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应理解为专有地名。
故事发生地,当然是寓言神话类的,太行王屋山却是实际存在的。也就是在今河南济源与山西垣曲县接壤附近地区。
此处黄河也属于一个转弯区。垣曲城便在河曲处,也曾有个邵原城在近旁,王屋山也在附近战国时属晋地。
所以就不不必计较河曲怎么翻译了。因为该神话有讽刺意味,不便于地域具体化。
但实际上就是邵原的愚公被河曲的智叟说了(方言)。讲这个神话的人可定对该区域比较熟悉或是本地人。
列子,郑国圃田人,距离这里也不甚远。想想那些杞人 郑人 楚有过江等故事,这也类似。
就是智叟,愚公也不需要翻译,当做人名只做解释就行了。是不是,雷锋做好事,但我们总不能在名字里挖出精神光辉。
把人分聪明愚钝的第三方叙述不符合现代的人性平等教育。今天学该故事精髓在于不畏艰辛,充满勇毅精神。
至于更丰富的内涵留给成长后的学子理解为好。本人认为,如果没有智叟这个字眼的话,智叟的话也只是一种看法,但作者持态度了,算是明褒实贬吧。
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到整篇里去理解把握会更好些。 翻译的原则就要坚持直译,遵从原作者的意图和语言特色。
旁支的些许了解也就够了。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苗朝阳(1544—1629),字应葵,别号慎斋。世居山西省河曲县旧县城东苗家沟柏园村。明代官吏。 其父苗凤,业儒不就,以善疮疗闻名。万历四年(1576)三十二岁中举人,万历五年(1577)成进士,授河南新葵令,又调繁杞。后选取黄门给事,升兵科给谏,累迁太仆寺少卿,调应天府府丞。因不满朝政,于万历二十一年辞官告归,时年五十。先生生平直方磊落,最疾谄谀之士,酷好图书,著有《元白草家训之》存笥。尤其以编篆县志,为历史一大贡献,河曲县志明代以前史料,全赖慎斋得之。崇祯元年暮春竟左胯痛不能行,卧不能起,卒年八十有四。
黄宅中(1796 - 1863年) 字惺斋,山西省河曲旧县城人,高祖以下世为县学生。家有田百亩,以耕读为业。承庭训,七岁授毛诗,15岁六经四子书皆成诵,并学作诗文。20岁为禀生,尢喜读宋五子书。23岁为举人,27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年,授福州海防同知,署邵武府知府。任内廉勤,有令名。道光十五年以母丧归,三年后父又丧。道光二十年起,用为湖南永顺府古丈坪同知,后权守常州、德州、衡州及永顺府、宝庆府。道光二十四年,升贵州大定府知府。1851(咸丰辛亥年),护理贵四道。时年57岁,左腿痛于风湿,陈请病归未准。1852年(壬子)秋九月,奉旨授浙江杭嘉湖道。11月,卸事自黔起程。1853年(癸丑)夏四月,行次陕西长安县,疾益剧,奏请开缺,回籍调理。获准归里后,杜门谢客,专事著述,自号“农庄病叟”。其历史功绩史书多有记载。
赵渊(1857—1913)
“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县,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等。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的意思是【没有】。
亡,读音wú,通假字,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意思是【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出自《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汉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