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建筑群古朴庄严,苍松翠柏,环境十分幽静,并与附近包公祠、浮庄等组成包拯纪念区。“一身正气冲天地;两抽清风鉴古今。”“铁面黄泉,清声远播墓侧,犹张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长悬民间,永念一青天。”游人到此,肃然起敬,诵读楹联,怀古思英,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以明做人做官的道德标准。
包拯墓原址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成。由西向东,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墓室和葬区等。
包公墓包公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
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 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
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包公曾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
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
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
中央建筑群古朴庄严,苍松翠柏,环境十分幽静,并与附近包公祠、浮庄等组成包拯纪念区。“一身正气冲天地;两抽清风鉴古今。”“铁面黄泉,清声远播墓侧,犹张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长悬民间,永念一青天。”游人到此,肃然起敬,诵读楹联,怀古思英,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以明做人做官的道德标准。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 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一O六二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吏,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归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包拯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说是从维护和强化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企图用抑制和相对减轻剥削的方法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其统治的。但他的某些主张和作法,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有关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宋、元以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 有青龙山,西;庙洛水,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 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 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 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进土,曾任建昌、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累迁监察御史,又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为枢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于开封,终年64岁,赠吏部尚书,溢孝肃。
包公一生俭朴,做官后,居处日用、衣服、饮食如常人,不 搞特殊享受,不收受贿赂,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他曾说,后代子孙做官,如有贪赃卖法,不得归家,死后不能入祖坟。如不照他的话去做,就不是他的子孙。他不怕权贵,不徇私情,坚持 正义,为民请命。所以数百年来,在人民中间传颂着他许多故事,历代的小说、戏曲中,也塑造了他的生动形象,他成了人们心目 中清官廉吏的化身。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人民称他“包青天”。 史书上也说,“关节不到,有同罗包老。”包公在封建社会的宦海中,能够如此廉正,确实难能可贵。直到今天,人们称道好官,还是以“包青天”相比,可见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盗,盗洞敞开,石刻倒地。建国后经过多 次修耷,如今游人如潮,都来瞻仰这位包青天。
包公名叫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
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
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
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
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
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
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
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
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包公的声名流传极远,在世时已到了塞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
"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包龙图”的由来 包公包拯包龙图,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在宋朝仁宗皇帝之前,并没有“龙图”这种官职,只是从包公才开始。
包公曾使仁宗皇帝母子团圆。仁宗皇帝对包公十分感激,再加上包公为官清正,百姓呼为“包青天”。
仁宗皇帝决定对包公特别嘉奖,决定亲自为包公画张像。原来仁宗酷爱画画,尤其擅长画人像。
仁宗拿起御笔,画了一张包公的半身像,御赐给包公。这张像因为是皇帝画的,皇帝的尊称是“龙”,所以就称“龙图”。
这在当时来讲,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龙图”不是随便可以挂的,所以仁宗皇帝又御赐造一座楼阁,把“龙图”挂在里面,就叫“龙图阁”,作为包公的官府。
后来,包公又屡建功劳,仁宗皇帝又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从此,龙图阁就正式作为一种官的名称,包公也叫做包龙图了。
包拯墓位于巩义城南4公里的艺田镇后泉沟村岭上。这里东 有青龙山,西;庙洛水,南望嵩高,北与寇准墓遥遥相望,墓在永定陵区域范围内,东南一公里即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杨、刘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圆形,高5米,周长20米,墓前竖 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书大字“宋丞相孝肃包 公墓”。碑阴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记”,因风雨剥落,大都不 可辨认。墓前神道两侧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盗,盗洞敞开,石刻倒地。建国后经过多 次修葺。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民间传说阴曹有十位阎王,称为十殿阎君。《铡判官》戏中包公最后找到的是五殿阎君,就是秦广辉,据说他原来是一殿阎君,专司人间夭寿生死,因可怜屈死鬼,屡放他们还阳伸雪,被降调到第五殿,看来这位阎君是有人情味和正义感的,起码也能讲理。所以当他得知手下人真的徇私舞弊,赃证具在,毅然将判官张洪交与包大人引渡还阳,严肃处理,是一位好阎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