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朝代没有宰相,但为枢密、参知政事或入阁为学士也算:
1、李回,北宋哲宗元佑年(1086年 )进士,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拜端明殿学士,权知三省枢密院事。1131年(绍兴元年)进同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2、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谥文瑞, 清朝大臣,三代帝师。
3、何如宠(1569—1642),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明末 名臣。
4、汤金钊(1772-1856 ) 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进士,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官至吏部尚书。
5、周经 ,字伯常,明正统四年(1439)—正德五年(1510),天顺庚辰进士
○天缘记 其名曰摆花张四姐思凡。
出於鼓词。荒唐幻妄。
然铺设人物兵马旗帜戈甲战鬬击刺之状。洞心駴目。
可喜可愕。亦有足观者。
段成式诺皋记云。天翁姓张名坚。
字刺渴。渔阳人。
然则谓天女姓张。固非无因也。
大略云。张女四姐。
玉皇之女。王母所生。
【王母若指西王母。则不在天宫。
此盖因玉皇而称王母耳。】姊妹共七人。
居斗牛宫中。宋仁宗时。
东京崔文瑞者。贫士也。
奉母居破庙中。女与崔有仙缘。
故下嫁之。崔一旦巨富。
金珠寳货。不可算数。
富人王员外诬崔为盗。张指挥纳其贿。
酷刑拷崔。女乃入狱救崔出。
尽纵狱囚。杀王员外。
指挥奏于朝。遣包拯捕女。
又为所擒。已而释还。
奏请用杨家将讨之。【此又参用杨家将演义。】
杨文广、呼延庆与战。皆为收入摄魂瓶中。
复用杨家女将木桂英、李三娘、查查公主、蓝峰小姐、赛花小姐五人。皆能驾雾腾云。
飞沙走石。交战时各显神通。
复尽被收入摄魂瓶。包拯入地府。
又往佛国徧察之。皆不得其根底。
乃至南天门谒老君。引奏玉皇。
查点斗牛宫。始知其下界三日。
乃命火龙、哪吒、齐天大圣三天将同往。令取还天宫。
及交战复皆大败。诉於王母。
令其姊妹六仙女共说之。令谒玉皇。
复还天上。乃呼崔母及文瑞同升。
俱证仙果。其所盗用天上三寳。
一曰钻天帽。戴之则三十三天任其独往独来。
一曰入地鞋。履之则十八层地府任其自出自入。
一曰摄魂瓶。用之则天神天将皆为所摄。
其说颇仿西游记、封神演义。各出皆仙女当场。
戎装武饰。他剧所无也。
【按剧指张四姐为织女。虽甚诞妄。
然太平广记所载。唐人郭翰乘夜卧庭中。
空中有人冉冉而下。凤冠琼履。
曰吾天上织女也。仰慕淸风。
愿托神契。如是者凡一年。
剧盖本此。又韦安道遇后士夫人。
天后以为魅物。令正諌大夫明崇俨。
用太乙符籙法治之。不效。
因致坛醮之籙。使徵八极厚地。
山川河渎。丘墟水木。
主职鬼神之属。其数无阙。
又徵人世上天累部八极之神。具数无阙。
崇俨请自见而索之。忽若为物所击。
奄然斥倒。称罪请命。
其后安道随与俱去。夫人被法服。
居大殿。奇容异人。
来朝皆华冠长剑。被朱紫之服。
此记言张氏灵通。包拯徧察。
不能知其根柢。天神与战。
亦皆不胜。铺叙点染。
彷佛近之。】。
有一些朝代没有宰相,但为枢密、参知政事或入阁为学士也算:1、李回,北宋哲宗元佑年(1086年 )进士,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拜端明殿学士,权知三省枢密院事。
1131年(绍兴元年)进同枢密院事,参知政事。2、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谥文瑞, 清朝大臣,三代帝师。
3、何如宠(1569—1642),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明末 名臣。4、汤金钊(1772-1856 ) 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进士,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官至吏部尚书。
5、周经 ,字伯常,明正统四年(1439)—正德五年(1510),天顺庚辰进士。
阅碑文方知是元皇后裔 今邢台、邯郸一些县的村庄的申氏,说他们是“铜锅申”或“锅片申”,他们只知道祖上破釜而分宗,大多数人对其家族的详细情况是不清楚的。
今沙河市三王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石碑揭示了申氏家族之秘,碑原在申氏祖坟,后移村中。碑正面刻“申氏祖茔”,背面刻“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志铭”。
墓志铭中说:申氏始祖璟公“为元皇裔,实小子王之从堂季父,而元顺帝同胞叔也,初封晋王,改封潞王,子十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即俗传所谓十八公是也……顺帝北行抵和林,元裔杀戮殆尽,公藩潞乃携眷避兵屯留,而绛州,为存宗嗣计,故改曰姓申,折铜锅十八块”。墓志铭撰写者申瑞澄,永年申庄村人,清末湖北试用知县。
永年申庄和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和三王村碑文雷同,阅碑后,方知迁徙邢台、邯郸一带的申氏是元皇后裔。 据沙河上申庄《申氏家谱》、永年申庄《申氏族谱》、涉县神头《申氏家乘》、内邱柳林沟《申氏宗谱》和武安矿山村《申氏追远录》及申海群等人的调查了解,十八公中长子文秀迁沙河上申庄,不久一支迁三王村,因申氏始祖璟公排行三,而且为王,所以其后人将名取为三王村,以作纪念。
后子孙又迁至申庄、西赵村、葛村等村;三子文正迁威县中章台,后有子孙迁北章台;四子文美迁永年申庄,后有子孙迁石碑口、陈庄等村,还有子孙迁至邢台县麦地湾及邢台市区申庄等村;六子文平迁至曲州;七子文智迁武安矿山村;九子文法迁威县东柏悦村;十六子文瑞迁内邱黄釜村,“釜”者锅也,黄釜乃皇釜之隐语也。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十八子文义迁涉县段曲村,后有子孙迁神头、申庄、东达、后峧、马布等村。
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说:十八子文义从山西潞城到洪洞,再由洪洞迁神头,文义未去屯留和绛,这同蒙族小儿子守老窝的传统相吻合。笔者推断,逃往绛的元皇后裔申氏为安全东迁,也必然像迁往涉县的文义一样,先从绛到洪洞集中(明初洪洞大槐树处设移民登记站),然后伴随着汉人的移民浪潮而迁往邢台、邯郸一带。
1994年版《沙河市志·上申庄条》说:上申庄申氏为北魏拓跋氏后裔。查《上申庄家谱》,今申氏传至二十七代,和三王村碑文相吻合,北魏年代甚远,上申庄申氏绝不是北魏拓跋氏后裔,当年立碑攀附,目的为免遭明统治者迫害。
从山西迁徒邢台、邯郸一些县的元皇后裔申氏,因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数百年的共同生活,已和汉族完全融合。当然这种融合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
蒙汉民族融合提高了民族素质。元皇后裔申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和谐的典范。
二、元皇后裔申氏属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晚年为继承人问题苦恼不堪,四子中三子窝阔台追随父亲“伐金、定西域……攻城略地之功居多。”(《元史·太宗本纪》)成吉思汗驾崩后,窝阔台“以太祖遗诏即帝位于库铁乌阿刺里。”
(《元史·太宗本纪》)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继汗位。成吉思汗虽立窝阔台继汗位,但宠爱幼子托雷,将重军交给托雷,让其监国。
贵由死,托雷子蒙哥依赖其父留下的雄厚实力争得大汗之位。蒙哥死,其弟忽必烈继汗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领土最辽阔的元朝,元的大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沙河三王村碑文说:申氏始祖璟公是元顺帝胞叔,可元顺帝父明宗和世只有一个弟弟文宗图贴睦尔,申氏太始祖非元顺帝胞叔!武安矿山村《申氏追远录》说:申氏太始祖“初封晋王,改封潞王,世居潞城天宫村。”元代确有晋王,元世祖封皇长孙甘麻刺为晋王,其子也孙铁木儿世袭晋王,后称帝即泰定帝,以其子八的麻亦儿间卜世袭晋王,三代晋王均未居潞城,由此断定申氏非晋王后。
因申氏祖先口传久远,难免失真。元史专家周清澍依据“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赐太宗窝阔台之孙、阔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于潞州上党。”
(见2005年11月1日《周清澍给申海群先生的信》)“疑申氏一族也许是小薛后代,因小薛一族世代驻居潞州。”(见《周清澍给申海群先生的信》)周先生疑申氏是窝阔台系是有道理的。
在元统治即将崩溃时,小薛后裔不愿意再回漠北的主要原因是,窝阔台系同托雷系长期争夺皇位斗争相当激烈,作为窝阔台系的元皇后裔申氏,深知同托雷系的元顺帝逃往漠北不会有好结果;且他们已数代生活在中原,已习惯中原生活,也不愿意再回严寒的漠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