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汉朝时,瓯海区潘桥镇新桥头有一座韩宅庄园,住着一位姓韩的员外。
家有良田百亩,房屋百间,佣人和长工几十个。韩员外到了四十岁,夫人生了个又胖又白的细儿。
两夫妻十分快活,给儿子取名叫韩湘。小时候大家都叫他湘子。
韩湘子六七岁时,员外聘请了老师,教他读书。他绝顶聪明,又勤奋好学,到十五六岁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哪晓得韩湘子到了十八九岁时,无心功名,学业一日日荒疏,喜欢跟一班朋友东游游西荡荡。他喜欢吹笛子,那美妙的笛声连过路人都站着听。
韩员外见儿子起仕途无缘,心里急煞,就想给他订亲,免得他浪荡下去,败坏家业。附近林桥头有位姓林的富户,小女十八岁还未受聘。
听说韩员外要替儿子订亲,就开了年庚红贴,托一位快嘴媒婆上门说亲。韩员外时早就听讲林家小女容貌端庄,为人温顺贤淑,加上家里富,门当户对,当下就应允了。
聘礼送过,选定当年八月十六成亲。韩员外只当儿子一定会格外高兴,料勿到,他倒反变得更加懒散。
弄得韩员外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一日,韩湘子坐在桥上吹笛,见南面来了个道人,身背宝剑,腰挂葫芦,怪模怪样的。
道人觉得韩湘子的笛吹得好,就坐在一边听,等到笛声一停,就和韩湘子谈起来,两人好比老朋友恁,无话不谈。从谈话中,道人晓得这后生看透世态炎凉,人生如梦,就讲了几句修道成仙的话。
韩湘子一听,全合自己心意,磕头就拜,还口口声声叫起“师父”来,要跟道人一起走。道人微微一笑,吟道:“世人都慕天上仙,修道须要意志坚。
但等手捧圆月时,必有云间人来牵。”说完,道人就勿见了。
韩湘子晓得遇到了仙人,心想到时候一定会有人来超度,就专门在修道成仙上用心思。转眼已过中秋佳节,韩湘子的婚期到了。
这日,韩宅内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亲朋好友都来贺喜。只有韩湘子一人暗暗着急,师父怎么还勿来呢?要成仙,我怎么能进洞房度花烛之夜?酒筵散后,宾客一个个离去,韩湘子被人拉拉扯扯,推进了洞房。
他看到如花似玉的新娘子,免不了有点动心。但转念一想,女子好比鲜花,眼前确实十分美丽,日长月久总会衰老。
一想到这里,他就呆呆坐着,对新娘子勿理勿睬。林小姐本来只当韩湘子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夫妻必定能够相敬相爱,哪里料到他恁薄情,心中气愤极了。
韩湘子抬头看看窗外明月,想起道人那四句话,呀,十五月光十六圆,今天莫非就是道士前来超度我的日子吗?再一想,我的手怎么能捧到天上的圆月呢?越想越解勿开这个谜。他要到外面散散步,舒舒心,一拉开门,门被反锁了。
没法了,只好靠在桌角头打瞌。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把韩湘子吹醒了,他这才晓得忘了关上内窗,随即去拉两扇窗门的推板,“啪!”的一声,当两块推板凑在一起时,韩湘子不觉又惊又喜,原来左右推板上都画着半个月亮,又手拉拢推板,立即拼成一轮明月。
嗨,这不正是“手捧圆月”吗?韩湘子高兴得急忙打开窗门跳出去,他回过头反手关窗时,看见自己心爱的笛子在花瓶里,随手将它拿来,再关好窗门。他怕惊醒家里人,就悄悄从墙头爬出云,只见那道人已在墙外等候。
道人看到韩湘子,也勿同他讲话,顾息朝南面方向走去。韩湘子立即跟着,想上前行个礼,可怎么也赶勿上,只得在道人的屁股后面高一脚低一脚地紧跟着。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前面出现一座高山。道人上山好象勿用一点力气,而韩湘子每登一步,都要使出牛劲马力,跑得满头大汗,一双脚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淋,一身新衣裳也撕得挂零落,幸好这支心爱的笛子还完整无损。
韩湘子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天光,才登上了高山山顶,这时,只见白云在脚下缭绕,群峰隐没在云雾之中,抬头看看,那道人早已不知去向了。韩湘子累得筋疲力尽,随即往一块大岩石上一躺,等那道人来。
等了大半天,也勿见道人的踪影。就拿起笛子吹了起来,只当道人听到笛子的声音会来接的。
谁料一日过去了,还是失望。从这日起,韩湘子就在山顶住下来。
饿了,摘些野果充饥;渴了,寻点泉水喝;夜晚,和衣困在那块大岩石上,想念道人时,就摸出笛子对着白云吹吹。再讲韩宅的新娘和两位老人见新郎失踪,急忙派人四出寻找,寻了好几天,连一点消息也没有。
过去一个多月,有一天来了一位斫柴人,说在白云山打柴时,听到一个人在山顶吹笛,想必就是韩湘子。韩员外听了大喜,立即派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去寻新郎。
果然,在白云山顶,寻到了韩湘子。几个人好言劝他回家,他执意不肯。
大家硬拉他下山,怎么也拉不动,只得回去禀报韩员外。韩员外没法子,只好每天派人给韩湘子送饭,免得他活活饿死。
哪知韩湘子每餐接过饭碗,往脚下的大岩石上一丢,“乒”的一声,碗就摔得粉碎。他摔了碗,又摸出笛子呜呜地吹了起来,引来群鸟儿,把撒下的饭啄个精光。
韩湘子见家里人要他下山之心不死,就对来人说:“你只要把我摔坏的碗片重新拼成一个碗,我就答应回家。”来人看他说得认真,立刻去拾起那些碗的碎片,要拼成一个碗来,忙了一天,也拼不起来,只好下山回去。
韩湘子意志坚定,过了财、色、情三道关。这天,道人从云中飘飘而来,答应收韩湘子做徒弟,带他到。
湘是形声字,从水从相。现在都知道湘是湖南省的简称,而湖南之所以简称湘,与湘江有关。湘自古都是首先指称湘江,古代叫做湘水。水好解释,因为古代除了长江专称为江,黄河专称为河以外,其余的江河都称为水。那么湘江为什么会被成为湘呢。目前所知湘字最早出于周时:1、于以湘之,维锜及釜。——《诗·召南·采苹》,2、沈玉躬兮湘汨。——《楚辞·涉江》,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楚辞·渔父》。中华文化发源于中原,在周时,湖南为蛮荒之地,并非中原文化兴盛的地方。
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为了纪念故地,他们将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河流称为湘,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这也许就是湘字的来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之后,为了“示疆威,服海内”,公元220年,秦始皇第一次巡视全国。途径彭城的时候,听闻象征着周朝天子权利的周鼎沉没于泗水之中,周朝持续八百年,秦始皇也想得到这件国宝,使得秦代周更合乎天意,于是派遣上千人潜入水中寻找,结果一无所获。
秦始皇正恼怒刚才差点落水,惊魂未定,此时又听闻什么湘水女神,更是恼怒,一个小小的神就与自己作对。于是派遣三千刑徒把湘山的树木全部砍光,使湘山成为一座秃山。秦始皇出了一口气,以为战胜了湘水女神。之后秦始皇没有了巡游心情,便从南郡经过武关回到了咸阳。
扩展资料: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
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楚人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歌·湘夫人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
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
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
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
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
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
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
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
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
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
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
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
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
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
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
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
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
有用之学(无湘不成军的由来)
湘军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民间起兵,一是书生带兵。
郁达夫最喜欢的诗人黄仲则诗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湖南湘乡的老书生罗泽南却用行动证伪了这句话,并赢得生前身后的“青眼”。“无湘不成军”一语在今日已成套话,其实,这句话由“无湘乡,不成军”衍变而来。而“湘乡”二字当日也不是用来指称曾湘乡(国藩),而说的是以罗泽南为首组织起来的湘乡团练。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抗日期间任教于兰田国立师范学院(湖南涟源),撰《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就直接说“无泽南,无湘军”。
由此可知罗泽南在湘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泽南少时,家境十分贫困,父亲不事生产,母亲多病体弱,全靠伯父接济。
伯父也不宽裕,实在没办法过日子了,就到当铺应急,伯父一件布袍来来回回竟曾当走过七次!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泽南的性情却甚平和。
十一岁那年,根据家门左边是药店、右边是染坊的地理特征,他写了副门联:“生活万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寥寥十二个字,泽南的安贫乐道,醇和忠厚跃然纸上。
只是,更大的考验在后头。
从十九岁起,十年之内,他的母亲、大哥、大嫂、伯父以及三个儿子先后逝世,妻子也因伤心过度而哭瞎了眼睛。
人伦惨变,令人难以承受。当此艰难时世,泽南愈发表露了硬汉本色,他“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这种身无分文、心怀天下的精神状态,泽南保持了十五年。
咸丰二年,太平军自广西北上,势如破竹,杀到长沙城下,湘乡人开始组织团练;修炼了十五年的泽南终于有了试验“所学深浅”的机会。
他带领弟子们训练乡民,“以宋儒理学治兵”:白天打仗,夜里讲学,上马杀敌,下马读书。
军队这种机构,极易流于“以义为利”(拿命换钱)的庸俗化,而导致最终的失败,只有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到位的军队才有可能在艰苦环境中崛起,并保持百折不挠的韧劲。
湘军初起,宋儒的坚忍刻厉之学,就起到了很好的政治教育效果。起兵后,泽南率军转战于湘、鄂、赣三省,历经大小数十战,时称名将。
咸丰五年三月,泽南在湖北洪山作战,右额中弹,继续指挥作战七日,终于不治。
临死前,他给前去探问的胡林翼留下十二个字的的绝笔:“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传说汉朝时,瓯海区潘桥镇新桥头有一座韩宅庄园,住着一位姓韩的员外。
家有良田百亩,房屋百间,佣人和长工几十个。韩员外到了四十岁,夫人生了个又胖又白的细儿。
两夫妻十分快活,给儿子取名叫韩湘。小时候大家都叫他湘子。
韩湘子六七岁时,员外聘请了老师,教他读书。他绝顶聪明,又勤奋好学,到十五六岁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哪晓得韩湘子到了十八九岁时,无心功名,学业一日日荒疏,喜欢跟一班朋友东游游西荡荡。他喜欢吹笛子,那美妙的笛声连过路人都站着听。
韩员外见儿子起仕途无缘,心里急煞,就想给他订亲,免得他浪荡下去,败坏家业。附近林桥头有位姓林的富户,小女十八岁还未受聘。
听说韩员外要替儿子订亲,就开了年庚红贴,托一位快嘴媒婆上门说亲。韩员外时早就听讲林家小女容貌端庄,为人温顺贤淑,加上家里富,门当户对,当下就应允了。
聘礼送过,选定当年八月十六成亲。韩员外只当儿子一定会格外高兴,料勿到,他倒反变得更加懒散。
弄得韩员外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一日,韩湘子坐在桥上吹笛,见南面来了个道人,身背宝剑,腰挂葫芦,怪模怪样的。
道人觉得韩湘子的笛吹得好,就坐在一边听,等到笛声一停,就和韩湘子谈起来,两人好比老朋友恁,无话不谈。从谈话中,道人晓得这后生看透世态炎凉,人生如梦,就讲了几句修道成仙的话。
韩湘子一听,全合自己心意,磕头就拜,还口口声声叫起“师父”来,要跟道人一起走。道人微微一笑,吟道:“世人都慕天上仙,修道须要意志坚。
但等手捧圆月时,必有云间人来牵。”说完,道人就勿见了。
韩湘子晓得遇到了仙人,心想到时候一定会有人来超度,就专门在修道成仙上用心思。转眼已过中秋佳节,韩湘子的婚期到了。
这日,韩宅内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亲朋好友都来贺喜。只有韩湘子一人暗暗着急,师父怎么还勿来呢?要成仙,我怎么能进洞房度花烛之夜?酒筵散后,宾客一个个离去,韩湘子被人拉拉扯扯,推进了洞房。
他看到如花似玉的新娘子,免不了有点动心。但转念一想,女子好比鲜花,眼前确实十分美丽,日长月久总会衰老。
一想到这里,他就呆呆坐着,对新娘子勿理勿睬。林小姐本来只当韩湘子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夫妻必定能够相敬相爱,哪里料到他恁薄情,心中气愤极了。
韩湘子抬头看看窗外明月,想起道人那四句话,呀,十五月光十六圆,今天莫非就是道士前来超度我的日子吗?再一想,我的手怎么能捧到天上的圆月呢?越想越解勿开这个谜。他要到外面散散步,舒舒心,一拉开门,门被反锁了。
没法了,只好靠在桌角头打瞌。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把韩湘子吹醒了,他这才晓得忘了关上内窗,随即去拉两扇窗门的推板,“啪!”的一声,当两块推板凑在一起时,韩湘子不觉又惊又喜,原来左右推板上都画着半个月亮,又手拉拢推板,立即拼成一轮明月。
嗨,这不正是“手捧圆月”吗?韩湘子高兴得急忙打开窗门跳出去,他回过头反手关窗时,看见自己心爱的笛子在花瓶里,随手将它拿来,再关好窗门。他怕惊醒家里人,就悄悄从墙头爬出云,只见那道人已在墙外等候。
道人看到韩湘子,也勿同他讲话,顾息朝南面方向走去。韩湘子立即跟着,想上前行个礼,可怎么也赶勿上,只得在道人的屁股后面高一脚低一脚地紧跟着。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前面出现一座高山。道人上山好象勿用一点力气,而韩湘子每登一步,都要使出牛劲马力,跑得满头大汗,一双脚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淋,一身新衣裳也撕得挂零落,幸好这支心爱的笛子还完整无损。
韩湘子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天光,才登上了高山山顶,这时,只见白云在脚下缭绕,群峰隐没在云雾之中,抬头看看,那道人早已不知去向了。韩湘子累得筋疲力尽,随即往一块大岩石上一躺,等那道人来。
等了大半天,也勿见道人的踪影。就拿起笛子吹了起来,只当道人听到笛子的声音会来接的。
谁料一日过去了,还是失望。从这日起,韩湘子就在山顶住下来。
饿了,摘些野果充饥;渴了,寻点泉水喝;夜晚,和衣困在那块大岩石上,想念道人时,就摸出笛子对着白云吹吹。再讲韩宅的新娘和两位老人见新郎失踪,急忙派人四出寻找,寻了好几天,连一点消息也没有。
过去一个多月,有一天来了一位斫柴人,说在白云山打柴时,听到一个人在山顶吹笛,想必就是韩湘子。韩员外听了大喜,立即派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去寻新郎。
果然,在白云山顶,寻到了韩湘子。几个人好言劝他回家,他执意不肯。
大家硬拉他下山,怎么也拉不动,只得回去禀报韩员外。韩员外没法子,只好每天派人给韩湘子送饭,免得他活活饿死。
哪知韩湘子每餐接过饭碗,往脚下的大岩石上一丢,“乒”的一声,碗就摔得粉碎。他摔了碗,又摸出笛子呜呜地吹了起来,引来群鸟儿,把撒下的饭啄个精光。
韩湘子见家里人要他下山之心不死,就对来人说:“你只要把我摔坏的碗片重新拼成一个碗,我就答应回家。”来人看他说得认真,立刻去拾起那些碗的碎片,要拼成一个碗来,忙了一天,也拼不起来,只好下山回去。
韩湘子意志坚定,过了财、色、情三道关。这天,道人从云中飘飘而来,答应收韩湘子做徒弟,带他到。
湖南全境为何素称“三湘”,又为何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呢?时到今日,也无人能作出较好的解释,甚至连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和地名学的专家学者,也不知其所以然。
湖南素有“三湘”之称,“三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 因而合称“三湘”。
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
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
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
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
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
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资源县接界的苗儿山。
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
“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 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
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 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
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
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