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双方可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唐·高彦休《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后悔跟噬脐有什么关系?成语“噬脐莫及”字面义是咬自己肚脐够不着(噬:咬,如“吞噬”),比喻后悔莫及。那么后悔为何要咬肚脐?原来该成语是以麝喻人。猎人常捕麝取麝香,麝为求自保,逃跑中会把脐下香囊咬破,这样猎人就对它失去兴趣。一旦被捉住关进牢笼,再“噬脐”就无济于事了,此即该成语由来。
说起杨家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谈到杨家将与乐陵杨安镇地名的传说,更具传奇色彩。从乐陵市向南行十五公里,便到广阔平原地段,故名为杨安镇阵,后演变为杨安镇。因镇政府驻杨安镇村而得名,北依马颊河,南面地域开阔,地处平原中,历来为兵家屯兵开垦之地。
北宋年间,辽军占据幽云十六州,并不断南侵宋境,宋真宗派遣三路人马北上抗辽,其中东路将领杨业率10万大军由汴州出发北上,一路凯歌,在距幽州300公里处,因当时奸臣当道,粮草不足,杨家军不得在此地安营扎寨,杨业看到此处北依河流,南面地域广阔,于是对身边的杨六郎说“儿日后需记此地,屯兵开荒,一能开荒练兵,二能当在此被拒辽军”。后杨业兵败李陵碑,杨六郎牢记父言,在今杨安镇开垦荒田,加紧练兵,不断抗击辽军,杨家军在杨安镇扎寨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1953年置荒佃庄乡,1958年属刘台庄公社,1961年建荒佃庄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6年皇后寨乡并入。1997年,面积67.1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荒佃庄、刘各庄、郭青坨、冷各庄、韩营、西腾远、陈青坨、南小营、东腾远、会君坨、后双坨、前双坨、大营、河南庄、张青坨、皇后寨、欧坨、豆军庄、新家寨、信庄、前齐家庄、黄土庙、西坨、后齐军庄、后王各庄、赤崖、新桃园、前王各庄、北坨、老君坨30个行政村。2007年扯乡换镇。 [编辑本段]本镇经济 近年来,荒佃庄镇党委、乡政府以“发挥一线(刘石公路沿线)交通优势建设个体、私营经济带,实行两带(南部沿滦河带、北部沙带)开发调整农业结构”的乡域经济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
全镇农产品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为主。随着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到2000年,全乡以多茬立体种植和保护地栽培为标志的高效农田达到5.6万亩,其中果菜面积近万亩。北部沙带有盛果期果树3000亩,幼树1000亩,品种以苹果、桃为主,果味甘甜香醇,果品畅销唐、秦二市。
以貂、貉、狐等品种为主的珍稀动物养殖业,一直是该乡的特色产业,每年珍稀动物出栏都在15万只左右,是远近闻名的珍稀动物养殖基地。
全镇工业以缝纫机零件加工、精密铸造、餐具制造为主。后双坨村是该镇缝纫机弯针主要工业区,村内有大小弯针企业47家,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10家,另有个体加工户150多家。全镇共有缝纫机弯针企业100多家,从事弯针工业的工人达1600人以上,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产品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并远销东南亚、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建设当中的荒佃庄工业开发区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将荒佃庄商贸区与后双坨工业小区紧密相连。开发区内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金融、保险、电信、邮政、卫生、教育等服务功能齐全。目前已建成铸造、粮油食品、加工、缝纫机弯针加工等企业近二十家,正在规划筹建当中的企业15家。城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梦中并非想如庄周那样化蝶,念念不忘的是与旧友的盟约。
“陶令”,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故名。 唐 白居易【杨柳枝】: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táo lìnɡ zhū 陶令株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 乃 陶潜 之自况,后世因以“陶令株”借指柳树。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满门 陶令 株,弥岸 韩侯 蔌。” 盟méng 〈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 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
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说文》 盟,歃血誓也。
——《三苍》 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
——《周礼·司盟》 掌盟诅。——《周礼·诅祝》。
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 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礼记·曲礼》 再会而盟。——《左传·昭公十三年》 君子屡盟。
——《诗·小雅·巧言》 为坛而盟。——《史记·陈涉世家》 秦伯说,与 郑人盟。
——《左传·僖公三十年》 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首领或倡导者。
喻主要的事物;主宰);盟坛(古代缔结盟约时所设的坛场);盟会(犹会盟。古代诸侯间的集会结盟)。
南宋时,金兵南侵,金兀术与岳飞在朱仙镇摆开决战的战场。
金兀术有一义子,名叫陆文龙,这年十六岁,英勇过人,是岳家军的劲敌。陆文龙本是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金兀术攻陷潞安州,陆登夫妻双双殉国。
金兀术将还是婴儿的陆文龙和奶娘掳至金营,收为义子。陆文龙对自己的家世完全不知。
一日,岳飞正在思考破敌之策,忽见部将王佐进帐。岳飞看见王佐脸色蜡黄,右臂已被斩断(已敷药包扎),大为惊奇,忙问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王佐打算只身到金营,策动陆文龙反金。为了让金兀术不猜疑,才采取断臂之计。
岳飞十分感激,泪如泉涌。
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
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
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
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
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
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
《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
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
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
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
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
《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
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
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
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语】: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
饱经沧桑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沧桑 暮景桑榆 盘石桑苞 人世沧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桑弧蓬矢 桑户桊枢 桑户蓬枢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
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
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