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龙珠寺的“神马助桃花公主平妖”;
相传,明代天启年间,浙江慈溪进士冯元飙任揭阳县令。扬州美女黄月容14岁嫁与冯氏为妾,随任至揭阳。月容聪明贤淑,颇谙刀笔,协助冯元飙勘破不少疑案,冯令特别喜爱。冯妻苏氏因妒生恨,趁冯氏到潮州公出之机,将18岁的月容毒死。冯令闻讯,昏倒于地,厚葬月容于此,并置田产,筑侣云庵,募僧人长年住守供奉,又请名士郭之奇撰《侣云庵记》和《月容传》。他自己在离任时写了《钟铭》铸成铜钟,以寄哀思。月容的悲惨命运得到老百姓的同情,逐渐将其奉为神,侣云庵也扩大成侣云寺。
揭阳的民间传说。
揭阳玉湖徐孟公庙传说
在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汾水村有一座建在山上的庙,名为“徐孟公庙”。相传是徐孟公托梦所建的。
徐孟公乃是丰顺徐厝村人,是古时一名朝廷武将,一生立功无数。死后多年,他想要给自己建一座庙,便托梦给一个叫细炳叔的人。但是,这个时候细炳叔却病得很厉害,整个人失去了意识,昏昏沉沉的。跟徐孟公讲话时,也只是呆呆地一味答应着。
当徐孟公讲到要建一座庙时,细炳叔觉得纳闷,有气无力地说:“我现在病得这么厉害,怎么有那个能力去四处筹资建庙呢?”齐孟公说:“不要紧,过两天会有华侨来到你们这里。你现在只要答应我一句,到时再叫上两个老人帮忙,就可以把庙建起来了。”
细炳叔醒了之后,想起梦里的事情,觉得很不可思议,便把这个件事告诉了一个邻居。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决定一起去铜盘村问仙姑。这个仙姑掐指一算,说,这是真的。
果然,问完仙姑后的第三天,真的有华侨回来了。于是几个老人便跟华侨说起这么件事。华侨听完之后,觉得是徐孟公能把他们回来的时间都算准了,那肯定时神显灵了,便和同村的其他几个华侨一起凑钱,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徐孟公庙”。
丰顺徐厝那边的村民听闻了这件事后,觉得奇怪。便带上了徐孟公的画像,来到了玉湖镇汾水村的徐孟公庙。当他们看到这座庙中那尊根据梦中印象塑造出来的的徐孟公像,竟与画像中的一模一样时,都很惊奇。
大家纷纷觉得,真的是徐孟公显灵了。于是徐厝那边的村民一起出钱,修了一条通往山上的路,并且经常来此拜徐孟公。
至今,徐孟公庙香火鼎盛。
揭阳龙珠寺的“神马助桃花公主平妖”;相传,明代天启年间,浙江慈溪进士冯元飙任揭阳县令。
扬州美女黄月容14岁嫁与冯氏为妾,随任至揭阳。月容聪明贤淑,颇谙刀笔,协助冯元飙勘破不少疑案,冯令特别喜爱。
冯妻苏氏因妒生恨,趁冯氏到潮州公出之机,将18岁的月容毒死。冯令闻讯,昏倒于地,厚葬月容于此,并置田产,筑侣云庵,募僧人长年住守供奉,又请名士郭之奇撰《侣云庵记》和《月容传》。
他自己在离任时写了《钟铭》铸成铜钟,以寄哀思。月容的悲惨命运得到老百姓的同情,逐渐将其奉为神,侣云庵也扩大成侣云寺。
宋元时期,潮州也称“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三县的合称,而三阳的版图,即秦汉揭阳县地。
在宋元时代,把潮州称作“三阳”,是“存古也”。 一个地方,没有历史,就显得浅薄,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当其因为谏迎佛骨贬谪潮州时,就不忘随时打出可以显示潮州历史的“揭阳”这个品牌。
凡是写及潮州的诗歌,他大都以揭阳代之,像“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等,就都是实例。唐宋的其他文人,为了表示对潮州地区的尊重与景仰,也莫不把该地称作揭阳。
如宋初景德间海阳知县钱冶的《和金城山诗》,起句就是“高低簇画屏,深映揭阳城”;神宗熙宁间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题金山见远亭》,首句也是“揭阳州望极南交”。还有王安石,他的《送潮州吕使君》中,两次出现以揭阳代潮州:“韩君揭阳居”、“吕使揭阳去”。
而直接提到揭阳楼的,则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他在《送胡都官知潮州》中,回顾了“自昔揭阳郡,刺史推韩侯”,最后鼓励知州胡况对潮州多作贡献,让后人敬重他、怀念他;则以“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表达。
在汉代的未央宫里,有一座巍峨的麒麟阁,“中兴之王”汉宣帝曾经命人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肖像画于该阁的墙壁上,以褒扬他们的功绩。南宋词人陈经国《沁园春。
丁酉岁感事》乃借以喻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从这里可知,古代的地标性楼阁,往往是彰显先贤事迹的所在,梅尧臣诗里“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就是对揭阳楼这一功能的揭示。 揭阳楼,借揭阳辉煌的经历,借韩愈创建的史事,借梅尧臣如椽大笔的勾勒,早已名载青史。
其文化内涵的丰富,由以上三者,而可尽情地发挥。
揭阳民间故事·奇遇奇传 明朝万历年间,揭阳县渔湖都广美村有个农民,因病无法医治去世,遗下孤孀和三个儿子,长子黄奇遇,次子黄逢遇,三子黄佳遇。
黄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奇遇那时年刚七岁,从小便得协助操持家务,天天起早摸黑,背着粪筐,村前屋后拾粪。
因为家贫如洗,日食难度,所以八岁还无钱上学。但这孩子不馋吃,不馋穿,听着书声如蜜蜂闻花香。
他常常手持着粪杷,倚在书斋窗口耸着耳朵听得入神,老先生所教的《四书》、《五经》,字字句句记得一清二楚。有一次,老先生指名学生背诵,那个学生背不上。
奇遇却在窗外一字不漏地代他背了出来。 老先生觉得这个孩子不同凡俗,登门劝学,看到他的家境,出自好心,让他免费入学就读。
奇遇入学后,身穿“芜荽”衣、“飞龙”裤,夏天光着上身,冬天赤着脚板,边读书边背着粪筐拾粪,所以常被有钱人家的孩子取笑、讥讽。 老先生特别关注黄奇遇,常给他讲述历代的壮士之志,仁人之心,君子之德的故事。
奇遇专心致志听讲,又因记性强,所以先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理通晓,百理透彻,成为老先生最得心的学生。 潮汕素有儿女十五岁“出花园”的习俗。
有钱人家给儿女“出花园”,收受送礼,宴请亲朋戚友,欢庆儿女“上大路”(长大成人)。并给孩子穿红屐,着绿衣锦裤,吃猪肝,希望儿女长大做大官。
奇遇是长子,“出花园”本应讲究,可是,家里四壁萧然,三餐难度,怎能请客?母亲克勤克俭,只卖了一双红屐,一条内裤,一块豆干,希望儿子赶得上人,将来也会做官。 黄奇遇是个聪明、活泼、精敏、伶俐的孩子,人穷志高.见母亲不能象有钱人家一样给他“出花园”,便不声不响地跑往河里,抓来了一些“薄壳”,风趣地对母亲说:“妈,缺乏山珍尝海味,没有八仙(桌)坐砻耳。”
“出花园”那天中午,奇遇拾粪回来,放下粪筐,洗完手,便拿起那块豆干,又从桌上抓了一把“薄壳”,来到大门口的一堵大涂砻边。看热闹的小朋友们围了上来,见他“出花园”赤着膊,只穿一条内裤,捂着嘴笑他。
可是,他心里乐滋滋的,举起豆干,吃着“薄壳”,跃上涂砻,象骑马一样爽朗唱道:“手执黄金印,脚踏马踏镫,砻耳如帽翅,吃了薄壳科科中。”孩子们听后哈哈大笑。
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对他刮着脸皮说: “穷人想做官,想骑马,真是乞食想食笋棵,蛤蟆想食天鹅肉。” 黄奇遇“出花园”后不久,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病初愈,本应买些鱼肉补养身体,但家里连拌稀粥的盐都没有了。
奇遇想去向人家讨点咸菜,但讨遍乡里几家富户,都说:“咸菜未开瓮。”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磨砺黄奇遇的意志,激励他奋发功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常以这些前人联句勉励自己。他废寝忘食,忍饥受寒,坚持不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在老先生的栽培和自己苦读下,学有所成,人才出众,廿一岁那年,决定上京赴试。
春闱临近,为赴京畿,急需盘缠。奇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老是凑不足数。
他只得向邻乡塘埔好友宰猪大哥黄赐赊了几斤猪肉,买了一些蔬菜,备办一桌酒席,准备宴请族里几位有名望的父老,求托他们请月兰会为其上京筹款。那天,奇遇焦灼地倚着柴扉,望穿秋水,等待几位父老到来。
但从中午等到日斜西,又等到黄昏点灯,被邀的人连个影儿也没见到,却等来了黄赐登门收猪肉款。 黄赐虽然出身屠夫,但心地善良,为人豪爽,见此局面,深怜奇遇的艰辛处境。
他想:“急人所急,理所当然。生为朋友,哪能袖手旁观,坐视不帮?”于是,毅然对奇遇说:“老弟,烦恼是多,雨久必晴。
他们既然爽约,酒菜我们吃了再说吧!”饮毕,黄赐忙忙,飞步回家,如此这般地告诉妻子。黄赐妻子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淑妇,听了丈夫一席恳切的言辞,欣然搜出银簪玉镯,金耳环等首饰,交付黄赐变卖,凑足数目,付与奇遇上京应试。
奇遇接到银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深情地对黄赐说:“兄台,一年之后,你若听到双溪嘴马头锣声响,立即前往相会。” 翌年,黄奇遇果然旗开得胜,马到功成,考中崇祯戊辰科进上。
投翰林,衣锦荣归那日,官船到达榕江双溪嘴,马头锣声声响,轰动邻里。黄赐闻知,速往双溪嘴迎接。
奇遇亲自扶他登上官船,进仓待茶。官船驶进广美坞时,因退潮搁浅,不能入港。
乡里那些富豪士绅,卷袖挽衫,争先恐后,跳下河去扶船。奇遇站立船头。
鄙屑地摆手道:“免用扶,免用扶,水涨船自浮!”说得那些富豪士绅面红耳赤,满脸发烧。 几天后,黄奇遇请来戏班,演戏庆祝。
他写了一副对联:“塘埔非我族,黄赐是亲兄”,贴于戏台两侧的大柱子上。村中热闹非常,宾客如云,贺信贺礼,琅琳满目。
黄奇遇设宴酬谢前来祝贺的人。宴会上,奇遇请书斋那位老先生和黄赐夫妇坐大位,并亲自把盏。
酒过数巡,奇遇蓦地站起身说:“诸位父老,今日虚邀莅会,黄某略备一点薄礼。”说完,命人托出早已预备好的白银一盘,钥匙一串,置于正厅桌子上。
继而指着那盘闪闪发光的白银道:“谁能说出世上什么东西惹人畏?赠此白银百两。” 众人听罢,俱各茫然,面面相觑。
不一会,有人说:“熊。
揭阳龙珠寺的“神马助桃花公主平妖”; 相传,明代天启年间,浙江慈溪进士冯元飙任揭阳县令。
扬州美女黄月容14岁嫁与冯氏为妾,随任至揭阳。月容聪明贤淑,颇谙刀笔,协助冯元飙勘破不少疑案,冯令特别喜爱。
冯妻苏氏因妒生恨,趁冯氏到潮州公出之机,将18岁的月容毒死。冯令闻讯,昏倒于地,厚葬月容于此,并置田产,筑侣云庵,募僧人长年住守供奉,又请名士郭之奇撰《侣云庵记》和《月容传》。
他自己在离任时写了《钟铭》铸成铜钟,以寄哀思。月容的悲惨命运得到老百姓的同情,逐渐将其奉为神,侣云庵也扩大成侣云寺。
揭阳民间故事·鸟啄茶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揭邑蓝田都小北山下的赤秋溪村,有一个农民姓林名想。一天,他带上刀、尖担到远离村庄的葛坪深山砍柴。晌午,他蹲在一块耸立的大石底下生火煮饭,刚要吃饭的时候,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只异鸟,停在石上,不时发出“嗟磋嗟”的叫声。林想心里很奇怪:“怎么这种鸟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再过一会儿,那鸟大叫三声,尾巴一翘,好象放下一堆什么的,然后飞走了,林想怀着好奇心,攀上大石,发现那里留下一堆鸟粪。他用树枝拔弄,见其中有一粒手指头大的树籽,他从地上掺来一把泥土,将树籽盖住,然后砍柴去了。
三年后的春天。林想又一次来到此地砍柴,偶尔发现那块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小树苗来,他即攀藤拉蔓,来到石上,采其树叶放在嘴上,顿觉味道甘香,生津解渴,因此,他费了九牛三虎之力,小心翼翼地用铁锥尖提出这棵小树苗,便把它带回家,栽种在村后的山坡上。年复一年,经过他的精心护理,使这棵树枝叶茂盛。林想常摘取嫩叶泡水喝。有一次摘得过多,恐留久了会失去鲜味,便把它用慢火揉炒后贮起来。要喝时用沸水冲泡,味道更佳。于是,他将这树籽采下来,进行播植,给它取名为“鸟啄茶”。这就是传植至今的绿茶。
揭阳民间故事·“飞刀地”与“纱帽石”的传说
揭阳市区西南方的紫峰山上,有一块“飞刀地”和“纱帽石”。
相传几百年前,飞刀地顶的寨仔岽,是一处抗元志士的山寨。寨主张伟刚,原籍福建省漳浦县华溪乡人,年青时在闽南一带聚众抗元。他练就一手绝技,能在一箭之地,放出飞刀,百发百中。且又口才胜人,曾在泉州怒斥降元的汉奸蒲寿庚,深受宋丞相张世杰的赞赏,并将他收为义子。
南宋君臣从泉州退至饶平时,由张世杰奏请宋帝,召见志土张伟刚。伟刚在饶平红螺山时,受帝嘉奖并赐给纱帽一顶。张接纱帽后,发誓道:“不退鞑虏,决不为人,待平胡虏,再戴此冠”。
几经转战,伟刚率几十名志士,来到揭阳城南的紫峰山顶,决定在此建立敌后山寨.坚持抗元斗争,并将宋帝所赐的纱帽安放于山寨“忠义堂”上。
那时候,揭阳县城已陷敌手,元将派利克尔汗及官兵三百名,转剿紫峰山。刚至半山腰,突然一声炮响,山顶的滚木和大石齐下,众志士个个挥舞刀枪,杀得元兵尸横遍野,血染山坡。利克尔汗也逃不出众义士之手。这一战,元兵几乎全军覆没。
伟刚在紫峰山安寨抗元,转眼已度过几多春秋,满头白发。人们不再叫他察寨主,而是称他为“宗翁”。
这年夏天,揭阳县城的达鲁花赤,又派穆乔和颜晓,带兵到岽下的石门坑前叫降。宗翁的义弟曾敏,听知后出来痛骂元兵,谁知被颜敏刺来一枪,流出肚肠。曾敏将肠盘缠在身,即持枪刺杀仇人。颜晓一见,吓得无神,也被刺中一枪,曾敏与颜晓,即时同归于尽。
穆乔在鹰翼埔闻知,挥兵杀来,宗翁这时恰好从夏桥古庵归来,望见元将穆乔坐在一匹红枣色的骏马上,指挥元兵追杀众义士,宗翁放出他幼年所练就的绝技——飞刀,骤见一道白光,从山岽顶至鹰翼埔前,直射穆乔咽喉。这一刀,飞得正好,穆乔即应刀坠马而死。宗翁这一刀所飞过之山坡地,自元代直至今天,被世人称为“飞刀地”。
宗翁在紫峰山寨仔岽坚持斗争至元代延祐二年(1315),当时江西平章政事朵里不花带兵南下,想同揭阳达鲁花赤一举剿灭紫峰山寨张伟刚。时伟刚巳年迈古稀,当他得知朵里不花将到揭阳时,即连夜亲率十二名武林高手,潜入元营驻地,刺杀朵里不花及其妻妾。但不幸在敌营刺杀强敌时,身受重伤,在逃出敌营来至蓝田琅山边(今新亨境内),因流血过多,倒地身亡。
后来,飞刀地顶的寨仔岽这一抗元山寨也为元兵所剿。但宋帝赐给的那顶纱帽,为义士张先贤移藏于飞刀地顶的茂林中。相传,在移藏这顶纱帽的当夜里,紫峰山百鸟齐鸣,山兽号叫,纱帽化成巨石。故至今这一纱帽石,仍巍然屹立在紫峰山的飞刀地上。
揭阳民间故事 牛鼻石的传说
在揭阳大北山麓的观音山上有一山洞,洞口成三角形,洞前悬着一块一丈三尺高的大石,形似牛鼻,人们叫它做牛鼻石。距洞口不远的对面山上,又有一大一小的两块廉刀石和牛鼻石对峙着。这几块怪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观音山的山洞内住有狐狸和黄鼠狼两个妖精,经常下山为非为歹。残害百姓,毁坏庄稼。闹得邻近乡民全不安宁。
潮汕民间故事,在潮州府志、县志和潮汕史籍中,已有不少记述。
现当代潮人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大都是“五四”以后,在全国民间文学运动的影响带动下开展起来的。“五四”前夕,即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附登《歌谣选》。
两年后,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1923年冬编印了《歌谣周刊》,并从单纯刊登歌谣扩大到登载民间故事等多种民俗学资料。但最早刊载民间故事的,还是《妇女杂志》,该杂志1921年(第一卷)就刊出了民间故事的很多资料。
民间文学运动初期,1921年1月,顾颉刚在《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发表了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当时学术界射出的一道强光,许多学人从心里感到惊异佩服。(1)1927年以后,随着北方一批民间文学的专家、教授到中山大学任教,南方的民俗学活动也活跃起来,他们组织了民俗学会,成员有顾颉刚、容肇宜、董作宾、杨成志、钟敬文等先辈,并编辑了《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
潮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是在全国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揭阳林培庐,可谓此项活动的先驱。
林培庐(1903—1938)原名植桐,揭阳桃山苏坑(今揭阳登岗镇)人,早年就读于北平国立平民大学(6年),毕业后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民俗学的研究,先后在本地和香港、天津、绍兴、山西等地报纸主编民俗周刊、旬刊与民间文艺特刊等,并编著《耒臿集》、《揭阳乡土记》、《潮州七贤故事》(包括《潮州前七贤故事》、《潮州后七贤故事》、《潮州历代文人故事》)、《民间世说》、《岭东畲歌集》、《潮州民间文学概论》、《岭东文学史》、《揭阳乡土地理》等。这些专集,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结集兼而有之,内容十分丰富。
林培庐的《潮州七贤故事》,由著名民俗学研究专家容肇祖、周作人、赵景深等为之作序。容肇祖在《序言》中写道:“捧诵之余,钦佩无量。
故事之造成,地方风俗之习惯与崇尚,即可于说话之间,粗得一些梗概。”他的另一本书《揭阳风土记》颇受推崇,周作人评道:“自有民俗学以来所未之有也。”
林培庐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民俗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与林培庐同一时期在民俗学活动中辛苦耕耘、并有建树的潮人,还有编著《潮州习俗》、《潮州俗谜》的杨睿聪,编著《潮州歌谣》的丘玉麟,编著《潮歌》的金天民,另有揭阳的黄昌祚、徐志庵,潮阳的姚亚民等。
正是这批民俗学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潮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的热潮。 潮汕地区全面开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潮汕各县市都成立专门机构,培训骨干,派出专人,拨出专款,发动群众,用两年时间完成普查、搜集、整理编辑任务。据统计,全地区所属9县市177个乡镇,开展普查的170个,占96%,共挖掘征集民间故事3761篇,经回炉筛选之后结集12本近百万字;采录歌谣8894首,谚语5738条(经鉴别、合并、筛选和剔除重复的,整理出谚语3000条选本。)
另汕头市“集成办”积累有谚语资料2000条左右。(2)各县市分别把搜集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整理后编成县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先打字油印综合本,复审后再按门类分别出书。
当时统辖各县市(县级市)的汕头市,再从全地区的资料本中筛选较精萃的,按三个门类编印成三本书。 在搜集与整理民间故事过程中,由于某些故事涉及鬼神、封建伦理道德、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因此本地报刊发表了学者与读者的文章,对民间文学的“精华与糟粕”、“继承与批判”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明辨是非,划清界限,统一认识。
各县市民间故事集编印以后,普遍开会总结,或请学者、干部、教师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他们还在报刊上宣传、评介县市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如陈诗侯的《揭阳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陈创义的《瑰丽的潮阳民间传说》、马风的《出土明珠光熠熠·〈饶平民间故事〉(第一辑)》、李纯的《澄海民间传说艺术特色》、蔡泽民的《潮州民间故事的多功能作用》、蠡测的《花开两朵,再表一枝。
读〈饶平民间故事〉第二辑有感》等。这些评价文章,都以鲜明的观点,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材料,从各个方面述说了民间文学的主题、题材、思想性、地方性、艺术特色和作用,有宣传、总结意义,也有指导阅读赏析的作用。
民间故事传说经大量搜集和整理之后,如何对它开展研究,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上述报刊民间文学的讨论与评介文章,虽有一定的研究意蕴,但它的侧重点在评介及对某些问题的界定,就研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早有专家指出,如果把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局限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上,就会落入旧研究方法的窠臼,就会千人一面,成为“民间故事传说特点”的解读。当然也不能获得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民间故事传说产生于不同时代,它反映了不同区域。
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发祥地,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
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1991]84号文)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揭阳市(地级)。
古代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
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
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 近代 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织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1999年,揭阳市辖榕城区和揭东、惠来、揭西3县,代管普宁市(县级)。
并设立东山区管理委员会、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普宁华侨管理区和大南山华侨管理区,赋予部分县级管理职能。下辖71个镇、10个乡、16个街道办事处,15个农场。
榕城区辖5办事处2镇(榕华办事处、新兴办事处、中山办事处、西马办事处、榕东办事处、仙桥镇、梅云镇),东山区管理委员会3办事处1镇(东升办事处、东阳办事处、东兴办事处、磐东镇),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3办事处1镇(溪南办事处、风美办事处、京岗办事处、渔湖镇)。揭东县辖15镇(曲溪镇、云路镇、玉窖镇、登岗镇、炮台镇、地都镇、霖磐镇、白塔镇、龙尾镇、月城镇、桂岭镇、新亨镇、玉湖镇、锡场镇、埔田镇)。
揭西县辖16镇4乡(河婆镇、龙潭镇、南山镇、五经富镇、京溪园镇、花寨镇、塔头镇、东园镇、风江镇、棉湖镇、金和镇、大溪镇、钱坑镇、坪上镇、五云镇、上砂镇、良田乡、西田乡、大洋乡、下砂乡)。惠来县辖14镇3乡(惠城镇、华湖镇、仙庵镇、靖海镇、周田镇、前詹镇、神泉镇、东陇镇、岐石镇、隆江镇、溪西镇、鳌江镇、东港镇、葵潭镇、南海乡、青山乡、河林乡),大南山华侨管理区3办事处(桃园办事处、龙湖办事处、岭门办事处)。
普宁市辖22镇3乡(流沙镇、赤岗镇、大坝镇、洪阳镇、南溪镇、广太镇、麒麟镇、南径镇、占陇镇、军埠镇、下架山镇、大南山镇、高埠镇、云落镇、大坪镇、船埔镇、梅林镇、汕尾镇、里湖镇、石牌镇、梅塘镇、燎原镇、鱼后溪乡、南阳乡、黄沙乡),普宁华侨管理区2办事处(侨新办事处、侨东办事处)。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揭阳市总人口5237405人; 榕城区633570人 揭东县 1068986人 揭西县 716789人 惠来县 961658人 普宁市 1856402人 2002年,揭阳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2个街道、68个镇、10个乡。
2003年,揭阳市对榕城、普宁、揭西、惠来的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2004年,揭阳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2005年,揭阳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6个街道办事处、65个镇、2个乡。 不晓得您满不满意??不满意的话,我在这说:“对不起!”你不满意我还可以在回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