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书亦称“草篆”。
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
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传说 汉朝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送文章,他在等待被接见时,看到门外工匠在用扫把蘸石灰刷墙,常常每一刷下去,白道里有些地方透出墙皮来。籍此,蔡邕回到家不断练习,独创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即“飞白书”。
晏殊与飞白书 有四篇有关「飞白」的书法言论 即《飞白书赋》、《御飞白书扇赋》、《谢赐飞白书表》、《御飞白书记》,其中《飞白书赋》最重要: 昔在轩后,旁罗俊英。乃有仓颉,思周神明。
下侔羽族之迹,上法奎圜之精。始造古文,播于寰瀛。
爰及东汉,纪年熹平。其臣蔡邕,誉闻帝庭。
瞩鸿都之蒇役,扫垩帚而字成。寓物增华,穷幽洞灵,肇此一体,用飞白而为名。
饰宫阙之题署,助圣览之艺能。厥后累朝之臣,习此奇迹。
代百名系,存乎简籍。然犹献之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
伊唐二叶,迨及高宗。威所留意,亦云尽工。
分赐宰弼,涣扬古风。若乃宫砚沉碧,山炉泛清,恣冲襟之悦穆,指神翰以纵横。
空蒙蝉翼之状,宛转蚪骖之形。斓皎月而霞薄,扬珍林而雾轻。
曳彩绡兮泉客之府,列●缟兮夏王之庭。仙风助其缥缈,辰象供其粹凝。
信一人之妙用,非末学之能称。而况取象八分,资妍小篆,玉洁冰润,龙骧虎变。
合心手以冥运,体乾坤之壮观。 这篇赋描写了「飞白」书体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兴盛成熟的全过程,可以称得起是一篇用赋体写作的「飞白」书法史论文。
所谓「飞白」,这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体,它的主要特征是笔画中间夹白。正如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所诠释的,「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它不同于枯笔,枯笔是偶尔露白,或时黑时白,而「飞白」则是丝丝夹白。至于「飞白」的用笔,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近岁蔡君谟(即蔡襄)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与『飞白』。
」黄伯思也说:「飞白与散隶相近,但增缥缈萦举之势。」(《东观余论》)所以我推断,「飞白」当是书法家运用散笔或排笔写作的,也即近似鸿都门杂役的帚子一般,圆笔裹锋是写不出「飞白」的。
晏殊与书史均认为,「飞白」是由东汉大学问家、书法家、《熹平石经》的写作者蔡邕创造出来的。蔡邕奉灵帝之命,作《圣皇篇》,书成,待诏鸿都门下,见杂役以帚沾灰成字,心为所动,归而作「飞白」。
但这个描述也让我们再清楚不过地看到,蔡邕的「飞白」是在杂役的启示才创作出来的。 晏殊提到「献之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飞白」,可以说大体符合实际。
我们知道,东汉蔡邕完成「飞白」创体之后,继起而作的有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吴帝孙皓、张弘、书诞,晋代的王廙、王羲之、刘劭,齐梁的肖子云、隋炀帝杨广等等。其中张、书、王(廙)、肖的「飞白」,被唐李嗣真的《书后品》列为「妙品」。
张弘之「飞白」,「绝妙当时,飘若云游,激如惊电,飞仙舞鹤之态有类焉。」王廙之「飞白」,「志气极古,右军(王羲之)之亚也。
」(以上均见唐张怀权《书断》)但事物的发展完善总要有个过程,「飞白」书法初创时,突出的倾向是飞少白多,全用楷法。到齐梁肖子云时,似又矫枉过正,变而为飞多白少。
正如之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所说的:「古法飞少白多,其体犹拘八分,自肖子云变而飞多白少。」唐太宗更认为,肖书(主要当指其「飞白」)「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管秋蛇。
」,「虽秃千兔之翰,无聚一豪之筋。」(见《晋书‧王羲之传论》)比晏氏的批评要严厉得多。
晏与刘有定的意见大体一致,属传统的看法。 欧阳询是唐初著名的书法家,他也曾致力于「飞白」的写作,他的「飞白」被《书后品》列为「妙品」,《书断》更认为其「飞白冠绝,峻于后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
」他为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飞白」的继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唐太宗是一个喜爱书艺又极有素养的书法家。
「(唐)太宗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书史会要》)「(贞观)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
太宗操笔作飞白书,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竟,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请付于法。
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竟不加罪。
「十八年五月,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以上见《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
唐高宗亦雅好「飞白」,尝作「飞白」书赐戴至德、郝处俊、李敬玄、崔知悌等人,「皆见意于辞」。高宗皇后武则天亦能作「飞白」,其作品至今犹存,颇为人所爱。
其后太宗子曹王明、女儿晋阳公主亦善飞白。《书小史》称曹王明特善飞白,不减其父。
《书史会要》说曹王明「飞白乱王右军,有唐以来。
飞白书亦称“草篆”,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
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因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
飞白书在墨法上要求黑、白相间,在形体上要求用波磔的飞扬体势,以体现“飞”,飞白书的一个最大也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它的所有点画中都呈现出露白的笔迹。而笔画露白的形式,白书既然是“飞”与“白”的兼备,则应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扩展资料:
飞白书的由来: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皇上令蔡邕书写《圣皇篇》,他写完后便动身送往皇家藏书之所鸿都门。
不巧,这一天鸿都门正好修理内部,大红的宫门紧紧地关着。只见一个工匠,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宫墙。由于答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浓,所以刷完的墙一道黑一道白的,看上去很不舒服。
蔡邕见此,心中不觉随之一动。他想,以往写字多是用笔蘸足墨汁,一笔写下去,笔画是纯黑的。如果能借鉴工匠刷墙的原理,让黑色的笔画里露出些纸或帛的底色来,整幅字看起来岂不更加生动自然?
回到家里,他赶紧找来一些竹子,劈成细细的条条,仿照答帚的式样,绑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笔。然后饱蘸浓墨,运笔时速度又较快,经过几次刻怠练习,终于创造出这种点画中有一丝一条的露白的书体“飞白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飞白书
飞白书源于八分书,是隶书八分体演变 而成的,其内涵包括隶书中的“飞”与线条 中的丝丝露“白”,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墨的干 涸而笔画露白。
飞白书在墨法上要求黑、白 相间,以体现“白”的特点;在形体上要求 用波磔的飞扬体势,以体现“飞”。 传说汉朝 书法家蔡邕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送文章,他 在等待被接见时,看到门外工匠在用扫把蘸 石灰水刷墙,每一刷下去,白道里有些地方 透出墙皮来。
蔡邕回到家不断练习,独创了 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即“飞白书”。 至唐代,飞白书仍然盛行,唐代的皇帝 还写飞白体赐给臣下作为礼物:“伊唐二叶, 迨及高宗。
威所留意,亦云尽工。分赐宰弼, 涣扬古风。”
飞白书因为本身的特点,所以被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额飞白书 称之“空蒙蝉翼之状,宛转蚪骖之形。斓皎 月而霞薄,扬珍林而雾轻”。
历史上善于写飞 白书的名家很多,如韦诞、王栗、张弘、王麋(yi)、王羲之、王献之、武则天等。
在东汉的时候,灵帝下旨,让蔡邕写《圣皇篇》。
蔡邕将文章写好后,要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里的人目中无人,来客都要在门口等候多时。
蔡邕在等待接见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工匠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刷墙,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回到家里,蔡邕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文人墨客们被他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所吸引,于是此法很快就在书艺界流行,后人称之为“飞白书”。
飞白
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c?word=%B7%C9%2C%B0%D7%2C%CA%E9%B7%A8&url=/ZHUANTI/shufashuyu%2Ehtm&b=0&a=4&user=baidu
晏殊有四篇有关「飞白」的书法言论,即《飞白书赋》、《御飞白书扇赋》、《谢赐飞白书表》、《御飞白书记》,其中《飞白书赋》最重要。 这篇赋描写了「飞白」书体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兴盛成熟的全过程,可以称得起是一篇用赋体写作的「飞白」书法史论文。所谓「飞白」,这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体,它的主要特征是笔画中间夹白。正如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所诠释的,「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它不同于枯笔,枯笔是偶尔露白,或时黑时白,而「飞白」则是丝丝夹白。至于「飞白」的用笔,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近岁蔡君谟(即蔡襄)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与『飞白』。」黄伯思也说:「飞白与散隶相近,但增缥缈萦举之势。」(《东观余论》)所以我推断,「飞白」当是书法家运用散笔或排笔写作的,也即近似鸿都门杂役的帚子一般,圆笔裹锋是写不出「飞白」的。
历史考证
晏殊与书史均认为,「飞白」是由东汉大学问家、书法家、《熹平石经》的写作者蔡邕创造出来的。蔡邕奉灵帝之命,作《圣皇篇》,书成,待诏鸿都门下,见杂役以帚沾灰成字,心为所动,归而作「飞白」。但这个描述也让我们再清楚不过地看到,蔡邕的「飞白」是在杂役的启示才创作出来的。
晏殊提到「献之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飞白」,可以说大体符合实际。我们知道,东汉蔡邕完成「飞白」创体之后,继起而作的有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吴帝孙皓、张弘、书诞,晋代的王廙、王羲之、刘劭,齐梁的肖子云、隋炀帝杨广等等。其中张、书、王(廙)、肖的「飞白」,被唐李嗣真的《书后品》列为「妙品」。张弘之「飞白」,「绝妙当时,飘若云游,激如惊电,飞仙舞鹤之态有类焉。」王廙之「飞白」,「志气极古,右军(王羲之)之亚也。」(以上均见唐张怀权《书断》)但事物的发展完善总要有个过程,「飞白」书法初创时,突出的倾向是飞少白多,全用楷法。到齐梁肖子云时,似又矫枉过正,变而为飞多白少。正如之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所说的:「古法飞少白多,其体犹拘八分,自肖子云变而飞多白少。」唐太宗更认为,肖书(主要当指其「飞白」)「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管秋蛇。」,「虽秃千兔之翰,无聚一豪之筋。」(见《晋书‧王羲之传论》)比晏氏的批评要严厉得多。晏与刘有定的意见大体一致,属传统的看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