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为南唐保大年间(西元九四三~九五七年)建造,初名龙光寺,规模不大。保大九年,元寂禅师奉诏任寺中住持后,扩建殿宇,重塑佛像,规模扩展。宋朝理宗钦赐「皇觉宝殿」匾额,香火大兴,远近闻名。明正统年间,龙光寺又奉敕修建改名为龙华寺。崇祯元年(西元一六二八年),元宗和尚又重修寺院,竣工不久即毁於兵燹。清代康熙辛亥年(西元一六七一年),梅逢禅师重新修建龙华寺。民国时期曾在此设立邮电局。一九五七年县佛教小组曾捐款修葺,近年又修缮大雄宝殿及院墙。
龙华寺历史悠久,声名四溢。自南唐保大九年(西元九五一年)元寂禅师奉诏到此传经,近千年香火旺兴不绝,历代名人游览不迭,并留下许多诗画墨宝。宋朝苏东坡、杨万里,明朝解缟、罗洪先、邹元标等皆有誉诗,但多以失传。明朝太子太保左都御史邹元标题诗云∶「龙华寺在南山下,门对青峰境更幽。地回永无尘事忧,堂空时见碧云流。风传佛阁千铃名,月照禅林万木秋。却忙朗公传法日,僧残碑断不胜愁。」
据县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一618年),有一个姓叶名惟胜的和尚,手持杖锡,从江苏润州甘露寺南下,来到仙游龙华地界,看到宝幢山“烟花苍苍,花气如云”,就在山下结茅为庐住下了。有一天清晨,旭日高悬,而宝幢山上仍然云遮雾樟,忽然有两条巨龙从云雾中翻腾下来,龙嘴里各衔著一朵鲜艳的莲花,奉献给惟胜和尚。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地百姓在惟胜的草庐旧址上建成了仅有上下两座厅堂的禅院。唐宣宗大中初(约公元848年),因前有“双龙献花”之奇,皇帝李忱赐给寺名“龙华寺”(莆仙话中“花”与“华”同音)。龙华地名由此而来。
宋朝时,龙华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宝刹。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皇帝赵祯曾下诏召见龙华寺主持雪径和尚入京讲道,并赐给他衣物。朝官范仲淹还赠诗给雪径和尚:“斌诀若不离荆楚,怎得连城倍价高。”从此以后,龙华寺大加扩建,僧徒日益增多,成为仙游的一大丛林。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前后,寺院三遭火劫,俱经过先后六十五年的修建,龙华寺风姿依然不减当年。
元朝时,全县和尚尼姑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可见当时的昌盛情况。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皇帝两次征召龙华寺主持无隐大师入京讲道。无隐大师力辞不就,成宗皇帝就诏命龙华寺统辖县西、县西南所有寺庵。元末至清初,龙华寺又历经四度兴废。现存的大雄宝殿就是一九四二年翻建的。
据县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一618年),有一个姓叶名惟胜的和尚,手持杖锡,从江苏润州甘露寺南下,来到仙游龙华地界,看到宝幢山“烟花苍苍,花气如云”,就在山下结茅为庐住下了。有一天清晨,旭日高悬,而宝幢山上仍然云遮雾樟,忽然有两条巨龙从云雾中翻腾下来,龙嘴里各衔著一朵鲜艳的莲花,奉献给惟胜和尚。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地百姓在惟胜的草庐旧址上建成了仅有上下两座厅堂的禅院。唐宣宗大中初(约公元848年),因前有“双龙献花”之奇,皇帝李忱赐给寺名“龙华寺”(莆仙话中“花”与“华”同音)。龙华地名由此而来。
宋朝时,龙华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宝刹。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皇帝赵祯曾下诏召见龙华寺主持雪径和尚入京讲道,并赐给他衣物。朝官范仲淹还赠诗给雪径和尚:“斌诀若不离荆楚,怎得连城倍价高。”从此以后,龙华寺大加扩建,僧徒日益增多,成为仙游的一大丛林。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前后,寺院三遭火劫,俱经过先后六十五年的修建,龙华寺风姿依然不减当年。
元朝时,全县和尚尼姑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可见当时的昌盛情况。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皇帝两次征召龙华寺主持无隐大师入京讲道。无隐大师力辞不就,成宗皇帝就诏命龙华寺统辖县西、县西南所有寺庵。元末至清初,龙华寺又历经四度兴废。现存的大雄宝殿就是一九四二年翻建的。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
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而建造,并按佛经中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名。几经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观。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相传初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现在的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济济一堂。 现存龙华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高40.4米,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其砖身和基础部分,系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时的原物。宝塔各层均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弥勒像,明旸法师咏诗云:“布袋空携会也么?终朝开口笑呵呵;一生补处成真果,三会龙华阿逸多;大肚能容天下事,慈怀普治世间疴;华林园里度凡众,兜率宫中证佛陀。”
弥勒佛像龛前有楹联曰: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是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弥勒佛龛后有1982年明炀法师升座方丈,宁波天童寺所赠弥勒“皆大欢喜”水墨画,佛画前有楹联曰:笑容常现已无贪嗔痴;大肚包容勇修戒定慧。佛龛两侧是法物流通处。佛龛前有随喜功德箱,地上有竹叶玛瑙石。殿后有启功所书的“法相庄严”匾。
第二殿为天王殿,赵朴初题楹联点明“龙华弥勒”的出处:“修上乘行面向未来,初入山门先参弥勒;诵下生经依于内苑,侍随海众三会龙华。”
第三殿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四字为书法家、孙中山秘书田桓先生题写,檐下还悬挂著名书画家唐云先生题额“龙华十方”匾额。
第四殿三圣殿,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瑛法师书写的“莲风远被”匾额和明旸法师所书“清凉地”匾额。
第五殿是方丈院,“华林丈室”四个篆字为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先生所书。方丈正厅为三间,长条案上供一尊青铜毗卢遮那佛像及精制彩瓷五供具,中间一副赵朴初用飞白体书写的“纵横十笏谈法地,烂熳千花选佛场”点出方丈的来历典故
上海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徐汇区的龙华镇,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
相传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王孙权为其母所修,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如今的龙华寺早已成为了以古寺、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构成的宗教旅游胜地。
龙华寺内景色幽静,殿宇巍峨,金碧钩耀,禅韵庄严凝重。寺内殿堂齐整,布局合理,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
第一殿为弥勒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这里供奉的弥勒像和其他寺庙一样,相传是中国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名契此)形象,袒露胸膛,笑口常开;第二殿为天王殿,殿两侧是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像,面貌圆盛,姿态端严。
与别的寺庙天王殿不同的是,这里还供奉着一尊天冠弥勒像;第三殿为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
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法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白象,以示尊贵。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
寺内钟楼之上悬有一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2米,重达13000斤。每年年底,都会有“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龙华寺的传说: 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
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
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
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
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据说,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景点旅游提示 门票:10元/人 到达方式:上海市内乘坐73、87、41、44、104等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开放时间:07:10到16:30 饮食:龙华寺内素鸡、素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