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汉班固的《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人便把传信使者也称为“青鸾”、“青鸟”。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小于廉的历史典故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1142年,哥特佛瑞德三世公爵(Duke Gottfried Ⅲ)领军对抗外敌,就在军队落败,危难存亡之际,哥特佛瑞德三世公爵把自己的小儿子放在摇篮里挂在树下,用来激励军队士气。士兵们深受鼓舞,最后得以击败了敌军,凯旋而归。
版本二:小于廉有一天半夜起来尿尿,突然看到邻居的房子着火了,但小于廉到处都找不到水源扑灭,他灵机一动洒了尿把火熄灭,最后解救了受困的人们。人们为了感念小于廉而在原地做个铜雕像永远保留,供后人凭吊。
版本三: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时,想要用炸药炸毁掉这个城市。幸亏小于廉半夜出来撒尿,无意中浇灭了导火线。
版本四:为了制服布鲁塞尔城市的人民,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打算用炸药把这个地区炸毁了。在一个万籁俱寂的黑夜里,日耳曼士兵就在一条叫埃杜弗的僻静的小街上埋下了许多炸药 ……后来小于廉半夜出来撒尿,无意中浇灭了导火线。
版本五:17世纪末,法国又企图把布鲁塞尔纳入自己的统治,于是向布鲁塞尔发起疯狂进攻,被击退后恼羞成怒,有一天晚上法军潜到城边,安放了大量炸药,然后点燃了导火线,企图要炸毁城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一个从屋里跑出来准备撒尿的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
于廉用尿把导火线熄灭了,然后又叫醒睡着的大人们,大家投入战斗,最终打败了法军。布鲁塞尔市长亲自授予小男孩于廉奖章,并看作是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给他戴上桂冠。 为了纪念小男孩的救城之举,人们制作了这尊铜像,并竖立在当年浇灭导火线的那条街上。供后人凭吊。
扩展资料:
近四百年的历史小于廉,又称小于连,又译为尿尿小童,撒尿小孩,小于廉这座闻名于世的小男孩铜像是一坐落于市中心步行区的小孩子像及喷水池。这个五岁小孩身材的雕像不大身高约53厘米。撒尿小孩被称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
铜像位于市中心广场转弯处,高半米左右,是个光身叉腰撒尿的小男孩,形象逼真。目前的这尊青铜小于廉像建于1619年,由比利时雕刻家捷罗姆·杜克思诺(Duquesnoy,一译杜奎斯诺伊)所打造的。小于廉撒尿故事源于比利时民间传说,好几个版本,主要情节类似,只是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于廉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总结: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总结: 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总结: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总结: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总结: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总结:由此可见,一个集体起内讧,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
才会让敌人无机可乘。就是说,团结好了,才能一致对外,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总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
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总结: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适得其反 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结果自然再无所获!总结: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
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总结: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
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
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和历史有关的话看下列文章吧: 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 ——兼及西安城市水资源安全初探 吴焕良 2007/05/26 西岳论坛 [摘要]:长安,居关中“天府之国、土膏之地”,孕育周、秦、汉、唐之盛世,亦成就其千年帝都的特殊地位。
数千年来,长安荡荡乎分流之八川滋润着三辅大地,维系着长安的生存,与此同时,历经千年开发的三辅之地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之现代以来,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八水也是沧桑尽变,物是人非。本文就“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作初步探讨,重点针对近年西安地区的“水荒”现象探寻“长安八水”与古都供水的演变,以期能为今日西安城市水资源安全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八水绕长安 河流变迁 城市生态 水安全 和谐发展 一、导语 历史上,长安地区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河川众多,林木繁盛。战国时期,《荀子•强国》篇赞关中有言:“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此时的关中号称 “陆海”[1],足见其林木之饶。正是基于这种茂密森林植被所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才有了“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鄗、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2]*的胜景,“长安八水”这一盛名也第一次出现并为后世沿用不废。正是这荡荡八川、奔流不止,才成就了关中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处四塞之内,俨然天府之国。
[3]汉初东方朔曾讲过:“沣、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4];唐杜佑《通典》亦有言:“雍州之地,厥田上上。”[5] 长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
西伯姬昌率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新建都城,名之“丰”[6],此为公元前1059年[7],这是长安地区第一个国都。从此,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六个统一的王朝和七个政权建都于此,前后相继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五年。
[8]一个城市作为国都能延绵千余年,古今中外,唯我长安。个中缘由也非三言两语即可道明,但关中地利、长安八水不可不谓其重要基础,长安的运输、灌溉、以至军事防卫皆与八水相关,故述及长安,不可不谈及“八水”。
天府之地,因山水之利,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便在这片土地上勤于耕稼创造了灿烂的周文化,《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远古时代,先民们便引水作渠,以溉农田,也正是在这丰饶的土地上,才会有“文王作丰,武王治镐”'[9]的出现,周,也成为立国于这片沃土上的第一个王朝,与此同时也开创了长安一千余年的国都史。
秦立国关中,都渭北咸阳,后因其人多地狭[10],意欲南进,故于渭南上林苑营建新宫,阿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尚仅为新宫前殿 [11]。只可惜,始皇帝没有预见到二世而亡,此构想亦付之东流,未能成真。
汉刘邦据关中四塞以制八方,“扼天下之亢而抚其背”[12]。都城亦建于沣、渭、灞三川之间。
后虽经乱世,长安屡为战场,兵火频繁,城亦残破不堪都之,即使这样,隋文帝代周自立后,也仅仅是于“汉故城东南”建新都更名“大兴”而已,仍未弃关中而另寻它地。唐承隋制,更“大兴”复为“长安”,亦都之。
东临浐、灞,西滨沣、滈,北据泾、渭,南抵终南山下。唐后,长安不复为都,城郭渐废,漕渠倾圮。
但仍旧是西北要地,关中虽不复“天府”之国,仍不失为丰饶之地。 三千多年长安的富足,千余年的盛世帝都,这荡荡奔流之“八川”可谓功不可没。
可以这样讲,正是有了这奔流不息的“八川”才成就了千年古都——长安。司马相如提出的这“八川”之名也为历代所沿用,不独为汉家所有。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确另是一番景象,让我们痛心,更让我们心碎。这滋润了广沃的平原,孕育了伟大的古都,浇灌出灿烂文化的“长安八水”历经沧桑变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留连于“灞柳风雪”,漫步于“草堂烟雾”的先人们哪里会想到他们的子孙会深陷“水荒”之中,当年荡荡并流的八川之水也不复存在,“秦川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只有通过那冰冷无情的文字进入我们的梦中。
八水今景实出我们意料之外,“天府”之美名早已让与巴蜀成都,“陆海”胜景亦不复存在,作为借居古城西安的后学者,怀敬畏之情寻“八水”变迁之踪痕,试图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探寻八川并流的踪迹。关于“长安八水”的文献资料甚多,除去历代正史中地理志,五行志外,诸如《三秦记》、《关中记》、《水经注》至清人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等,数千年来无有断绝。
相关的今人著述也有许多,但主要集中在以水利、环境等角度探讨长安水环境与建都之关系,系统考证长安八水之变迁的著述不多,惟以史念海先生《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13]等几篇文章作比较详细的介绍,笔者所提出的这个问题,“长安八水的历史变迁与西安今日水环境”,考察长安八水的历史与现状,以与当今西安城市发展的水安全关系,学人所作尚不算很多,但由于笔者所学基础尚浅,囿于学识不足,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为盼为祷。 二、秦川八水绕长安 “秦川八水长缭绕,汉家五陵空崔嵬。”
[14]韦应物的这句诗言简意赅,短短十四个字就将古都长安自然景观、风土人情高度凝练在这里面。秦川八水即是自司马相如所讲“荡荡八水”之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