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民间故事之一:打儿窝打儿窝是现在白雀园镇方寨村的一个集镇,与商城县汪桥镇接壤。
相传,很久以前,方寨村方大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妇,男耕女织,克勤克俭,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有一点却让他们一直不得舒心,这就是结婚多年仍没有儿女。
为此,夫妇俩求遍了远近的数十位名医,但始终没有结果。由于盼子心切,他们夫妇俩又开始天天敬神拜佛,祈求上天赐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送子娘娘,这一天夜里,夫妇双双做梦,梦见送子娘娘端坐在麒麟背上,飘然来到床前,说:“你们想要子女并不难,等天明后可到方大山庙东南二百步内寻一露土平石,此石中央有一‘儿窝’,投石必中,否则便命中无子。”按照神仙指点,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便来到方大山庙东南方向寻石,果如神仙所说,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这孔‘儿窝’,自然欣喜异常。
一阵焚香叩拜之后,他们照神仙所说,各自后退九步,男先女后,各投一石,果然双双击中。再次焚香叩拜罢,他们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这年腊月腊八,他们喜得贵子。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远近都知道,一些想测自己命中有子与否的人,便纷纷到此石问命。
因为投石即如打,所以便叫“打儿窝”。 光山县民间故事之二:毛爷庙会离光山县白雀园镇东南八华里处有座鸡冠山,传说古时山下住着一户种田人家,男的姓毛,心灵手巧,又勤劳,又善良。
但夫妻俩一生膝下无子,凭劳动所得的剩余银钱,全部用来修桥补路,扶困济穷。因而他们深受当地人的敬重,称这位白胡子老头为“毛爷”,并给他取了个外号“毛老善”。
又过了多少年,毛爷去世了。一天夜里,该村一位接受过毛爷接济的张姓农民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毛爷己修仙得道上了天,并表示以后要保佑这一方村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人人幸福!村民们为了感激和报答“毛爷”生前身后的恩德,便在毛爷屋后的鸡冠山上修建一座寺庙,并铸起一尊毛爷的铜像,放在寺庙之中。
因毛爷是农历正月十六去世升天的,所以这一天被定为每年庙会开始之日,许多人前来朝拜,焚香烧纸,磕头许愿,热闹非凡,鼎盛时参加庙会的人可多达五万余人。因这个庙会至始至终是在鸡冠山上,因而“毛爷庙会”又名“鸡冠山庙会”。
光山县民间故事之三:唐宋山光山八景之一——《赛山樵唱》中的赛山,又叫唐宋山。提起唐宋山,当地群众不禁想起那个落寇占山、武艺高强、威慑敌胆的巾帽英雄马金锭来。
唐朝末年,朝廷腐败,苛政如虎,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唐江山摇摇欲坠。赛山下有个村庄,叫马洼,村里有一孤女,叫马金锭,人称马姑娘。
她自幼父母双亡,十三岁就到三里外的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因受不住公婆百般虐待,便想寻短见自*杀。这一日夜里,明月当空,夜深人静之时,马姑娘悄悄溜出家门,来到村东的一棵大树下,正将脖子往绳套上伸时,忽然一阵大风将马姑娘刮走了。
她落在一个山洞里,睁眼一看,只见一位手持拂尘面容慈祥的老妇人站在她面前,笑着对她说:“姑娘,吾乃金刀圣母,算你有难,特施计救你来我灵隐仙山为徒,学习武艺,你可愿意。”马姑娘闻言,好像绝处逢生,急忙磕头拜谢。
从此她就跟随金刀圣母在灵隐山学艺。光阴似箭,转眼过去五年,马姑娘在圣母的指点下,练就一身武艺法术,不仅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且有呼风唤雨的本领。
这一日,圣母召见马姑娘道: “你来此学艺,不畏艰辛,练就一身武功魔术。今朝廷昏庸,君王无道,各地饥民狼烟四起,大唐江山覆在指日。
师令你下山,占赛山为王,灭唐兴宋。”马姑娘刚要离去,又被圣母叫住: “慢!”随即拿出一个银碗,罩在马姑娘头上,然后念咒语。
顿时马姑娘满头青丝不见了,竟变成了一个秃头,气得她又抓又挠,埋怨圣母不该使法术毁了她的美*容。圣母笑着说:“徒儿,为师不该使法术毁你的容,是恐你下山后急于贪恋红尘,望你全力灭唐兴宋。
至于你的终身大事,为师自有安排,定与你选一位如意郎君。到那时,你头上的银碗自去也。”
说完拂袖而去。马姑娘上到山顶,举目远眺,山势果然险峻,几条山脉延伸到东北南三面,山顶有一平地,约半里见方,平地北面有一水池,池水清澈如镜,可供军马饮用,就叫它“饮马池”。
南边有一水井,可供三军用水。此山虽不太高,但却易守难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愧是战略要隘。
马姑娘占山为王后,就招兵买马,聚草屯粮。由于人们痛恨唐王朝己久,一经号召,四方纷纷响应,不几天就聚*集上万人马,马姑娘各分兵一千,把守“霸王墩”和“马蜂岭”。
其余人马驻守山寨,并经常派兵攻打附近的城池,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朝廷又派人马来战,一员小将在山下叫阵,点名要寨主亲自出阵。
马姑娘闻言,立即披挂上马。来到阵前,举刀就砍。
小将用枪当住道: “姑娘且慢!我有话要进寨与你细讲。”马姑娘收住刀,就把这小将迎进寨内问起细由。
原来,这小将叫黑癸,是忠良之后黑钧的儿子,因朝廷奸臣奏本,说黑钧有谋反之意.皇上听信谗言,黑钧全家被斩,黑癸在众忠。
1、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2、蔡毅中蔡毅中(1548—1631)明光山(今属河南)人,字宏甫,号濮阳,人称中山先生;万历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时矿监税使肆虐害民,他尝集祖训会典诸书有关禁戒内容二卷,注释呈上,后称疾归。
天启间迁果子监祭酒,擢礼部右侍郎。杨涟劾魏忠贤,被严旨切责,他率部属抗疏继之,极言阉党之害;忠贤大怒,嗾使其党弹劾,罢职归。
3、胡煦胡煦(1655-1736年),字沧晓,号紫弦。光山南向店老虎山人。
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善写文章。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周易函书》50卷,《释经文》49卷,《约图》、《孔朱辨异》、《易学须知》各3卷,《篝灯约旨》10卷(续2卷),《卜法详考》4卷,《约注》18卷(续16卷),计158卷。
胡煦之子胡季堂精通文、史、哲学,擅长书画。1964年文化部将其列为唐至清代全国知名书画家之一。
4、胡季堂胡季堂(1729年-1800年),字升夫,号云坡,河南光山人,清朝大臣,系礼部侍郎胡煦之子。胡季堂最初以荫生的身份担任顺天府通判,此后历任刑部员外郎、甘肃庆阳知府、甘肃按察使、江苏按察使、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山东巡抚、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嘉庆五年(1800年),胡季堂因病乞求解职,同年病故,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子太傅衔,谥号“庄敏”。
5、喻时喻时(1506-1571),字中甫,号吴皋,河南光州(今光山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吴江县令,擢御史,由应天府丞改南京太仆寺卿。
迁巡抚福建右佥都御史,改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拜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入为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改南京兵部、户部右侍郎。
隆庆五年(1571)正月二十九日逝世,年六十五岁。有《吴皋先生文集》、《海上老人别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山县。
十分抱歉,没什么名人 1.吕清,吕清生于1915年,原名吕继才,光山县人。
7岁给人放牛。1930年,参加少年先锋队、赤卫队和游击队。
2.胡季堂(1729—1800),胡季堂,字升夫,号云坡,光山人。系胡煦之幼子,7岁丧母,由长嫂甘氏抚养长大。
3.蔡毅中(1548-1631)明光山(今属河南)人,字宏甫,号濮阳,人称中山先生。万历进士。
4.晏甬,又名晏子述,1916年生,晏河人。1933年,入开封河南高中读书。
1937年高中毕业后,参加河南巡回话剧三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5.赵金钟,1962年生,河南光山人。
中国新文学学会、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副教授。 6.吴万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多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主编等职务,现供职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7.潘永堤,河南光山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第十五军团团青年干事。 8.蒋世鸿,1974年6月生,河南省光山县人。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等学会会员。 9.曹学德,字逸夫,号大别山人,河南光山人。
1941 年生,济南军区联勤部原政委,少将军衔, 2001 年退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0.喻时,字中甫,号吴皋,又号海上老人,河南光山人,明嘉靖十七年进士。
历任吴江县令,御史,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漕运,总督三边协理戎政 11.曾昭文 (1883~1913),字可楼,光山县新集人。1904年,由北京练兵处考赴日本留学。
先入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地测量部学习测量。 12.梁家骥,教授,1918年生。
河南光山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系,1946~1952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系助教,1952~1988年任北京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
光山历史悠久。
周为弦子封国,故称“弦”;春秋为弦国地,战国属楚;秦代辖于九江郡;西汉置西阳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光城县,同年并置乐安县;隋开皇三年(583)光城县并入乐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析置光山县。
唐宋以后属于光州辖县。此后一直是江淮河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
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属河南省属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为汝阳道),1928年5月河南省境划为14个行政区,属第十三行政区(潢川)辖区;1932年8月属于河南省第九区(潢川)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河南省潢川专区辖区;1952年10月,信、潢两专署合并,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
1998年6月9日开始,属信阳市管辖。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生于光山,有"司马光砸缸"的美谈传于世间。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先后从政48年,官至宰相。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蔡毅中(1548-1631)明光山(今属河南)人,字宏甫,号濮阳,人称中山先生。
万历进士。胡煦(1655-1736年),字沧晓,号紫弦。
光山南向店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善写文章。
常潜心钻研《周易》,造诣颇深。经引荐,自陈所学于康熙,后屡被召见,见卦爻中疑义,命画图以讲解,甚得康熙赏识,夸其为"真苦心读书人",随即被提升为南书房检讨官。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擢升为鸿胪寺卿。胡季堂(1729-1800),胡季堂,字升夫,号云坡,光山人。
胡煦之子。先后任山东巡抚、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等。
嘉庆三年(1798年),授直隶总督,赐孔雀翎。翌年,加封为太子太保,首劾乾隆宠臣大学士和珅二十条大罪;和珅被诛杀抄家,其家储存的米麦杂粮1.16万石被没收,十分之八拨给文安县,十分之二拨给大成县,以救水灾饥民。
为政清廉,深得嘉庆赏识。喻时,字中甫,号吴皋,又号海上老人,河南光山人,明嘉靖十七年进士。
历任吴江县令,御史,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漕运,总督三边协理戎政。
信阳出土的世界上最陈的酒阳独具特色的淮上文化风情。
孔子周游列国终点、子路问津、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譬如亡羊补牢。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顷襄王)是一个昏庸的国君。他父亲楚怀王是被秦国骗去而终于病死在秦国的,他即位后,对于强暴的秦国,还是毫不警惕,只知整天玩乐。大臣庄辛实在看不过去,预感楚国必定灭亡,便向楚襄王作了诚恳的谏劝,并恳请楚襄王让其躲避到赵国去。
庄辛到赵国住了五个月,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兵败散,楚襄王流亡到信阳长台关一带。城阳,就是现在信阳长台关下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楚王城里人心惶惶,楚国危在旦夕。楚襄王这才想起庄辛所说的一番话,果有先见之明,于是派人赶到赵国,把庄辛请回来。《战国策·楚四》:“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千里,岂特百里哉……君王之事因是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魏冉)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襄王闻之,颜色大变,身体战栗。于是乃执而授之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黾塞,就是现在的信阳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楚襄王终于听取了庄辛的劝告。授命为阳陵君的庄辛,凭借三关和淮河天险,力挽败局,不仅挡住了秦兵的北进,而且还收复了上蔡、陈之地。这才使楚襄王有可能在陈重新建都,使楚国的历史延长了五十五年。
信阳也是中华姓氏之根,汉姓100大姓中,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都源于此(如黄姓起源于潢川、罗姓起源于罗山、赖姓起源于息县、蒋姓起源于淮滨,陈姓、王姓、潘姓、孙姓、沈姓均起源于固始)。信阳地处江淮之间,是历代中原人南迁的始发地和集散地,唐朝时期光州固始籍将军陈元光率乡勇南下闽粤平定蛮苗叛乱,于当地厉行法治、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之后从家乡派遣大量百姓南下定居,故信阳享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美称。
光山永济桥简介 永济桥又名万金桥。
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陂河镇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过去是连接南北的商旅要道,后泼陂河上又新修了一座寨新公路泼陂河大桥,此桥便成为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的步行桥。
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条石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 据《清乾隆光山县志》记载,明万历庚申年(1620年)由泼陂河境内绅士、乡耆并殷实好施者,争相捐资相助,始建成“永济桥”。
后此桥在历次整修中,有众多好心行善者倾囊献款,因募捐款多,人们又称此桥为“万金桥”。 永济桥是河南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
南北长101米,东西宽7米,桥下由9个拱形孔联缀而成,每个拱形孔长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宽度和高度由中间孔向两边递减,中间桥孔是高大的陡拱,如驼峰突起,逐渐向两边过渡为弓形孔,宛如弯月。这样的造型显示了建筑力学和美学的有机契合。
由于中间桥孔高大,整座桥呈八字型。这种建筑在古代既能使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桥面积水,向桥下渗漏腐蚀桥梁结构。
每一桥墩都“肩挑”两拱,拱相连,构成整体,共同承受着整座石桥的重量。由于桥身长、跨度大、桥面较宽,加之全部由花岗石构成,使得大桥形成一种宏伟、壮观的气势。
桥墩的东侧,建有高大的分水岭,可分开洪水穿孔而泻,这是减少山洪冲击,保护长桥的一项科学措施。桥面两侧建有栏杆,两边为人行道,中间为车道。
据记载过去两端桥堍有华表,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桥身两边雕刻有各种图案纹饰,使桥的造型从整体结构至局部装饰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可惜自明清以来,该桥几毁几建,石栏石柱早已不存在,被换成水泥浇注的。历次维修的痕迹依稀可辨。
永济桥是光山县最长最大的古代联拱石桥,也是河南省最长最大的古代联拱石桥。它是光山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它对于了解我国明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一九八0年由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0年九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永济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