰盂,忽觉一股腥膻之味钻进他的鼻孔。
低头一看,原来痰盂中有一些暗红色的血丝。他吓了一跳,悄悄将痰倒了,走到店主人跟前说:“掌柜的,我家少爷的病一天重似一天,你看如何是好?附近可还有名医吗?”店主人思索了一会儿说:“听说五龙村有个姓王的太医,最近回家省亲,不妨求他看看。”
书童听了非常高兴,先与主人说了,然后赁了一乘小轿,告辞店主人,便与公子一起向五龙村奔去。走了半天,来到五龙村。
这五龙村,着落在五龙河畔,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主仆二人进村下轿,来到村中一打听,果有一位在家省亲的太医。书童先封了十两纹银,送到太医家中,请求给少爷看病。
太医叫管家传出话来说:“十两纹银求医,岂不有失身份,要想亲手试脉,最少也得纹银二十两。”书童扶着少爷,进入太医书房。
只见那太医留着两撇八字小胡,双目如鼠,鹰鼻如钩,他先让书生伸出右手,再伸出左手,依次把脉切完,又看了书生舌头。然后沉默不语。
书生问道:“请问老先生,可有良药驱病?”那太医头不抬眼不睁地说:“你已病入膏肓,应断绝功名之念,速速回家,一月不归,必死他乡。”书生和书童听了,一齐双膝跪地,求太医救命。
太医站起来,摇了摇头,指着桌上那二十两纹银对书生说:“请把银子拿走,如有郎中能治好公子的病,我宁愿再奉送纹银二十两给他。” 书生那里肯拿那二十两银子,想到自己将是就木之人,不仅潸然泪下,只觉眼前一片漆黑。
书童搀扶着他离开太医的家,寻那桥夫都已无影无踪。书生说:“罢了!慢慢往回走吧!” 主仆二人,行至五龙河畔,一股浓郁的芳香,沁人肺腑,顿觉心头清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抬头一看,只见一片茂密的梨园,棵棵梨树,硕果满枝,在夕阳的照射下,金光灿灿。
书生忽觉口干舌燥,想吃个梨子,看了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影,向谁讨个梨呢。他们走到一棵老梨树下,只见那老梨树干粗可合抱,支干盘曲如苍龙行空,枝叶繁茂,果满枝头。
书生看了这老梨树高寿而不枯,苍劲挺拔,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他朝这棵老梨树深深作了一揖,自言自语说道:“老梨树呀,老梨树!你虽为草木,寿命却如此之高。
人虽为万物之灵,却无长寿秘诀,可怜我青春少年,就要与世长辞,悲夫,哀哉!”这时忽听“嗯吠”一声,书生抬头一看,只见从树后走出一位长者,鹤发童颜,双眸黑亮,炯炯有神。手中托着一个金黄黄的大梨,对书生说:“我劝公子莫悲伤,你每日饭后食 此梨一枚,一月后病必痊愈。”
说罢,将手中之梨给了书生。书生正想吃个梨解渴,从长者手中接过梨来,拱手道谢后,张嘴咬了一口,谁知那梨到了口里并未细嚼,如酥如饴,化为蜜汁。
只觉口中生津五脏滋润,六腑清爽。书生高兴地说:“妙哉此梨,莫非神乎?”长者捋齐胸的银须,笑道:“我看公子福相,前程无量,必是翰苑之才。
大比之年,秋试不可错过也。我送你莱阳名梨一筐,你可边走边吃,既可驱汝之疾,又可增汝阳寿。”
书生十分感激,与书童一起跪下给长者叩头表谢。礼罢起身,长者飘然而去,只有一筐大梨放在树下。
书生依了长者的话,主仆二人,晓行夜宿向京城奔赴。一路上,每顿饭后食梨一枚,病情果然一天比一天见好,行至长安,病体康复。
这时筐内尚剩下四枚好梨,书生也舍不得吃了,嘱咐书童妥善保管好。秋试日期到了,书生想起老人的话,信心十足地进了考场,结果中了头名状元。
天子爱才,见董生英俊不凡,又将公主下嫁书生。洞房花烛之夜,董生命书童将剩下的四枚莱阳梨拿来与公主共同品尝。
虽然公主在宫中什么稀珍佳果都尝到了,但她觉得莱阳梨的滋味却没有一种果子能比得上,因此只吃了两枚,把剩下的两枚,献给皇上和皇后了。皇上皇后吃了之后,赞不绝口。
皇帝说:“梨乃万果之宗,此梨堪为梨中之优,美哉此梨!”皇后说:“真乃天生甘露,不可多得!”自此,莱阳梨便列为皇家贡品,名扬天下了。且说董生衣锦还乡之时,特地到五龙河畔寻找那位长者,那知找遍了周围所有的梨园,也没有找到。
当地人告诉他说,他见到的那长者是“梨仙老人”。这位新科状元听了,似有所悟,命人在那棵老梨树下焚了三柱香,三拜九叩而去。
传说董大人回京城,还召见了那位太医。王太医认出董大人是当年的那位找他看病的书生之后,吓得面如死灰,六神出窍。
董大人对他说:“你身为御医,医术理应高人一筹,谁知你却是个白吃皇粮的庸医!”当即向皇帝奏了一本,革了王太医的职。王太医回乡之后,潜心于莱阳梨入药的研究,其后代几世均为当地名医。
传说古时候有个姓董的书生,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突然病了。
走到莱阳境地,但觉浑身无力,不思饮食,一天到晚咳嗽不止,行动则虚汗淋漓,头重脚轻。虽有书童细心照顾,看来也难以走到京城长安了,主仆二人只好在山前小店下榻。
请医服药,可是病情总不见好转。且说,这一天,清晨起来,书童去倒痰盂,忽觉一股腥膻之味钻进他的鼻孔。
低头一看,原来痰盂中有一些暗红色的血丝。他吓了一跳,悄悄将痰倒了,走到店主人跟前说:“掌柜的,我家少爷的病一天重似一天,你看如何是好?附近可还有名医吗?”店主人思索了一会儿说:“听说五龙村有个姓王的太医,最近回家省亲,不妨求他看看。”
书童听了非常高兴,先与主人说了,然后赁了一乘小轿,告辞店主人,便与公子一起向五龙村奔去。走了半天,来到五龙村。
这五龙村,着落在五龙河畔,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主仆二人进村下轿,来到村中一打听,果有一位在家省亲的太医。书童先封了十两纹银,送到太医家中,请求给少爷看病。
太医叫管家传出话来说:“十两纹银求医,岂不有失身份,要想亲手试脉,最少也得纹银二十两。”书童扶着少爷,进入太医书房。
只见那太医留着两撇八字小胡,双目如鼠,鹰鼻如钩,他先让书生伸出右手,再伸出左手,依次把脉切完,又看了书生舌头。然后沉默不语。
书生问道:“请问老先生,可有良药驱病?”那太医头不抬眼不睁地说:“你已病入膏肓,应断绝功名之念,速速回家,一月不归,必死他乡。”书生和书童听了,一齐双膝跪地,求太医救命。
太医站起来,摇了摇头,指着桌上那二十两纹银对书生说:“请把银子拿走,如有郎中能治好公子的病,我宁愿再奉送纹银二十两给他。”书生那里肯拿那二十两银子,想到自己将是就木之人,不仅潸然泪下,只觉眼前一片漆黑。
书童搀扶着他离开太医的家,寻那桥夫都已无影无踪。书生说:“罢了!慢慢往回走吧!”主仆二人,行至五龙河畔,一股浓郁的芳香,沁人肺腑,顿觉心头清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抬头一看,只见一片茂密的梨园,棵棵梨树,硕果满枝,在夕阳的照射下,金光灿灿。
书生忽觉口干舌燥,想吃个梨子,看了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影,向谁讨个梨呢。他们走到一棵老梨树下,只见那老梨树干粗可合抱,支干盘曲如苍龙行空,枝叶繁茂,果满枝头。
书生看了这老梨树高寿而不枯,苍劲挺拔,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他朝这棵老梨树深深作了一揖,自言自语说道:“老梨树呀,老梨树!你虽为草木,寿命却如此之高。
人虽为万物之灵,却无长寿秘诀,可怜我青春少年,就要与世长辞,悲夫,哀哉!”这时忽听“嗯吠”一声,书生抬头一看,只见从树后走出一位长者,鹤发童颜,双眸黑亮,炯炯有神。手中托着一个金黄黄的大梨,对书生说:“我劝公子莫悲伤,你每日饭后食 此梨一枚,一月后病必痊愈。”
说罢,将手中之梨给了书生。书生正想吃个梨解渴,从长者手中接过梨来,拱手道谢后,张嘴咬了一口,谁知那梨到了口里并未细嚼,如酥如饴,化为蜜汁。
只觉口中生津五脏滋润,六腑清爽。书生高兴地说:“妙哉此梨,莫非神乎?”长者捋齐胸的银须,笑道:“我看公子福相,前程无量,必是翰苑之才。
大比之年,秋试不可错过也。我送你莱阳名梨一筐,你可边走边吃,既可驱汝之疾,又可增汝阳寿。”
书生十分感激,与书童一起跪下给长者叩头表谢。礼罢起身,长者飘然而去,只有一筐大梨放在树下。
书生依了长者的话,主仆二人,晓行夜宿向京城奔赴。一路上,每顿饭后食梨一枚,病情果然一天比一天见好,行至长安,病体康复。
这时筐内尚剩下四枚好梨,书生也舍不得吃了,嘱咐书童妥善保管好。秋试日期到了,书生想起老人的话,信心十足地进了考场,结果中了头名状元。
天子爱才,见董生英俊不凡,又将公主下嫁书生。洞房花烛之夜,董生命书童将剩下的四枚莱阳梨拿来与公主共同品尝。
虽然公主在宫中什么稀珍佳果都尝到了,但她觉得莱阳梨的滋味却没有一种果子能比得上,因此只吃了两枚,把剩下的两枚,献给皇上和皇后了。皇上皇后吃了之后,赞不绝口。
皇帝说:“梨乃万果之宗,此梨堪为梨中之优,美哉此梨!”皇后说:“真乃天生甘露,不可多得!”自此,莱阳梨便列为皇家贡品,名扬天下了。且说董生衣锦还乡之时,特地到五龙河畔寻找那位长者,那知找遍了周围所有的梨园,也没有找到。
当地人告诉他说,他见到的那长者是“梨仙老人”。这位新科状元听了,似有所悟,命人在那棵老梨树下焚了三柱香,三拜九叩而去。
传说董大人回京城,还召见了那位太医。王太医认出董大人是当年的那位找他看病的书生之后,吓得面如死灰,六神出窍。
董大人对他说:“你身为御医,医术理应高人一筹,谁知你却是个白吃皇粮的庸医!”当即向皇帝奏了一本,革了王太医的职。王太医回乡之后,潜心于莱阳梨入药的研究,其后代几世均为当地名医。
盛开的梨花
(1).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
(2).一种较小的酒杯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 陆元光 《回仙录》云:‘…… 回公 曰: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棃花、蕉叶最小。’”
(3).指梨花枪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你到老营去住几天,请 刘芳亮 将爷指点指点,去掉花枪,回到梨花正宗。”自注:“梨花,即梨花枪,亦即 杨 家枪法。”参见“ 梨花枪 ”。
(4).指梨花大鼓。详“ 梨花大鼓 ”。
(5).旧武器名。参见“ 梨花枪 ”。
意思是焚烧琴去煮白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篆集》中引用《西清诗话》的文章:唐代李商隐的《义山杂纂》内容包罗种类几十种,大多是用诙谐的文章记录其所闻所见所想。其中有一条说是“杀风景”,比如以下几种。
用极清的泉水洗脚;在花丛下晒内裤;在山的背面盖房子;把琴劈了当柴火煮仙鹤吃;赏花时没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既闻不到花香,也品不到茶味;在清静幽雅的松林里,忽然有官老爷的车骑人马呼喝而过。
扩展资料:
焚琴煮鹤的近义词有:
1、背山造屋
意为靠山建造房屋,比喻使人扫兴的事情,大煞风景。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2、暴殄天物
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3、哀梨蒸食
意思是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焚琴煮鹤
清代才子纪晓岚一次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
有一天俩人走得口干舌燥,路见一棵梨树,纪晓岚摘下一个梨子,急不可待地自己吃了起来,乾隆对此颇为不满,问道:“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何让也不让,自己便吃了?”纪晓岚略为一怔,随即巧妙地解释说:“梨表离也。
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乾隆听罢,又说:“那咱们分吃了也好哇?”纪晓岚说:“哪敢与君分梨(离)呀?”乾隆终于没有怪罪他。
又走了一程,见路边有一棵柿树。纪晓岚这次赶紧挑了一个熟透的摘了下来,切成两半分而食之。
乾隆边吃边问:“怎么这柿子就可以分吃了呢?”纪晓岚解释说:“柿表事也。臣伴君行,有事(柿)共参(餐)嘛!”。
这个应该是孔融让梨。
意义应该是: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意义应该是: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安然如常,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孔融让梨的典故如下: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冬郊行望】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林黛玉 《江岸梨花》 ——唐·白居易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
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左掖梨花(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唐·王维 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
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 《左掖梨花(同王维、皇甫冉赋)》 ——唐·丘为 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和王给事(一本有维字)禁省梨花咏》 ——唐·皇甫冉 巧解逢人笑,还能乱蝶飞。
春时风入户,几片落朝衣。 《左掖梨花》 ——唐·武元衡 巧笑解迎人,晴雪香堪惜。
随风蝶影翻,误点朝衣赤。 《梨花》 ——唐·钱起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
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清平乐·梨花》 ——元·邵亨贞 绿房深窈。
疏雨黄昏悄。门掩东风春又老。
琪树生香缥缈。 一枝晴雪初乾。
几回惆怅东阑。料得和云入梦,翠衾夜夜生寒。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元·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村琼葩堆雪。
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临江仙·梨花》 ——元·刘秉忠 冰雪肌肤香韵细,月明独倚阑干。游丝萦惹宿烟环。
东风吹不散,应为护轻寒。素质不宜添彩色,定知造物非悭。
杏花才思又凋残。玉容春寂寞,休向雨中看。
《点绛唇 梨花》 ——元·刘秉忠 立尽黄昏,袜尘不到凌波处。雪香凝树。
懒作阳台雨。一水相系,脉脉难为语。
情何许。向人如诉。
寂寞临江渚。 《水龙吟·赋秋日红梨花》 ——元·王恽 纤苞淡贮幽香,玲珑轩锁秋阳丽。
仙根借暖,定应不待,荆王翠被。潇洒轻盈,玉容浑是,金茎露气。
甚西风宛胜,东兰暮雨,空点缀,真妃泪。谁遣司故来相慰。
燕几螺屏,一枝披拂,绣帘风细。约洗妆快泻,玉瓶芳酒,枕秋蟾醉。
《木兰花慢·赋红梨花》 ——元·王恽 爱一枝香雪,几暮雨,洗妆残。尽空谷幽居,佳人寂寞,泪粉兰干。
芳姿似嫌雅淡,问谁将、大药驻朱颜。塞上胭脂夜紫,雪边蝴蝶朝寒。
风流韵远更清闲。醉眼入惊看。
甚底事坡仙,被花热恼,惆怅东兰。细倾玉瓶春酒,待月中、横笛倩云鬟。
吹散碧桃千树,尽随流水人间。 《好事近·赋庭下新开梨花》 ——元·王恽 轩锁碧玲珑,好雨初晴三月。
放出暖烟迟日,醉风檐香雪。一尊吟远洗妆看,玉笛笑吹裂。
留待夜深庭院,伴素娥清绝。 《婆罗门引 赋赵相宅红梨花》 ——元·张之翰 冰姿玉骨,东风著意换天真。
软红妆束全新。好在调脂纤手,满脸试轻匀。
为洗妆来晚,便带微嗔。香肌麝薰。
直羞煞海棠春。不殢数卮芳酒,谁慰黄昏。
只愁睡醒,悄不见惜花贤主人。枝上雨、都是啼痕。
《木兰花慢·和杨司业梨花》 ——元·吴澄 是谁家庭院,寒食后,好花稠。况墙外秋千,书喧风管,夜灿星球。
萧然独醒骚客,只江蓠汀若当肴羞。冰玉相看一笑,今年三月皇州。
底须歌舞最高楼。兴味尽悠悠。
有白雪精神,春风颜貌,绝世英游。从教对花无酒,这双眉、应不惹闲愁。
那夏关西夫子,许来同醉香篘。 《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梨花》 ——宋·陆游 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
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 《梨花》 ——宋·陆游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梨花》 ——宋·陆游 嘉陵江色嫩如蓝,凤集山光照马衔。
杨柳梨花迎客处,至今时梦到城南。 《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宋·黄庭坚 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
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 看花思食实,知味少人共。
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次韵梨花》 ——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梨花》 ——宋·黄庭坚 巧解逢人笑,还能乱蝶飞。
清风时入户,几片落新衣。 《压沙寺梨花》 ——宋·黄庭坚 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
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
驿路梨花出自宋代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意思是道路上的梨花。
原文: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来,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创作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当时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源采石矶。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知均州武钜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百收复西京洛阳。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度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