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 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人。
(2) 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 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 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 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以使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5) 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 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人。
1.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人。
2.注意吸痰管插人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5.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
6.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人。
【方法】 1.吸引前先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吸引导管是否通畅。
2.备齐用物,置床头柜,向患者解释。 3.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
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夹持吸痰管由口腔颊部插至咽喉部,乘患者吸气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可由插管或套管内插入。
4.插入吸痰管前,打开吸引器开关。但应放松T形管侧孔,待吸痰管插入气管一定深度时,立即按闭侧孔即可吸痰。
吸痰时,吸痰管应自下慢慢上提,并左右旋转,以吸净痰液。防止固定一处或上下提插吸引而损伤粘膜。
吸痰管取出后,吸水冲洗管内痰液,以免阻塞。关闭吸引器开关。
5.一次吸痰不应超过15s(吸痰后清洁鼻腔、口腔)。同时检查粘膜有无损伤。
每次吸痰均应更换消毒吸痰管。气管切开患者更应注意无菌操作。
6.吸痰前后予加大吸氧浓度,吸痰前、中、后应观察生命体征,如有不适应停止操作。 【注意点】 1.贮液瓶内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损坏机器。
2.吸痰管每次用一根不可重复使用,以免感染。 3.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日更换一次。
(一)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 (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连接导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合适的负压。 (3)检查患者口腔,取下活动义齿。 (4)连接吸痰管,滑润冲洗吸痰管。 (5)插管深度适宜,吸痰时轻轻左右旋转吸痰管上提吸痰。 (6)如果经口腔吸痰,告诉患者张口。对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考试,大网站收集或者口咽气道帮助其张口,吸痰方法同清醒患者,吸痰毕,取出压舌板或者口咽气道。 (7)清洁患者的口鼻,帮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 (1)如果患者清醒,安抚患者不要紧张,指导其自主咳嗽。 (2)告知患者适当饮水,以利痰液排除。
(三)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 3-5 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吸痰法注意事项
1.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以及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等,如发现病人排痰不畅或喉头有痰鸣音,应及时吸痰。
2.如为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先将口启开,再进行吸痰;如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需经气管插管或套管内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如经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插入吸引。
3.吸痰管的选择应粗细适宜,不可过粗,特别是为小儿吸痰。
4.吸痰时负压调节应适宜,插管过程中,不可打开负压,且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吸痰前后,应增加氧气的吸入,且每次吸痰时间应小于15秒,以免因吸痰造成病人缺氧。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所用物品应每天更换1~2次,吸痰导管应每次更换,并作好口腔护理。
7.如病人痰液黏稠,可协助病人变换体位,配合叩击、雾化吸入等方法,通过振动、稀释痰液,使之易于吸出。
8.储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一般不应超过瓶的2/3,以免痰液吸入损坏机器。
1。
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4次,吸痰间隔给予纯氧吸入. 2。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
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吸痰用物必须每次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5。
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吸引器各管道连接要准确,无漏气,吸引瓶及时倾倒,水面不超过2/3,每天要浸泡消毒。
6。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使用呼吸机病人吸痰后与呼吸机连接,调节参数。 7。
吸痰顺序:气管插管--鼻腔--口腔 8。器官切开处敷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答:某些呼吸机能不全的病人,自己不能咳出或排出分泌物,此时常需要护士用导管将分泌物用机械吸引的方法抽出。
吸痰操作的注意事项如下:(1)吸痰前应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各种连接管连接是否严密、正确;(2)吸痰时要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各种无菌物、导管及无菌水均应每日更换,以防污染呼吸道;(3)插入导管动作应轻稳不可用力,减少导管在呼吸道粘膜上拖、拉,采取间断吸引,以保护呼吸道粘膜;(4)2次吸引之间,应重新给病人吸氧,以防血氧过低。发现阵发性咳嗽及心律不齐应立即停止吸引。
(5)吸引不可持续超过10~15s,负压不可过大,成人真空压10.7~16kPa,小儿压力应小。
1.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以及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等,如发现病人排痰不畅或喉头有痰鸣音,应及时吸痰。
2.如为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先将口启开,再进行吸痰;如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需经气管插管或套管内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如经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插入吸引。
3.吸痰管的选择应粗细适宜,不可过粗,特别是为小儿吸痰。
4.吸痰时负压调节应适宜,插管过程中,不可打开负压,且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吸痰前后,应增加氧气的吸入,且每次吸痰时间应小于15秒,以免因吸痰造成病人缺氧。
气管插管患者吸痰的注意事项如下: (1)动作轻、稳、快、准,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2)吸痰管的选择以最大外径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为原则。 (3)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1〜2min。
(4)吸痰时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痰液的性 质、量和颜色,判断痰液的黏稠度。 (5)吸痰管进入导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吸痰前将气管导 管外气囊充分放气。
(6)吸痰顺序:口咽部一气管导管内一气囊放气后吸深部 痰液。 (7)危重和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吸痰时不应一次吸尽,应该 吸痰与吸氧交替。
(8)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在吸痰前给予生理盐水或 2%碳酸氢钠溶液2〜5ml进行冲洗气道,等几次通气后再进行 吸痰。
吸痰注意事项:
1)提倡适时吸痰:即在听到或观察到患者有痰时及时吸痰,不主张定时吸痰,以减少吸痰带来的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的痛苦
2)吸痰前后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以提高患者的SPO2(经皮血氧饱和度)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从而避免吸痰时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3)注意无菌操作:吸痰过程中对吸痰管及气道的污染会造成患者的肺部感染,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现吸痰管内多配有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前必须做好用物准备,要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能被污染,一根吸痰管只限用一次,冲洗吸痰管的生理盐水瓶应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及口鼻腔之用,不得混用
4)吸痰动作要轻快,吸引负压不得超过—6.67Kpa,以免损伤气道粘膜,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则更应注意,以免诱发支气管痉挛
5)吸痰时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要盲目插入
6)如欲吸引左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应将患者头部尽量转向右侧,因吸痰管比较容易插入左侧支气管
7)操作者动作宜轻柔迅速,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秒
8)吸引完插管内的痰液后,可用同一根吸痰管吸引口鼻腔的分泌物
吸引方法不当,可带来如下后果:
1)气道粘膜损伤:负压过高,吸痰管开口正对气管壁且停留时间长
2)加重缺氧:吸痰不仅吸除一定量的分泌物,同时也带走一定量的肺泡内气体,使肺内通气量减少,加上导管内插入吸痰管后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通气不充分
3)肺不张:负压吸引,减少肺内通气量,促进肺不张
4)支气管哮喘:负压吸引刺激可能引起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
在人工气道中,气囊充气后,可使插管外的气道保持密闭状态,有三个作用:在正压通气时可保证潮气量的给予,预防口腔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如果气囊充气过大压迫气道粘膜过久,会影响该处的血液循环,导致气管粘膜的损伤,甚至坏死,理想的气囊压力应小于毛细血管渗透压(3.33KPA).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