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典故:落星田有个美丽传说 在五一西路东头南侧有一条长约百米的老街,名曰“落星田”。
街道并不宽敞,街两旁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商铺,街道里人影稀疏。 据老人们说,过去,这里都是田土。
在《清光绪清化县志》中,确有这样的记载:“石叠铺田中,土人呼为落星田。” 据相关资料显示,民国初年前后,落星田街的刘忠壮刘襄勤祠内有一块“独立苍然”的石头。
有人说,这就是落星石。当时的长沙《大公报》李抱一著文说:“如今不见有落星石,也不见有落星田,就是莽莽苍苍的花圃也起了房屋,变成了街巷。”
传说成就地名 落星田确实是一个颇有趣味而略带神秘的街名,引得人想去追问它的历史。经过苦苦追寻,我们在著于公元687年的《上护军庞德威墓志》中看到“扬别扇于三湘,恩洽落星之境”,因而可以推断“落星田”之名可远溯至1000多年前。
落星田街名的由来,相传是这个地方曾砸下一颗星星,惩处了一位“陈世美”式的人物。 很久以前,这个地方住着一个老人。
老人年轻时就守寡,含辛茹苦养大儿子,让他进了学堂,还给他娶了媳妇。 赶考的那年,老人把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连同住房都卖掉了,终于凑齐了给儿子进京的路费。
儿子走后,她带着媳妇住进了一座破庙,靠浆洗缝补艰难度日。 儿子进京后,中了状元。
皇帝爱他英俊多才,欲把公主许配给他。他被荣华富贵迷住心窍,忘了母亲和妻子,昧着良心说自己还没有婚配。
于是皇帝招他做了驸马。 儿子进京一去不返,老人和媳妇日夜盼望,但杳无音讯。
过了三年,老人和媳妇都病了,不能再帮人做工,只好四处行乞度日。 有一天,她们乞讨到了东门外,忽听鼓乐齐鸣,又见彩旗飞舞,原来是公主和驸马到长沙来了。
她俩躲闪不及,只好在路旁看热闹。 此时,她们见公主和驸马穿着华丽的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走了过来。
老人一下认出了儿子,媳妇也一下认出了丈夫。她们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附马怔住了,但片刻之后,他就将缰绳一勒,即刻将老人和媳妇撞倒在路旁。
天黑后,驸马行宫如同白昼,他嘱咐门卫,如果有一老一少两个女人来找他,就把她们赶走;赶不走,就打死她们。 没多久,老人果真带着媳妇找上门来。
卫士挡住她们,一脚将她们踢下阶基,然后紧闭大门。老人仰天倒地,睁眼望了一眼媳妇,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媳妇抱着死去的婆婆,悲恸之余,一头朝紧闭的大门撞去。 忽然“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道耀眼的白光划破夜空,一颗星星砸下,不歪不斜地将驸马砸死在地上。
后来,人们就把这落星之处称之为“落星田”,并连同故事一起传了下来。
关于神农架的传说:
远古时候,神农皇帝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了一座高山上,但见这儿山势陡峭,森林遍野,认定必有奇药密藏,不禁喜出望外。他先教民“架木为屋,以避凶险”;继教民“架木为梯,以助攀缘”;采得了良药400种,著就了《神农本草经》,为向天帝复命,才"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后人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做了神农架。
扩展资料
神农架林区,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划。处于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组成的旅游带上。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十堰市房县、竹山县,远眺武当山风景区。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全区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人民政府于1997年开始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
神农架的奇幻、神秘、引人入胜还在于它拥有一种传奇性动物——“野人”(亦称“雪人”或“大脚怪”)。50年代以来,神农架不时有“野人”存在的报告传来。
1976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深入神农架原始林区,探杳“野人”足迹。收集到了“野人”的烘便、毛发等实物,测杳了“野人”脚印。经初步鉴定,“野人”是一种接近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近几年来,又有多名考察队员和游人目睹了“野人”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捕获到一个活的“野人”,因此神农架“野人”仍是一个谜。1977年至1980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搜集到野人毛发数百根,发现野人脚印数百个、粪便多处,还发现野人住过的竹屋。考察结果昭示:神农架的确存在未知的奇异动物。
历史的长河在不断流动,地球上的万物也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2500多年来,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关于"野人"的报道和传说。
鄂西神农架林区,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
这里森林葱郁,风景秀丽,以其绝无仅有的奇山异水、奇木异卉、奇闻异说及“野人”、“白化动物”等难解之谜,为世人瞩目。而神农架的得名,又与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有著密切联系。
相传神农氏为治民众疾病,跋山涉水来到神农架采药。莽莽群山,路途艰险,神农“架木为梯助攀援”;晚上“架木为屋避风寒”。
采药大功告成之日,天帝为神农造福生灵的行为所感,派仙鹤接他升天成仙。因高树遮掩,神农“架木为坛升仙天”。
如此,神农架即由神农氏采药“架木为梯”、“架木为屋”、“架木为坛”而得名。至今,神农架还保留有“百草园”、“百草冲”、“百草坪”、“百草垭”等与神农尝百草有关的地名。
当地老农都能讲许多神农采药的故事。 现在的神农架林区,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巴东、房县、兴山三县边缘地带合并而成,全区面积3250平方公里。
“神农架”的正式名称最早见于清代方志。同治《兴山县志》云:“老君山其最高处日神农架,悬崖削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
可见神农架先为山名,指现今神农顶(海拔3105米)、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等高峰,后才作地方名称的。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谁也分不清楚那个是药材,所以,人们经常遭受饥饿和病痛的折磨。
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给百姓治病的办法。他带着一批臣民,来到了一座茫茫大山的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突然,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朽木,灵活得爬来爬去。
神农想出了办法,叫臣民们砍木杆、个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不论刮风下雨,从来没有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
在山顶上神农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又找出医病的草药,准备下山回去。结果发现,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
为了纪念神农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原始苍莽的神农架,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对很多人来说,她的名字就是古远和神秘的代名词。她的历史,她的传说,以及她至今难解的自然之秘和葱郁绮丽的生物世界,铸就了她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它保存完好的生态,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种,优美的大自然风光,众多的神秘传闻以及古朴的民风民俗已逐渐凝固成为人们对她深情的向往和无比的眷恋。
为保护她完整的巨大的生态价值,八六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成立: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九零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神农架列为:“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
相传神农氏为治民众疾病,跋山涉水来到神农架采药。
莽莽群山,路途艰险,神农“架木为梯助攀援”;晚上“架木为屋避风寒”。采药大功告成之日,天帝为神农造福生灵的行为所感,派仙鹤接他升天成仙。
因高树遮掩,神农“架木为坛升仙天”。如此,神农架即由神农氏采药“架木为梯”、“架木为屋”、“架木为坛”而得名。
至今,神农架还保留有“百草园”、“百草冲”、“百草坪”、“百草垭”等与神农尝百草有关的地名。当地老农都能讲许多神农采药的故事。
现在的神农架林区,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巴东、房县、兴山三县边缘地带合并而成,全区面积3250平方公里。“神农架”的正式名称最早见于清代方志。
同治《兴山县志》云:“老君山其最高处日神农架,悬崖削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可见神农架先为山名,指现今神农顶(海拔3105米)、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等高峰,后才作地方名称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