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依然注重生字教学。 在板书课题时,于老师告诉学生写“月”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写的生字,他都逐一介绍了写法,并告诉学生写好字的方法:研究、观察字形——描红——临摹,还拿出几分钟时间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我们总认为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事情,到了高年级,对于这些细节很少去注意,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才感觉到生字教学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也是并不多余的,是我们平时忽视了最基础的知识,。
2、理解词语方法灵活多样,免除死记硬背之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常常出现生词,大多教师采取解释给学生的方法。于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技能。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出现了“幽静”和“断断续续”两个词,他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告诉学生“月光、小路、一个人散步、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幽静”。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词语的意思,但学生已充分理解了,而且掌握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一个词的含义;最后一段“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等他们苏醒过来……”时,他让学生自己解释的意思,当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苏醒”来体会“陶醉”的含义,并告诉学生很多词都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是掌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义。
3、充分体现朗读技能的训练,读中感悟。老师的课堂上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课文中兄妹俩的对话时,他指导妹妹的话:“我只是随便说说”时,反复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要读出妹妹安慰哥哥、故作轻松的、还有些撒娇的语气,读得她哥哥听了不难过的语气,从中体会妹妹懂事,不想让哥哥因为家庭的贫穷而难过;学习“妹妹激动地说……“一段时,抓住“激动”一词,让学生注意其中逗号的的含义,并指导“读得激动些”……学习课文中联想一段时,他激发学生:“我们来读课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读得精彩些,用心去读”……这些适时的对课文朗读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使学生懂得了如何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想要提高语文成绩,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陈毅元帅云:“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句中“点滴”,放在语文科的学习中,指的就是浩如烟海又散落各处的语文基础知识。
而“点滴”积累又是一件既枯燥无味,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起到明显作用的事情,因而学生很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枯燥的事情情趣化,将肤浅的记忆理论化,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以便于学生的积累。
当然,“语文基础知识”这一概念太过庞大,非我之流所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更非我辈所能掌控得了的。因此,只能将我认为还算有效的一些做法公之于众,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兴趣是位不能不请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子也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来说,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调动呢?1. 珍惜“第一次”。要上好高中语文第一课。
高一开学前,我会精心准备两节课。第一课讲“语文之趣”。
首先强调汉语言有着别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与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古语言相比较,汉语言历史最悠久,延续的事件最漫长(也必将继续延续下去),生命力最顽强,虽然历经风雨,但历久弥新。
而古印度语言,古埃及语言,南美玛雅人的语言,如今已不复存在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
再讲汉字字形之趣,从汉字字形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意蕴讲到汉字书法的艺术,从测字算命讲到拆字对联,以改变学生对汉字的固有观念。最后讲汉字的语音之妙,从谐音双关讲到与之有关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纪晓岚、和珅之间御史尚书的故事),再讲到如今利用谐音双关的新颖广告词(比如“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等),再从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押韵,讲到如今的流行歌曲歌词的押韵,讲到高兴处,甚至可以跟学生合唱一曲《青花瓷》。
如此“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生会对母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将无形中增强。语文之趣,固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但要从思想上俘获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还必须讲到语文之美。
我会用美的图片,美的音乐创设美的意境,再在这种美的意境里朗诵美丽的诗篇,欣赏美丽的文章,体会美丽的情感,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不光是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不光是划分句子结构,认识词性词义,辨别字音字形,学习语文还能感受到美,一种能给他们内心带来震撼的美!如此两节课后,我不敢说全部学生都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但至少会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于语文固有的看法(语文课枯燥无味,不学也罢),开始对语文有一些新的认识,甚至爱上语文。我校2012届毕业生杨天豪就是在我手上改变了初中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成绩相对落后的状态。
2010年教师节,他写了一封信给我,其中就强调了我的“语文之趣”这一课给他带来的震撼,使他开始爱学语文,语文成绩也稳中有升。今年高考语文考了119分,为其成为三水区理科总分状元贡献了力量。
2.制造“兴奋点”。我竭尽全力不让任何一节语文课在平平淡淡中度过。
我总是设法去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又比较感兴趣,而且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讲到《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几句诗时,我会讲到中国古人的名字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以及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
比如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其姓名字均来自《周易》中的一句爻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于仪。”他的姓名字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信息。
而对于古人名与字的关系,则以学生相对熟悉的《三国演义》为例,比如周瑜字公瑾,张辽字文远,曹操字孟德等,再解释瑜瑾皆为美玉,辽远皆指广阔,德操皆为品行,学生马上领悟,有些人更能举一反三了。再比如讲到《孔雀东南飞》中“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这句诗时,我会讲到与之相关联的“否极泰来”一词,再借此向学生普及《周易》八卦的相关知识。
我会上网搜索这两卦的卦象投影给学生看。否卦是不吉之卦,卦象乾在上,坤在下;泰卦是大吉之卦,卦象是坤在上,乾在下。
前者符合自然秩序却是不吉之卦,后者天翻地覆却是大吉之卦。学生自然疑惑,想要知道究竟。
我就会借此机会向学生解释,《周易》的核心思想在一个“变”字。古人认为,只有变化才能促使新事物诞生,只有变化,才能推动世界前进。
而否卦之后紧接着泰卦,这又体现了古人祸福相依的朴素的辨正唯物主义思想。听讲至此,学生恍然大悟,而我又在平淡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兴奋点”。
既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尽我的能力普及一点中华文化,破解学生对《周易》八卦的误解,可谓一举多得。总之,有“兴奋点”要上,没有“兴奋点”制造“兴奋点”也要上。
如此往复,语文课必将生动有趣,而在潜移默化中,语文基础知识自然得以巩固,语。
想要提高语文成绩,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陈毅元帅云:“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句中“点滴”,放在语文科的学习中,指的就是浩如烟海又散落各处的语文基础知识。
而“点滴”积累又是一件既枯燥无味,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起到明显作用的事情,因而学生很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枯燥的事情情趣化,将肤浅的记忆理论化,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以便于学生的积累。
当然,“语文基础知识”这一概念太过庞大,非我之流所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更非我辈所能掌控得了的。因此,只能将我认为还算有效的一些做法公之于众,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兴趣是位不能不请的老师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子也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来说,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调动呢?1. 珍惜“第一次”。要上好高中语文第一课。
高一开学前,我会精心准备两节课。第一课讲“语文之趣”。
首先强调汉语言有着别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与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古语言相比较,汉语言历史最悠久,延续的事件最漫长(也必将继续延续下去),生命力最顽强,虽然历经风雨,但历久弥新。
而古印度语言,古埃及语言,南美玛雅人的语言,如今已不复存在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
再讲汉字字形之趣,从汉字字形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意蕴讲到汉字书法的艺术,从测字算命讲到拆字对联,以改变学生对汉字的固有观念。最后讲汉字的语音之妙,从谐音双关讲到与之有关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纪晓岚、和珅之间御史尚书的故事),再讲到如今利用谐音双关的新颖广告词(比如“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等),再从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押韵,讲到如今的流行歌曲歌词的押韵,讲到高兴处,甚至可以跟学生合唱一曲《青花瓷》。
如此“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生会对母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将无形中增强。语文之趣,固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但要从思想上俘获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还必须讲到语文之美。
我会用美的图片,美的音乐创设美的意境,再在这种美的意境里朗诵美丽的诗篇,欣赏美丽的文章,体会美丽的情感,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不光是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不光是划分句子结构,认识词性词义,辨别字音字形,学习语文还能感受到美,一种能给他们内心带来震撼的美!如此两节课后,我不敢说全部学生都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但至少会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于语文固有的看法(语文课枯燥无味,不学也罢),开始对语文有一些新的认识,甚至爱上语文。我校2012届毕业生杨天豪就是在我手上改变了初中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成绩相对落后的状态。
2010年教师节,他写了一封信给我,其中就强调了我的“语文之趣”这一课给他带来的震撼,使他开始爱学语文,语文成绩也稳中有升。今年高考语文考了119分,为其成为三水区理科总分状元贡献了力量。
2.制造“兴奋点”。我竭尽全力不让任何一节语文课在平平淡淡中度过。
我总是设法去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又比较感兴趣,而且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讲到《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几句诗时,我会讲到中国古人的名字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以及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
比如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其姓名字均来自《周易》中的一句爻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于仪。”他的姓名字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信息。
而对于古人名与字的关系,则以学生相对熟悉的《三国演义》为例,比如周瑜字公瑾,张辽字文远,曹操字孟德等,再解释瑜瑾皆为美玉,辽远皆指广阔,德操皆为品行,学生马上领悟,有些人更能举一反三了。再比如讲到《孔雀东南飞》中“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这句诗时,我会讲到与之相关联的“否极泰来”一词,再借此向学生普及《周易》八卦的相关知识。
我会上网搜索这两卦的卦象投影给学生看。否卦是不吉之卦,卦象乾在上,坤在下;泰卦是大吉之卦,卦象是坤在上,乾在下。
前者符合自然秩序却是不吉之卦,后者天翻地覆却是大吉之卦。学生自然疑惑,想要知道究竟。
我就会借此机会向学生解释,《周易》的核心思想在一个“变”字。古人认为,只有变化才能促使新事物诞生,只有变化,才能推动世界前进。
而否卦之后紧接着泰卦,这又体现了古人祸福相依的朴素的辨正唯物主义思想。听讲至此,学生恍然大悟,而我又在平淡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兴奋点”。
既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尽我的能力普及一点中华文化,破解学生对《周易》八卦的误解,可谓一举多得。总之,有“兴奋点”要上,没有“兴奋点”制造“兴奋点”也要上。
如此往复,语文课必将生动有趣,而在潜移默化中,语文基础知识自然得以巩固,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大纲》)。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从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不高,课堂教学中对时间的利用以及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效率不高,制约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2、学生阅读量相对较少,知识面狭窄,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 3、落实知识的方法过于陈旧,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落实方法,还有待于改进。
4、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作文课堂只是让学生去写,没有具体的指导,有的甚至上其他内容,作文课外写,本子交上就行。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的时间分配较少,作文教学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一节课的内容分作两节,甚至三节来上,时间不够就挤占其他时间,或省略其他教学内容。
导致语文基础知识抓的不紧,教学不够全面。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落实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线索。语文知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零碎、散落、庞杂,给人的感觉是抓不住头脑。
事实上,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有着它自己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体系,知识间有着必然与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首先夯实基础,不折不扣地落实每一个知识点,一个字怎么读写,一个词怎样运用,都要一丝不苟清清楚楚,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
其次,注意把知识进行归类,理出线索,弄清脉络,把零碎的知识连成串,结成网,构建知识树,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仓库就不会杂乱无章,检索使用时就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不要等到所有的知识都学完,该进行总复习时才做,那已经晚了,因为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大量的知识系统都掌握,这近乎苛求。
所以,我们应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辨析、比较,通过这样的工作使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区别各知识要素、知识系统的异同,那么,就可以避免混淆、杂糅的现象发生。
2.加强变式训练,增强应变能力。灵活地运用知识,巧妙地解决问题,其根本不在于大量地做题目。
把所有可能考到的题目都碰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妙想,许多师生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收效甚微。我们不能指望以撒大网捉小鱼的题海办法来提高学生答题的质量,这只会事倍功半,加重学生负担。
而应该更多地遵循认知的规律,先走好学懂知识—记住知识—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然后再学会分类、比较、辨析、综合等等,加强变式训练,一题多变,几题互变,使学生从中悟出变与不变的道理,把握变的形式和不变的真谛,也就是既能看清题目的表象,更能剔除所设的各种假象,把握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应变能力,少做练习而解题能力较高。 3.扩大认知范围,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科学人文,无所不包。有一些题目由于学生对某些知识不了解,甚至毫无所知,导致答题时受到影响。
鉴于此,我们在**常教学中,除教好课本之外,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学习、接人待物等常识,懂得起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当今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热点、新问题,练好“诗外功夫”,这才不至于答题盲目出错,闹笑话。此外,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会恰到好处地遣词造句、构段组文,把学科教学的这一最基本的任务落到实处。
还要专门进行必要的答题语言训练,做到简明扼要、明白如话、准确无误、丝丝入扣。坚决消除繁琐、故弄玄虚、模糊不清等现象,以此来保证答题的质量。
4、做好检查完善工作:(1)优化小组检查机制,凡重要知识点必查,多设小组,缩小小组规模,用最节省的时间查出最佳的效果;(2)通过默写加深学生实际效果,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实际学习的效果,并坚持好默写错误再检查工作;(3)通过检测、做题指导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随时注重知识的检查补救工作。 5、加强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作文是中考试题中分值比最大的一道题,因此提高语文成绩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提高作文成绩。提高作文成绩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方法得当,训练到位,就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要提高作文成绩,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文书面表达的基础是口语表达,如果口语表达不过关,写作就无从谈起,我们现行进行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让学生自由评论,就是训练口语表达的一条最简洁的道路。让学生演讲,听、评、论,各种感官都得到了运用,只要组织得当,收效比较明显。
其次在这方面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多。
一、在朗读中积累丰富的材料。
我们经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按需调出,信手拈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
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二、加强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语言教学源于语感,语感教学来自诵读。
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的思维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强化语言的必由之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实际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 三、适当拓展教材,延伸语言积累。
我们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教师是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着眼于一篇课文的教学,仅仅在一篇课文中寻找积累点是无法满足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的。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语言的积累空间超越文本所限。
这不仅仅 是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为日后的自我学习增强了学习能力。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立于教材之上,将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融合于教学之中,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积累的时机,使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层面更为丰富和深刻。
四、注重课外积累。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 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 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 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对于“小学教师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一问题,应当如何正确理解?这无疑也是关系到学生日后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这也就成为小学教师所需要重点考虑,并予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个问题,以期对这个问题获得统一的认识。
首先,需要我们弄清楚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基础知识?或者说,难道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不是基础知识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需要我们进行一番深入思考的。所谓基础知识,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将会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大作用的,更进一步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帮助的知识,再打个比方来说,这样的知识就好像是建筑楼房时的地基一样,离开了这样的知识,学生的后续学习就会异常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而且,要认识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中的确是存在着这样一部分知识的。
其次,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要确定出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知识。显然,从上述观点以及我们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全是基础知识,同样,也存在着还有一些基础知识被我们忽略的现象。当然,科学而又准确地筛选出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要求相关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劳动,因此需要集中教师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并应在实践中不断予以修改完善,这应另当别论。不过,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与做法,还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确定某一学科基础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在对该学科知识体系全面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该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进一步再拓展到其他学科。“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P12)对于我们来说,要确定一年级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就要了解整个语文、数学、科学以及其他品德与生活 (社会)等学科的课程标准,更进一步还要了解初中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其他一些与上述学科学习有关的教学材料,有了这样广阔的知识背景做基础,才可以来确定一年级语文的基础知识了。比如,一年级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汉字?而不仅仅是书写,还需要深入理解并做到运用自如。同时需要考虑的还有,这些汉字的掌握将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怎样的帮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基础知识层面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为此确定了小学三年时间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语文基础知识为:2500个词、400个修辞性的成语和600个“童话用的”词。
在学科基础知识确定之后,便是如何有效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的问题,这其中自然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了。苏霍姆林斯基提供的案例中所叙述的“使用记忆的技术”也是值得我们予以借鉴的。为了让学生掌握那2500个词,他要求学生每天记住3 个。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词抄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把词抄写在各自的词汇本上;接下来,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回忆词的写法;第二天早上再将这些词默写在练习本上面。而且教师要注意做到这件事不要给学生造成负担,而是努力让他们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为此,大师将这种学习词的方式称作是“游戏”。他说,“如果这种游戏从一年级就开始,如果教师相信这件事情一定成功,如果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对学生所做的任何事情感到过厌烦,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一个儿童不对这项游戏着迷的。”(P13~14)也必须承认,这其中蕴含着高度的教育学素养,也就是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而相对于随意注意、随意识记来说,靠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获取的知识更加持久和深刻。
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时,不要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应当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P14)数学学科如此,而语文学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学生在小学阶段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就意味着为一座万丈高楼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待他们升入中、高年级时,老师们便可以按照他们的既定计划来为这座高楼添砖加瓦,而不必担心大楼因为地基不牢固会随时倒塌的情况发生。
记语文知识要有好的记忆力才能事半功倍。好的记忆力都是练出来的,比较有效地训练方法有三个:
1、速读法(又叫全脑速读记忆):速读法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训练的,实际上,两者是同时进行也是相互相成的,别以为阅读速度快了记忆就差了,因为这里靠的不是左脑意识的逻辑记忆,而是右脑潜意识的图像记忆,后者比前者强100万倍。通过速读记忆训练的朋友都知道,速度越快记忆越好,详细学习资料你可以到《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网站》下载软件练习。
2、图像法(又叫联结记忆术):图像法也是运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发挥右脑想象力来联结不同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实现超大容量的记忆,关于联结记忆术,《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也有训练,这个方法是很多记忆大师都在使用的方法。
3、导图法(又叫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
如果是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或者想要提升自身能力的朋友,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坚持就会有收获,祝你成功!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
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
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还要重视学生的背诵。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期,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背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本学期制定的教研主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一、两个有利于。1.背诵有利于增强理解能力。
人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机械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也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苏步青教授曾经说,他小时候背诵《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
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都一一理解了。他今天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候由背诵打下的。
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
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反刍、咀嚼、消化、吸收。2.背诵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只有多背,吸收和储备大量语汇,才能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具备较好的语文素质。如果说背诵是为写作蓄源的话,那么写作就是清澈的泉流了。
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破”,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
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就会有神来之笔。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他们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却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其奥秘就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也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可见,背诵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
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二、背诵的十个方法。
1.理解意义法。即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诵之以口,记之以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
2.提纲挈领法。即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理解其表达的主要内容,以此作为记忆的凭借,加快背诵速度。
3.比较异同法。有的文章几个段落机构相似,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清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促进背诵速度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化整为零法。即让学生把一篇文章分成几段,每段再分成几节、几句。
先一句一句、一节一节、一段一段地背诵,由少而多,逐步积累,直到全部背诵熟练。5.图影启示法。
把所要背诵的内容,按其叙述顺序将内容归纳为“图画”,并借助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或简笔画)放出每一小节的内容图片,帮助学生降低背诵的难度。6.表演促进法。
小学生好动,爱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们可以顺应这个心理特点,采用表演的方式,引导他们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在表演中练习背诵。
7.连句成文法。在背诵时,可引导学生寻找一些关联词语或重要句子作为记忆的支撑点帮助背诵。
8.抄写强化法。这种方法较适应于一些短小精彩的片断和古诗、名句,通过抄写加强记忆。
因为抄写时,手、眼、心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将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在大脑皮层中留下较深的痕迹。同时通过抄写还可以掌握一些难字的笔画与结构,便于下一步较准确的默写。
9.难点突破法。要求背诵的内容难度并非一样,一般情况下,如只背一段开头和结尾部分易背,中间难背,可引导学生先突破中间部分。
10.配乐激励法。即给学生放一些音乐,创设一定的声乐气氛,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刺激中练习背诵。
背诵的方法是很多的。在实际的背诵中,常常是几种方法配合使用的。
同时,对于方法的选择,也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背诵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三、我们的七种做法。 中国有句古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熟读和背诵,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掌握了文,也领悟了道,达到领悟语文教学的本意之目的。
1.指导背诵课内段落。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多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