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主要从质量风险的角度做一些简单说明:
1质量风险管理
1.1 质量风险
2010版GMP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中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概念和新要求,如质量风险管理。
一套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方法可以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提供主动的方法以对可能的质量问题进行标识和控制,以进一步确保患者所用药品的高质量。此外,运用质量风险管理可以在出现质量问题时促进决策——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可以促进更好和更富有知识的决策,可以给管理者处理公司潜在风险的能力提供更大的保障。
1.2 细菌内毒素风险与控制
细菌内毒素污染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 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本身携带的细菌内毒素。
• 产品中能产生细菌内毒素的活微生物,在灭菌前繁殖代谢产生。
因此,细菌内毒素的风险控制主要针对这两方面。
(1) 物料的细菌内毒素污染
控制物料携带的细菌内毒素可采取以下措施。
• 根据原辅料在成品中的含量合理制定原料和辅料细菌内毒素限度。
• 原辅料的生产工艺中应有降低、控制微生物污染和细菌内毒素污染的措施。
• 在成品生产中合理使用活性炭,一方面达到降低细菌内毒素的目的,另一方面尽量控制活性炭产生的风险。
• 可通过清洗及清洗验证消除包装材料携带内毒素的风险。注射剂的玻璃瓶、胶塞的清洗效果验证应包括细菌内毒素项目。
(2)产品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细菌内毒素
• 这类风险因素的控制关键在于控制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以及各工艺步骤的时限。
• 应注意虽然终端过滤器能截流药液中的绝大部分微生物,但对降低药液中已有细菌内毒素无效,因此控制配制工序的微生物污染和配制工序时间相对重要。
• 活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迅速繁殖而使产品带菌量急剧增加。
• 非最终灭菌产品同样考察无菌工艺过程中的微生物、内毒素和微粒状态,由于无法对半成品进行灭菌处理,并且该类工艺在过程中有更多的暴露带来的污染风险,因此在此类工艺中应更关注无菌工艺失败的风险。
2 物料、工艺、配料、人员、环境、检验、培训等,有时间可以看看2010年版《药品GNP指南》之《无菌原料药》。
药品包装 1)包装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由里到外又分为中包装和大包装)。
2)内外包装应保证质量(储运事项或标记); 3)内包装应符合药用要求; 4)内包装与药品一并审批注册(强制性) 5)药材应有包装并注明:品名、产地、日期、调出单位、合格证。 6)饮片包装应注明:品规、生产厂、批号、生产日期、批文。
2。标签和说明书 (1)原则性规定 1)包装、标签及说明书按审批内容印制; 2)中国境内销、用以中文为主并用规范汉字。
3)通用名与商品名比例1:2。 4)效期表述至*年*月。
5)包装、大包装和标签、说明书上印标志。 (2)包装上的标签 1)内外包装标签内容与说明书一致; 2)内包装标签必须注明品名、规格、日期、批号; 3)外包装标签增加贮藏、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企业 4)中包装标签(与说明书一样详细); 5)每个最小销售单位包装应有标签; (3)说明书 1)一并审批,统一格式印制; 2)企业修改应申请,SFDA可责令修改; 3)用量、用法。
1 与使用玻璃瓶相比的优势
1.1 提高输液质量,减少输液反应 塑料软包装袋是由塑料颗粒原料,经高温塑化,在洁净条件下热合而成的真空袋体。无污染,无残留物,为输液的灌装提供了洁净可靠的包装容器,并减少了输液生产工序,加上临床使用软包装输液时,无需通入空气,避免了输液环境对液体的污染,这就有利于保证输液质量,减少输液反应。
1.2 减少生产工序,提高劳动效率 塑料袋购进后,启封即可灌装,减少了输液瓶的前处理等几道工序。生产周期缩短,效率提高。
1.3 投资少 软包装灌装机械简单,价格低,更主要的是机械占地面积小,可减小百级间的面积,大大降低房屋投资。而且各医院可根据不同的产量,适当增加或减少百级净化间的面积,不象使用玻璃瓶流水线,不论生产量大小,而灌装间面积相当。软包装袋成品的价格仅与新玻璃瓶相当。本部于1997年装修一软包装输液制剂室,灌装间面积由原来近60 m2减少到40 m2左右,房屋建设费减少1/3,设备投资减少3/4。
1.4 生产安全 玻璃瓶输液生产,尤其是生产量较大时操作人员为赶时间很易发生玻璃瓶爆炸。软包装消毒蒸汽压力低,温度仅为108℃,又有消毒柜内喷水装置,降温较快,可完全避免危险。
1.5 其它 软包装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存放。使用时,没有相应高度差仍可完成输液过程。
2 塑料包装也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
2.1 包装袋生产,没有形成规模,质量不稳定,行业标准刚刚出台,产品是否能达标尚存在问题。
2.2 塑料袋耐热性能较差,消毒后对其澄明度有一定的影响。
2.3 灌装机、消毒柜等关键设备仍在起步阶段,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好,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低。
2.4 塑料袋外包装尚无专门产品。
2.5 刚用于临床医护人员也有一个适应过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