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
作品:用人不疑。 作者:欧阳修
太祖①时,郭进②为西山巡检③,有告其阴通④河东刘继元⑤,将有异志者⑥,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⑦,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当尔一官。”岁馀⑧,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⑨,送之於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於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译文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一年后,这个人过来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这里有个以前的最佳答案,可以看一下:
[原文]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
“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
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翻译:
太祖在位时,郭进任西山巡检,有人告发他私通河东的刘继元,可能会叛变。太祖很生气,认为此人诬陷忠良,命人把他帮起来送给郭进,让郭进处置他。郭进接到人后,没有杀他,对他说:“你能为我夺取刘继元的一城一寨的话,我不但不杀你,还要为你请求赏赐官职。”过了一年多,那人果然引诱刘继元的一座城来归降。郭进将此人的事情禀报了朝廷,请朝廷加封此人官职,太祖说“你诬陷忠良,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死罪,不能封官。”命人将他送回给郭进。郭进再次请求说:“您这样做,使得我失信于别人,以后就不能再用人了。”太祖因此加封了那人的官职。
庄王绝缨
相传在春秋时代,楚庄王有一次宴请文武百官,饮酒作乐、听歌赏舞。 夜色来临,楚庄王命人点起蜡烛。 这时楚庄王也要其爱妾麦姬、许姬去向大臣们敬酒。
忽然,一阵风吹来,黑暗笼罩了大家,许姬感觉被人摸了一把,她反应很快地扯下那人的帽缨,回到楚庄王身边,告诉他等一下看谁帽缨断了,就知道谁是摸她的人了。
不料楚庄王却对大家说:“我们这样摸黑喝酒,不也挺有趣的吗?就暂时别把灯点上了吧!”最后酒酣耳热之际,楚庄王问大家:“真的很高兴吗?不把帽缨扯断的话,就不算尽兴!”大家纷纷把帽缨扯断了。楚庄王认为,宴请大臣是为了同乐,人喝醉了酒难免失态,如果为此处罚大臣,就失去原来的美意了。
过了几年,楚庄王攻打郑国时,有一位叫唐狡的将军特别勇猛,冲锋陷阵,使楚庄王威名大振,他就是当年被许姬扯断帽缨的人。 他以奋勇杀敌,报答了楚庄王的宽容大度。
管仲相齐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人才使用观。
在没有使用人才的时候,必须谨慎又谨慎,要好所有的调查,全方位的考察该人才,从德、智、体、美、劳(呵呵)等各个方面了解将要使用的人才,及时发现人才的优势和弱势,做好必要的预防和准备工作,如果无法通过预防和准备工作控制好用人风险,就干脆另起炉灶,重新寻找你需要的人才。
比如:国内一个著名的管理人经理,为了选择一个可以信任的会计,先去该会计的家里家访,同会计的父亲同席而眠,通过对其家人的了解分析,发现他的家人都很注重传统忠义思想,对会计儿子也非常有影响力,通过家访也了解未来的会计的财产家庭状况,也与其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会计的父亲成为另类的监督(非体制监督),这样该会计不仅获得了经理的信任,也不敢乱做帐,兢兢业业的工作,成为经理的有力的左膀右臂。
该经理就是通过可预防的手段,达到疑人不用的方式、用人不疑的成功结果。
############
做好了疑人不用,就要敢于用人不疑,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主观能动性和成就。
崇祯就是用人多疑的失败典型:
众所周知的袁崇焕就是最大的牺牲品,从刚开始的极其信任到最后的极度残杀,充满了多疑的用人方式。
不仅仅如此,为剿流寇,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农民军的负责人。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闯王”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明朝灭亡因为天灾瘟疫和崇祯多疑,和士大夫无关。明思宗崇祯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但在处理袁崇焕一事,却又表现得相当愚蠢。
可以这么说,如果崇祯用人不疑,李自成很可能被杨鹤、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卢象升、杨嗣昌等将领剿灭,如果崇祯用人不疑也不会冤杀袁崇焕,如果崇祯用人不疑、用好洪承畴,也不会导致洪承畴最终降清。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然而,眼下我们许多企业的管理离这种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据最新的一份权威调查分析:“在中国企业每一层次上,80%的时间用在管理上,仅有20%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而西方一些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管”与“理”的比例是2∶8。
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个现象——管理者“发号施令”,员工照章办事。在这些企业里,员工的最高目标就是干好分内的事,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晾在一边。受从众思维的束缚,员工都很听话,少有人会越雷池一步。
对员工的不信任,直接挫伤的是员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间接的后果是会加大企业离心力。如果我们的管理者能进行换位思考,与员工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在企业建立起一个上下信任的平台,无疑会增加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推行,企业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必须通过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以规范、协调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使全体职工在集体合同的规范下各自履行义务,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协商中,企业行政与职工代表,地位平等,密切合作,按照劳动法规定的有关各项劳动标准,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了平等对话。在达成了共识的基础上,起草制定集体合同,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正式颁布实施。以调整企业内部关系,使党政与工会、职工之间增进了解,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既使职工深深地体会公司领导的关怀和爱护,又使行政领导进一步了解职工的意见、愿望和呼声,企业凝聚力明显增强,职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全面统管”的结果有两个:一是降低工作效率;二是挫伤员工积极性。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首先要对员工充分信任,坚决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鼓励员工独立完成工作;其次是通过合理授权,建立一个员工能充分发挥能力的平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员工有了自己的发展平台,就会缓解管理者的工作压力。
现在,西方一些企业朝“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发展。他们认为,只要人人都学会了自我管理,那些条条框框的管理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这种理想模式的前提是,员工发自内心认同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员工只有经历长期的企业文化熏陶,才可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形成坚实的信任平台,管理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里有个以前的最佳答案,可以看一下:
[原文]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
“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
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翻译:
太祖在位时,郭进任西山巡检,有人告发他私通河东的刘继元,可能会叛变。太祖很生气,认为此人诬陷忠良,命人把他帮起来送给郭进,让郭进处置他。郭进接到人后,没有杀他,对他说:“你能为我夺取刘继元的一城一寨的话,我不但不杀你,还要为你请求赏赐官职。”过了一年多,那人果然引诱刘继元的一座城来归降。郭进将此人的事情禀报了朝廷,请朝廷加封此人官职,太祖说“你诬陷忠良,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死罪,不能封官。”命人将他送回给郭进。郭进再次请求说:“您这样做,使得我失信于别人,以后就不能再用人了。”太祖因此加封了那人的官职。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深究之,大有学问。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
因而,刘备的家业号称是亲情凝聚的典范。 关羽,可以放弃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维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于亲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里的“疑”,是不分明,不确定,不相信,有疑心。
大概意思是:对感觉靠不住、没把握、不放心或认为有问题的人,不能使用;对感觉不错的认为可用之人,就放心使用、大胆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必有疑虑。还可以解释为:怀疑人就不要用人,用了人就不要对人不放心。
现实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一切的一切不是说起来这么容易。 一般来讲,企业也好,事业也好,关键是用好人。
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根据需要、带着问题招才、识才、用才。
做一些调查研究是必要的,通过诸多人的实践鉴别是必要的,安排一些考验也是对的,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对人才的正确使用。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才来之不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旦发现人才,可以因人成事,因“神”盖“庙”,开辟另一片天地。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德”和“才”是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德,是指人的品德,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概括了这个方面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讲,“德”比“才”重要。“君子欲以义,小人欲以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凄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标准。
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最高境界,然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参差不齐。一句话,还是要因才使用。
蒙牛老总有一句名言: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核心资源,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人本管理,人才竞争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人事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每一位企业决策者都应当明白的道理。
企业在用人方面有许多做法,但要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信任是最为重要的。有位大企业的老总在谈到用人时说:“信任是我用人的第一标准。”
这句话很有见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既然你选择了他,便不应怀疑,不应处处不放心。既然你怀疑他,你便不要用他好了。
用而怀疑,实际上是最失策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灵活的,不是绝对的、死板的,否则就要犯错误。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不要绝对化。人是多面体的、多棱角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一般人很难用立体的、透视、多方位的眼光分辩,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
如对“可疑”之人,到底了解多少,判断是不是准确,可疑程度如何,有时候连自己也没有把握。一次、两次交道说明不了问题,短时间说明不了问题。
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对周围人的判断要兼容并蓄。
人常说,大多数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人时,要多听听周围人的意见。
当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判断和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有出入时,就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要固执己见,不妨再观察观察、再考验考验,再下结论。对人的判断准确与否,使用是否适宜,有时关系重大。
第三,在对人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有些事还要人干或者是人要找事干,常常是没有合适的,就不得不用不太合适的,因此不能拘泥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换句话说,在特殊情况下,“疑人”还是要用,用人还是要“疑”。
可把事分为大小轻重缓急,因人事宜。 第四,对人的看法不能一成不变。
事物都在变化中,人也在不断变化。阅历短,经验少,知识有局限性,一时事情没有干好,或者犯了错误,有了过失,就要宽宏大量,允许人犯错误并给人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抓住一点不放。
此外,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的人向坏的方面变化,不能放松警惕。 第五,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得饶人时且饶人。
人都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正如有的人一时为了“吃饭”或摆脱一时困境,偷了个“馒头”或贪污了“几块钱”,干了些“不冒烟”事,只要知错改错就可以,没有必要抓住辫子不放。
“大人有大量”。孔圣人周游列国时忍渴不喝盗泉之水,但却耐不住饥饿饱餐偷来之鸡,给后人留下笑柄。
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
赵简子用人不疑主要讲了什么事?
赵简子用人不论品行,甚至力排众议收服了一位恐怖分子,这个人叫杨虎,他来自鲁国,许多人都认为这个人没安好心,歹毒,不做好事,但赵简子对他却用之不疑。这令杨虎深为感动,他在灭掉范家和中行氏出谋划策,出人出力,并在一次战役当中献出获敌之策,主动请缨打前站,震撼众人大喊:“我是杨虎,杀死你们”杨虎之玩命,也可见赵简子人格之魅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