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老马识途
【汉语拼音】lǎo mǎ shí tú
【成语解释】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释义】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放老马在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老马识途”的典故告诉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老马识途”本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资料:
”老马识途“的近义词有:识途老马、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识途老马[shí tú lǎo mǎ]
出处: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解释: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2、轻车熟路[qīng chē shú lù]
出处: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译文: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
解释: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3、驾轻就熟[jià qīng jiù shú]
出处:同“轻车熟路”。
解释:赶着轻车去走熟路。比喻承担熟悉、轻松的事。
4、得心应手[dé xīn yìng shǒu]
出处:春秋战国·庄子《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译文:正是因为(我)为人稳重,做事稳当,不着急,所以(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我自己。
解释: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老马识途(成语)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出处《韩非子。
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
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全文(节选)如下: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如下: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扩展资料: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被敌军骗到了沙漠地带。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教寻路出去,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后人有诗云:
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
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文言文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人们跟着它,竟然找到了路。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成语名称】老马识途 【汉语拼音】lǎo mǎ shí tú 【成语解释】途,路,道路。
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释义】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于是就放老马在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
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